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山海经:招摇之桂,秦王朝官方认定的顶级美味

 边庭雪飞舞 2019-12-30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被咱们的中华美食圈粉。人人都知道,咱们中国人擅吃、好吃且懂吃,国外稀疏平常的食材,到了中国总能被心灵手巧的厨师玩出花来。

“吃”已经变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日常用语里的一切都可以跟食物挂钩。工作叫饭碗,工作干得不错叫吃得开,工作稳定叫铁饭碗,工作干不下去了叫炒鱿鱼,工作得罪人了叫吃不了兜着走。占别人便宜叫吃豆腐,被人占了便宜叫吃亏,被人占便宜还不敢声张叫被吃得死死的。

中国人爱吃,电视里有数不清的美食节目,图书馆里有花样繁多的食谱。就连字典里对动物的解释,也总要先讨论一下能不能吃。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中国人在食材挑选和加工方式上格外讲究,并由此衍生出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食疗”文化。

这种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在《黄帝内经》和《山海经》等上古著作中,就记载了大量古人发现的食材,不管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两个头的还是六条腿的,我国古人秉着大无畏的精神,为他们的后代勇于奉献自我,争先恐后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吃完之后发现还不错,不仅美味还很健康,很适合记录下来留给后代享受。《山海经》里记录了几百种植物、动物和矿物,那些今天看来奇形怪状的神兽,一部分喜欢吃人,大部分都是古人盘子里的珍馐。

《南山经》里记载:招摇山,多桂。这个桂可不是嫦娥广寒宫里的桂花树,而是广西特产肉桂。这是我国古代最早关于肉桂的记载,肉桂的树皮叫做桂皮,是今天做卤肉必不可少的一味香料。

别看今天桂皮稀疏平常,价格也不贵,可在上古时代,它可是身份尊贵,一般人很难吃的起,只要皇家贵族才能享用。《吕氏春秋》记载:“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吕不韦在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所以才有编写一部鸿篇巨制来同一天下思想的念头。“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有秦王朝的官方认定,肉桂得以名声大噪,逐渐成为后来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调料。

肉桂,又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樟科樟属中等乔木,其树皮用作香料,烹饪材料和药材。肉桂树皮,即平日做卤菜用的“桂皮”,其中含有大量香味物质,香气浓烈,可以用来炖肉,也可以将其磨成粉,添加到甜点、咖啡之中,还可用于调配香精和化妆品。

桂皮也是一种中药,其性温,味辛、甘。主要功效为温脾胃,暖肝肾,祛寒止痛,散瘀消肿,属温里药。临床应用方面,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腰膝酸冷,寒疝腹痛,寒湿痹痛,瘀滞痛经,血痢,肠风,跌打肿痛等。

肉桂原产于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在亚热带地区生存,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只有在四季阳光充足,全年雨量充沛,冬季无霜冻的地区才能良好生长。

自秦汉时代起,肉桂与牡蛎、珍珠等就已成为南方顶级物产,成为王公贵族青睐的对象。《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特地强调这种“桂”源自南方招摇地区,而不是北方随处可见的桂花树。我国古代最大的肉桂产地在广西。广西别称“八桂”,简称“桂”,即因盛产肉桂而得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岭南设桂林郡,辖地包括今梧州、柳州、桂林全境和玉林、河池、南宁部分区域,郡治设在布山县(今桂平市)。古人多以当地山川风物为地名,《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

《说文解字》记载:“桂,江南木,百药之长。”《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颠,冬夏常青,其类自成为林,间无杂树。”《唐木草》记载:“牡桂乃尔雅所云木桂也,叶长尺许,大小枝皮俱名牡桂,出邕州”。《桂海虞衡志》也有记载:“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地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