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秦岭之尖 2019-12-30

古泥 ,原名马丹青,当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1964年生于河北 迁安 。1995年、1999年在 中央美术学院 学习,从师著名书画家 王镛 、贾又福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古泥


古泥的情况与其他几位都不同,虽然在北京,但还担任着河北迁安市文联主席的职务,那边有事还得上过去,只是工作相对清闲一些。

古泥最近常不在北京。我只能作电话采访。好不容易打通他河北的电话,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他说,最近正在党校学习,脱不开身。市里的现任领导希望他能在政坛上有所作为,家里人也有这个意思。古泥自己也在煎熬,在从艺还是从政的选择上。不过,早有人预言了,古泥将会是中国未来大官里最会刻印的一个。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马丹青 篆刻作品

古泥原名马丹青,父亲望子成龙想让儿子日后成为一个画家,取丹青为名以寄期望。现用名古泥按他自己的说法:其一,与篆刻家赵古泥有关;其二,与封泥有关。古泥起步很早,是文革后第一批出来的书法新人,但真正让人们记住古泥的还是他的封泥创作。1986年他的一批封泥作品在《书法报》的“黄鹤奖”书法篆刻比赛中荣获金奖,而后又在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中获奖,获奖作品还被放大印在了封面上。 两次获奖就让书法界记住了“古泥”这个名字。就连台湾和日本的书法界都有了关注。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马丹青 篆刻作品

台湾的《印林》杂志作了“拓印先驱古泥”的专题介绍。我问他,你年纪轻轻,20出头就是当地的文化馆馆长、河北省政协委员,是不是有什么背景?他说没什么背景,如果说要有的话,那是我出道早,1978年也即14岁那年,我就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篆刻作品了,当时做这个的少。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他是一位教马列的教授,还是中国纸史专家,有多部著作问世,是因为他的影响才有了我的现在。那时,人们提起我来都说我是谁谁家的小子。在老家,我父亲的名气很大。我父亲年轻时曾是我们老家文化馆的馆长,有很多的学生。他离开文化馆十年以后,我也莫名其妙地当了几年那个文化馆的馆长。有很多事情你无法预知,是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推着你往前走,有些东西你追求了一辈子,却无法得到,有些东西你从不奢望,忽然一下子就来了。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马丹青 篆刻作品

我又说,很多朋友很留恋你1995年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的获奖作品,觉得你现在的字缠绕太多,而且老师王镛先生的影子太重。古泥说,到北京近十年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自信,以前写字老考虑别人会怎么看,现在写字不这样了,自己觉得怎样舒服怎样写,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别人怎么说是一回事,字还得自己写。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马丹青 书法作品

在家乡,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条件,都已经是相当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在北京买房,还要这样来回奔波?我问。古泥说,北京的艺术氛围好,平台好,这是下面没法比的,之所以没有把家完全迁到北京,一个原因是我还没有下决心到底是完全从艺还是从政,做一个选择是很难的;另一个原因是,考虑爱人的工作安排,最主要的还是孩子的上学问题。

我又问起他书画市场的情况,他说,要说在同龄人当中,他的市场情况可算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了。我说,市场是不是主要在家乡这一块,他说不是,全国各地都有,家乡那边市场氛围并不好。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马丹青 绘画作品

我说,《书法杂志》准备做一个通州专题,其他人我都做了采访,就缺你了,你准备一些个人资料和作品吧。他说,手头没有新东西,最近又较忙,真没时间静下来写。我说,那就用北京湖南联展的作品吧。他说也只有这样了,只能是对读者深表歉意。

有多少人怀着艺术梦想兴冲冲来到北京,又有多少人最终不得不无奈地离开北京。这是一座缺乏温情的冷酷的城市,是一座不相信眼泪的城市,也是一座让人爱恨交加的城市。每个到过这座城市的人都会感受出自己的微不足道。城市的大胃时刻在消磨你的神经和意志,消磨你的自尊与自信,也无时不膨胀你的欲望。这同时也是个缺乏街头奇遇的年代,缺乏一飞冲天的豪气与传奇的时代。不停地奋斗,不停地积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赛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不远的工地上,有电锯的声音,还有偶尔喊叫的声音不时传来,我抬头望去,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稀稀落落的几个民工在蓝天的背衬下,就像几只奇怪的大鸟。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马丹青 绘画作品

相对众多的北漂,通州这群书法人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成功者,也是幸运者,虽然各自的境况可能会有差别,但至少是有了一个好的起点。除了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和处世为人的能力之外,最关键的还在于他们找准了适合自己进入这座城市的切入点。除此之外,他们大都还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基本都是以到北京求学为起点的;其二,书画兼能,即使原先不画的现在也开始画了,所谓两条腿走路,这是由书法、绘画不同的市场境况所决定的。

书画篆刻家——古泥访谈实录

马丹青 绘画作品

有限的几次接触只能让我提供他们的一些表面现象,他们隐秘的内心深处我是无法探寻到的。在日复一日平淡的日子背后,又会隐藏些什么?在多年的漂泊之后,那种强烈的家园赶是否已经消退?我无法给出答案。

但,此心安处,即为故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