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继光将军的两首诗文赏析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9-12-30





戚继光是我国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曾先后转战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各省与倭寇作战,其组建和率领的新军因纪律严明、战力强悍、屡战屡胜而闻名当时,被广大民众称为“戚家军”。而戚继光更是被倭寇畏惧地称呼为“戚老虎”。

但实际上,戚继光不仅军事才能卓越,也有着很高的文学水平,曾经留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千古名句。此外,他还留下了不少记述军旅生活的诗作,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其巡视麾下海上驻军,经过山东文登山营卫时创作的《过文登营》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首:

冉冉双幡渡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的首联描写了作者乘船沿着海岸慢慢地行驶到文登山,途中所见到的景象:缕缕炊烟笼罩着低低的农舍,人民安居乐业。但诗的颌联写来到文登营后,却看到了残破的城墙、年久失修的营房。面对这废弛的边防战备,戚继光在诗的颈联中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以反衬当时的衰弱。最后,戚继光抒发情怀,不敢忘记祖国的安危而虚度年华,只要倭寇一天不灭,自己就要竭尽全力保卫国家的海疆。

戚继光的七绝《马上作》也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佳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这首诗回顾自己一生为了捍卫祖国疆土而长期奔波的戎马生涯。前两句说,自己南来北往地纵马驰骋是为了报答朝廷的恩情,那江南的野花,北方边境的野草看到自己戎马倥偬的一生都暗暗发笑。最后两句介绍了“江花边草”发笑的原因,因为“一年三百六十日”,它们看到的都是我手握兵器、策马奔驰的情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