分享

《金秋的旋律》上海图书馆音乐讲座

 lsdweb 2019-12-29

《金秋的旋律》上海图书馆音乐讲座
主讲人:陈惠康
背景影现大自然金色之秋的美丽风光,播放《金秋时光》音乐,《金秋的旋律》音乐讲座字体从小放大,定格2秒。而后播放《音乐与自然》标题;音乐渐轻,陈老师出场进行讲座。开场白:各位朋友各位音乐爱好者,今天很荣幸的与在座的各位爱乐者们共享音乐话体。同时感谢上海图书馆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音乐源于自然,自然孕育音乐
 
音乐与自然的“音乐”这个词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熟悉这个词,无须多作解释。但要真正弄清音乐和自然的关系,还需要从音乐一词出发,把它的含意弄明白。翻开辞海找到“音乐”这个条目,我们会看到条目有这样的解释:“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组织起来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旋律和节奏。其重要表现的重要手段有和声、复调、管弦乐法等。音乐是“时间艺术”,它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我们从对了解“音乐”一词的含意,还了解了音乐的组成和基本要素,它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它的艺术感染力或者说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从下面的叙述中大家会感觉到这一切无不与“自然”有关。


乐音源于自然
大家都知道,存在于大自然中和谐和悦耳的声音有许许多多。人们走进森林,会听到莺啼燕啭、百鸟合鸣:人们走到水边,会听到流水潺潺,浪花飞溅,人们走进山涧洞穴,敲击那洁白的钟乳石柱,会听到叮咚之声在空穴中回响。那高山流水的瀑布肃然壮观,那咆哮如雷的黄河壶口瀑布汹湧澎湃气势磅礴。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音樂的素材,人类用聪颖知慧的艺术有机以人的情感不结合起來,创造出美妙的音樂。实际上自然界远不止于此,春季百鸟的歌唱,夏日的蛙鸣,秋日的婵声无不具有音樂性,受这些乐音的激发,我们的祖先自然还会展开那大自然所赋予的歌喉引吭高歌。比如意大利民歌卡普鲁先生所作的《我的太阳》作品以赞美太阳来表达人类真挚爱情。歌曲的前半部分以富于歌唱性的中音区曲调,赞美着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晴空,令人精神爽朗。后半部分以高音区的奔放热情,倾訴着对心爱人的爱慕感情,其中在“啊,太阳,我的太阳”一句音樂使人耳目一新,深情感人。现场演唱《我的太阳》。
第二标题,音樂激扬人生,人生感悟音樂。
第三慨括音樂如人生感悟。
(第一标题是样板,其次第二标题为题纲)

音乐与自然;一、音乐发源于自然;前言中讲了有关音乐与自然的一些神话传说,神话传说;“音乐”这个词是个常用词,也是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音乐是艺术的一种;无须多加解释,从这段话中不但可以了解音乐一词的含;(一)乐音源于自然;大家都知道,各种东西都有其基本构成单位,元素由原;乐音指比较和谐和悦耳的声音,它原本存在于大自然。


音乐与自然

一、音乐发源于自然

前言中讲了有关音乐与自然的一些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反映现实的。它可以启迪我们的心智,激发我们去认识音乐与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提供其间的一些蛛丝马迹。但是,若真要探究音乐如何发源于自然,则不能凭借传说,而必须认真地考察音乐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音乐”这个词是个常用词,也是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十分熟悉的一个词,无须多作解释。但是,如要真正弄清音乐与自然的关系,还需要从音乐一词出发,把它的含意弄个明白。翻开辞海找到“音乐”这个条目,我们会看到条目下有这样一段解释: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旋律和节奏,其他重要表现手段有和声、复调、管弦乐法等。音乐是‘时间艺术’,必须通过演奏和演唱才能为听众所感受和产生艺术效果??”

无须多加解释,从这段话中不但可以了解音乐一词的含意,还了解了音乐的组成及它的基本要素,它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它的艺术感染力或者说是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从下面叙述中大家会看到,这一切无不与“自然”有关。

(一)乐音源于自然

大家都知道,各种东西都有其基本构成单位,元素由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分子,生物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细胞,音乐与之类似,也有自己的“原子”或“细胞”,这就是乐音。

乐音指比较和谐和悦耳的声音,它原本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人们走进森林,会听到莺啼燕啭、百鸟合鸣;人们走到水边,会听到流水潺潺,浪花飞溅;人们走进山涧洞穴,敲击那洁白的钟乳石柱,会听到叮咚之声在空穴中回响。苏东坡在他的《石钟山记》①

这石钟山下有许多‘石穴罅’(xià,缝隙)水扬起激波,就会激起如钟鼓一样的乐声。在两山之间、将入港口处,则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时,也会发出“窾(kuǎn)坎镗(tang)嗒”的钟鼓声,苏轼把这些自然乐音与周景王时所铸的无射钟和魏献子的歌镜相比拟,足见其乐声之动听。

无独有偶,在突尼斯有一眼泉,被称作“音乐泉”,音乐泉流出之处和石钟山的地貌非常相似,那里也有一座空心岩,水流过这里会被分成千百条细流,细流间相互撞击和鸣,发出千变万化的音响。

自然界的乐音远不止于此,春季百鸟的歌唱,夏日的蛙鸣,秋日的蝉声无不具有音乐性,受这些乐音的激发,我们的祖先自然还会展开那大自然所赋予的歌喉引吭高歌。

和现代音乐合成器由人工来控制音响不同,这些自然乐音,包括人的歌喉,其音响的构成遵循的是不以人意声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物理法则)。它的音高由基音决定,音色则取决于谐波的构成,谐波的频率和基音构成某种比例关系。基音的强度最强,谐波的强度则随着与其频率与基频频率之比的增大而减弱,基频的频率、谐波的构成,都不由人所决定,要受振动和波的物理所控制,就是人的歌喉,歌唱者所控制的也只是发声方法,并不能改变物理规律。这形形色色的乐音传进人的耳朵中,又通过自然赋予人的听觉器官自然反应,使人“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悦耳的音响。这种自然乐音,像苏东坡在他的《前赤壁赋》中说的那样:“耳得之而为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但是,人类是不是只能永远“被动地”享受这种自然造物慷慨赠予的自然乐音呢?不管由于什么原因,总之我们的祖先并没有作这样的选择而是发挥了人独有的创造性,在制造种种劳动工具的同时,也制造出了自己的“奏乐”工具--乐器。

不过,人通过乐器产生的“乐音”,是不是完全与自然一刀两断了呢?当然不是。有许多乐器后面都伴随着和自然乐音有密切关联的动人传说。前面讲的希腊神话中排箫是由芦苇的自然鸣响引发而来,中国则流传着由竹管的自然鸣响引发出笛子的故事。

传说在苗岭九狮山一带,有个地方叫鬼国。这里的水族儿女人人有副好嗓子,常常放声歌唱。鬼国的老皇帝名叫阿奔,因为生来嗓子沙哑,十分嫉妒别人的美丽歌喉,他下了一道禁歌命令,凡是唱歌的人都要被砍头。九石山岩头有个寨子叫楠竹寨,楠竹寨中有个年轻的篾匠名叫竹郎,还有个美丽的乡村姑娘名叫雅妹。竹郎和雅妹十分喜爱唱歌,他们不管皇帝的禁令,走到哪里唱到哪里。

有一天竹郎和雅妹坐在坡上对歌,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响声。便循声去寻找,找来找去发现是风吹空竹发出的声响。竹郎想到了一个新鲜的办法,他取了一节竹子,把它钻空,又在上面挖了七个洞。竹郎用嘴去吹,出来的声音十分动听,还可吹出不同的曲调,在雅妹的敦促下,竹郎给这乐器取名叫笛。

尽管后来竹郎被凶狠的皇帝用毒酒害死,雅妹也为了抗拒皇帝的求婚撞死在金殿,“竹笛”这由自然乐音的启发而产生的乐器却留了下来,直到现在。

传说历来是用不着去考证其真伪的,但传说又总有其“真理的”内核,当听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编钟所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浑厚动人心弦的鸣响时,再对比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有谁能在这巧夺天工的人的创造与“自然造化”所产生的奇迹之间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听到民间艺人声情并茂地吹奏出《百鸟朝凤》中的各种鸟鸣时,又有哪个能强辩说这乐声不是源于自然中的百鸟鸣唱?嵇康的《琴赋》中曾这样写道:

依记那高耸的树木啊,

背靠那巍巍的山岗;

包含天地的醇和啊,

吮吸日月的光芒

(原文:惟倚梧之所生兮

托峻岳之崇岗

含天地之醇和兮,

吸日月之休光。)

乐音正是这样紧密地和自然联在了一起。

(二)音律与宇宙的和谐

乐音本身是和谐悦耳的,但乐音的随意串接,并不就是音乐。从乐音到音乐需要通过一个阶梯,这个阶梯是音的阶梯,所以被称作音阶。音阶顾名思义是一串按音高次序排成的楼梯-音列,会唱歌的人都认识简谱上的1、2、3、4、5、6、7,读出来是do、re、mi、fa、so、la、si,电影《音乐之声》中还专有个歌叫《do、re、mi》。但是,这音阶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从古到今,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唱歌也好、奏乐也好,都要用这一串音?尽管音的称呼在各种文化中并不相同,这串音的选用和其中的规则也不尽相同。对这些规则,音乐中有个专门名词--音律。在各种律制中,这一个个台阶间的关系大同小异,其所以如此,答案只能有一个,音阶的关系有一种自然倾向。

最自然的阶梯自然是八度音,也就是弦长的比数是二比一的两个音之间的关系。相隔八度之间的基频频率比也是二比一,其谐波的频率则有许多相互重合,这两个音同时奏响,在人的耳中听来十分合谐统一,所以不论哪一个民族、哪种文化,也不分哪种律制,以八度音作基本分段单位,再分阶梯这点是共同的,八度音之外,就是五度音。相隔五度的两个音的弦长比是二比三,从数学上看它形式简单,从物理上看,也有一些相重的谐波,两个音同时传入耳中也很谐和,以上这种自然的和谐性是音阶的基础。正因为此,由五度相生关系产生

的五声音阶do、re、mi、so、la(由1→5→2→6→3)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音律,但只以五声作乐,旋律的变化未免太单调,所以无论中外,又都逐渐走向七声音阶,最后进入十二律。

从七声音阶开始,这音的阶梯中有了许多不谐合关系。这是自然的另一面。要知道自然界不总是风和日丽,也常有电闪雷鸣,一个音列中的各音之间既有协和关系,又有不协和关系,是协和与不协和的统一体。

为了把音列中的十二个音都组织在同一种自然关系下,东西方的律学家先后分别提出了十二平均律。我国古代大学者朱载堉,明仁宗第六代孙,在1567-1581年间完成了十二平均律计算,并制作出十二平均律管。稍后,1691年萨古森的风琴演奏者维尔克迈斯特在他的《音乐的律法》一书中介绍了平均律。巴赫则在1722年完成了《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其音乐实践说明平均律的实用性。

从表面上看,十二平均律中各音的关系似乎并不合乎自然阶梯,因为这里没有一对音高比(八度除外)是简单的整数比,但自然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多种多样。十二平均律应用的是自然界中很常见的等比关系,细胞分表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是一种等比关系,其比数为二。十二平均律的相邻两个音的频率比也相等,不过比数不是二,而是

12=1.059463??,朱载堉在十六世纪能算出这样复杂的比数,实在是了不起。不仅如此,他还继承了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中的合理成份,以十二律对十二节气,分别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比喻十二律中的堉钟(第二律)、蕤宾(第五律)、南吕(第八律)和黄钟(第十一律)。

律学家看到音律中有着自然规律:数学和物理;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自然规律中有着音乐,宇宙的音乐。开普勒是其代表。

长时期以来,人们受自己的视觉蒙蔽,把地球看成了世界的中心,认为太阳和其他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运行。公元1540年,哥白尼在犹疑了三十年之后,终于决定将他的“天体运行说”手稿公开发表。公元1543年,在哥白尼即将离开人世前一小时终于看到自己这划时代的著作印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