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纪十四(1)---大汉水利  

 zqbxi 2019-12-30

   西汉帝国一直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以历代君主都特别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而汉武帝则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位。《汉书·沟洫志》记载“汉武帝曰:‘农,天下之本也。旱流灌侵,所以育五谷也。’”

在西汉历代君主中,汉武帝对治理黄河影响最大。 武帝时修治黄河,也是一项重大功绩。黄河原于元光三年(前132年)夏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南)决口,水经瓠子河入巨野泽,流于淮、泗,被灾地区达十六郡。武帝曾发卒十万人治黄河,不见功效。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自泰山回长安,路过此处,发卒数万人堵塞决口,并下令随从他的官员将军以下,都要背柴薪填决口。在决口堵塞后,武帝又下令在新修的拦河大堤上盖了一座“宣房宫”。从此河水又北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为此,他曾亲率数万兵士去堵黄河决口,并写下著名的《瓠子歌》,记录堵口的情况和具体的办法。经过多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的水灾。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也有记载:“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沉祠而去,使二卿将卒塞决河,河徙二渠,复禹之故迹焉。”

汉武帝对兴修水利工程也颇为重视。

首先开凿的是漕渠,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工,三年完成。主持这一项工程的是水工出身的徐伯。过去运粮,自黄河入渭水,运至长安,路程九百余里,需时六个月。漕渠凿成后,西起长安,东通黄河,运程只有三百余里,漕运时间减少了一半;还可灌溉田地一万余顷。

战国时期秦国兴修了著名的郑国渠,对关中地区农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他采纳左内使儿宽的建议开凿了六辅渠。六辅渠实际上就是专门为郑国渠开凿的六条辅助的渠道。它的兴修使得郑国渠的灌溉面积更大,功能发挥的更加充分了。

关中因是国都所在地,开渠也比较多。除漕渠外,还有灵轵渠、成国渠、田惠渠、六辅渠、白渠等。以白渠为最著名。白渠开凿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即公元前95年),由于采纳了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而修,故而得名。它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渭南东北)注入渭水。白渠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时人赞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渠)在前,白渠在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跳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其他郡县的水利也较发达。西北地区的朔方、西河、陇西、酒泉等郡,都开渠引黄河或川谷的水以溉田。中原地区的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以溉田。泰山下引汶水以溉田。其他新开水渠、陂池很多,溉田各在数千顷或万顷以上。

为了对付强大的匈奴,西汉在西北边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实边政策。为此,汉武帝在宁夏平原兴修了汉渠,引黄河水入渠,灌溉农田。汉渠与后来东汉时期兴修的汉延渠、光禄渠一起构成了宁夏平原的基本水利布局。

汉武帝在位时期可以说是西汉乃至中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水利事业的大发展也为西汉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乃至西汉国力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二月,王卿有罪自杀,以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
  
  初榷酒酤。(开始实行酒类专卖。)
  

        三月,上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计。还,祠常山,玄玉(并将黑色玉石埋于祭坛之下)。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者终无有验,而公孙卿犹以大人迹为解,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犹羁縻(笼络)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
  
  夏,四月,大旱。赦天下。
  
  秋,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弃市。
 
  四年(甲申、前97)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发天下七科谪”(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征发随军打仗。)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骑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将万余人与贰师会;游击将军韩说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因杆将军公孙敖将骑万、步兵三万人出雁门。匈奴闻之,悉远其累重(家属、财物)于余吾水北;而单于以兵十万待水南,与贰师接战。贰师解而引归,与单于连斗十余日。游击无所得。因杆与左贤王战,不利,引归。
 

  时上遣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远,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汉武帝太鲁莽。)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夏,四月,立皇子为昌邑王。
  
  太始元年(乙酉、前96)春,正月,公孙敖坐妻巫蛊要斩。
 

  徙郡国豪桀于茂陵。
 
  夏,六月,赦天下。
 
  是岁,匈奴且侯单于死;有两子,长为左贤王,次为左大将。左贤王未至,贵人以为有病,更立左大将为单于。左贤王闻之,不敢进;左大将使人召左贤王而让位焉。左贤王辞以病,左大将不听,谓曰:“即不幸死,传之于我。”左贤王许之,遂立,为孤鹿姑单于;以左大将为左贤王。数年,病死;其子先贤掸不得代,更以为日逐王。单于自以其子为左贤王。
司马光把“匈奴”几乎和“汉”同级了,详细记载其朝廷更替,可见匈奴未灭。)  

  二年(丙戍、前95)春,正月,上行幸回中。
 
  杜周卒,光禄大夫暴胜之为御史大夫。
 
  秋,旱。

  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
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三年(丁亥、前94)春,正月,上行幸甘泉宫。二月,幸东海,获赤雁。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而还。
 
  是岁,皇子弗陵生。弗陵母曰河间赵,居钩弋宫,任身十四月而生。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生异心,埋下祸根。)
  
  臣光曰: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发于中必形于外,天下无不知之。当是时也,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母,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悲夫!(司马光很看重皇帝的离谱行为和心理,这种怪异常为臣子利用揣摩而生乱。)
  
  赵人江充为水衡都尉。初,充为赵敬肃王客,得罪于太子丹,亡逃;诣阙告赵太子陰事,太子坐废。上召允入见。充容貌魁岸,被服轻靡,上奇之;与语政事,大悦,由是有宠,拜为直指锈衣使者(中央巡视组组长。),使督察贵戚、近臣逾侈者。充举劾无所避,上以为忠直,所言皆中意。尝从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上曰:“人臣当如是矣!”大见信用,威震京师。(太子坏运来了。)
 
  四年(戊子、前93)春,三月,上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计。癸未,祀孝景皇帝于明堂。甲申,修封。丙戍,禅石闾。夏,四月,幸不其。五月,还,幸建章宫,赦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