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 经方医学言论集

 建华1968 2019-12-30

.

经方医家经验谈

黄煌 经方医学言论集
李小荣总结

1、舌苔不必过于在意。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
2、本人研究经方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
3、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4、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5、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6、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眼光,学思路,学方法。没有挑剔的目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用学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能看病的中医。
7、古方助我此病安康度晚年    钱汝益  (孤立肾病案)
面容清癯,比较消瘦,脸色黄暗,皮肤也很干燥,腰腿痛,步履乏力,就判定钱老是四味健步汤证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肾病一般不用甘草的。桂枝加黄芪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两方的区别,就在甘草有无上。从体质上来说,患者可以不用黄芪,但考虑他患有肾病、糖尿病,同时皮肤黄暗较松,经常疲惫感,已有黄芪证出现的趋向,故用了少量黄芪。
8、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有5克,就有作用了。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
9、小青龙汤起效是很快的。其证是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许多患者床前有大量插鼻涕的卫生纸,有的吐出的痰液入地即化。还有,患者多怕冷,面色发青。
10、白芍对腹痛便秘者,或大便干结如栗者才有效。
11、肿瘤是喜欢吃荤的。你不吃肉,它就吃你的肉;你不加强营养,它就吸你的血!我的临床经验也提示,对于肿瘤患者必须鼓励其大胆地吃!吃猪蹄,吃牛筋,吃……。
12、关于经方应用中的加减度和关注点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要不要加减,如何加减,要说清楚确实比较困难,这里面有太多的经验性的东西在里面。以前,我是认为每方必须加减,否则不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后来,临床渐多,才发现有很多情况下是不要加减的。原方的效果更好。就是加减,也只摸索到仅有的几种套路。
    比如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必用三黄泻心汤。但体质不同,可以配合阿胶、生地;也可以配合附子、干姜。又比如对大柴胡汤证患者,我多用大柴胡汤,但其中类型很多,如是支气管哮喘,我要加桂枝茯苓丸,如痰粘,还要加桔梗;如是胰胆感染,见舌红、脉滑,我要加黄连;如是乳腺疾病,要加青皮、陈皮;如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见面潮红、便秘者,要加桂枝茯苓丸。
    经方中,有的是对病的方,只要病对,就用是方,但根据体质的不同,适当加减。有的经方,是对人的方,也就是调理体质的方,只要是这种体质,就用这张经方,根据疾病的不同,适当加减。所以,弄清经方的方证,特别是弄清该方方证是哪一种疾病或哪一类疾病?还是哪一种体质状态,十分关键。
    由于中药配伍的内在机制十分复杂,我们无法弄清其加减后的药理药效变化,所以,简单地根据单味中药药理来加减也有很大的盲目性。惟一可以作为依据的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比如经方原有的配伍规则就很重要,比如黄连配黄芩,大黄配桂枝,白术配茯苓等等,这就需要从张仲景原文中去探寻;也可以借鉴前人经方应用的经验,然后再在实践中检验。
  总的一句话,经方加减难,用经方要慎加减。
13、有毒药物的使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凡名中医,均能用好毒药,也就是说,名中医是在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药物上具有独特经验的医生。张仲景就是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甘遂的高手。如果只能用点菊花枸杞太子参麦芽山楂鸡内金,如何去应对临床大病重症?
14、李东垣“阴火”的原型可能是燥热、口疮等症状或症候群,虚者有之,实者也有之,所以,其治疗也不仅仅是补中益气汤。后世将其作为一个特有的病机来看待,便可能脱离临床实际。
15、临床疗效的评价确实需要中西医结合,不能仅仅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的疗效。不少疾病,中医比较强调生活质量,强调食欲睡眠,这非常实用,不能忽略。西医以诊病治病胜出,中医则识人治人见长,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所以,当今为医者,不能拘泥于中西论争,更应取两者之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疗体系。
16、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的组合。
17、从许多教科书看,舌象的诊断价值被夸大了!
18、有瘀血,也有阳虚,(桂枝茯苓丸外)葛根汤证、真武汤证都可以见下肢皮肤干燥。
19、长期服用黄连、山栀、黄柏等苦寒药,常常导致面色发青。一般服用2月以上可以出现眼圈发青。
20、除烦汤其实是栀子厚朴汤的加味方。栀子、厚朴、枳实、黄芩、连翘、半夏、茯苓、苏梗,基本药物仅八味,所以又名八味除烦汤。对消除焦虑,改善睡眠,特别是治疗春天的夜汗身热最有效果。如果有尿黄尿痛者,加入六一散。如果有心下痞痛者,加黄连。栀子厚朴汤是经典除烦方,《伤寒论》用于治疗“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许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胸闷腹胀等躯体症状,用此方能宽胸膈,除腹胀,常常让患者神情气顺。
21、黄连温胆汤多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而除烦汤多用于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哮喘、胃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特别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的烦躁失眠最有效果。也就是说,两方在主治疾病谱上有所不同。
22、芍药可以通大便。我用大剂量芍药时,常常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结。芍药对大便干结如栗者,最为适合。
23、半夏重用可安眠。臀部疖肿可以加赤芍20克。
24、关于竹叶石膏汤:津伤气逆的气逆,就是咳嗽;麦门冬汤所治疗的大气上逆,也包括咳嗽。日本汉方提到了疾病,但其人的体质特点和整体状况谈得不多。依我经验,患者消瘦、汗出、食欲不振、脉虚数等是着眼点。
25、葛根汤治疗感冒甚灵验,此方也是日本人常用的感冒药,可谓妇孺皆晓。葛根汤对发热无汗、皮肤干燥、身体困重、肌肉酸痛者大多可一汗而愈。其人多壮实,用之很安全。可惜,国人已经将前人这张好方束之高阁,一有伤风感冒,即大惊小怪,不是挂水,就是抗生素叠进,非得花数百上千方心安。倘若仲景天上有灵,见当今中国此现象不知会作何感想?
26、只有经过黑暗摸索的人才知道光明的可贵,只有在学习中医过程中苦闷的人才能感受经方医学的清新与简洁!学中医如同当年红军过草地,稍有不慎即会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
27、王晓军八味除烦汤立愈吞咽困难案黄教授评议:“好案!此方对干咳、呛咳、声嘶、喑哑、咽痛等均有效果。”
28黄老师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遗尿案”:此案好!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治疗遗尿、阳痿,也可以治疗脱发。千古良方!(本案中)其人体格壮实、精神苦恼是着眼点。
29、有是证,用是药!寒热夹杂证,就用寒热互用方。我临床遇寒热夹杂的胃病,四逆汤合三黄泻心汤是常用方;遇寒热夹杂的关节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连解毒汤是常用方。
30、麻黄体质日的提法挺新鲜!确实,入冬以来麻黄证增多,或配葛根桂枝,或配石膏杏仁,或配山栀子、连翘,或配大黄厚朴,效果很好!前不久,网上有一西医为其幼儿咳喘急求中药方,我用麻黄、石膏、甘草与莱阳梨同煎,据说一剂而愈。据说美国、澳洲禁止使用麻黄,我不禁窃笑,笑其管理部门之无知;也为之叹息,叹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衰微!
31、我们用麻黄时配伍石膏、黄连、甘草等,也能防止心悸、不眠的副反应。
32、个案的总结是训练中医临床家的基本功。治疗的过程、识证的要点、用方的思路要清楚。按语或讨论是分析,是总结,是探索,需要多花笔墨。
33、中药的用量问题最为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用仲景方,用量可按一两等于5克的标准换算。
34、半夏体质的病情易于反复,调理的原则一是靠修养,二是靠体育锻炼,三是服药。药方不能变化太大,只要酌情增减药量即可,可隔天服用,也可隔两天服用,还有有症状就服用,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不服。你的感觉灵敏,一般口感会告诉你的。有病时药挺适口,而病好了就苦涩难以下咽了。
35、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的赤芍对黄疸不消者常常有惊人的疗效。此经验,我最早是从北京汪承柏先生那里得到的,我曾用多例,效果不错。有位患有胆汁淤积型肝炎肝硬化的女患者,用赤芍白芍甘草,寥寥三味药,竟然使黄疸大退,肝功能好转。江厚万医师也有类似经验,但他用量甚大,达250克!值得重视。
36、经典中的一个症就是一种病或一种体质,如烦、痞、利、汗、渴等,如黄肿、但欲寐、口不渴,如身重、不得卧、少腹急结等。那种将方证相应理解为对症状用药的想法是不利于经方今用的。
37、排痰散中用的是白芍,哮喘病人的胸闷是可以用白芍的。小青龙汤中也有芍药。后世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
38、舌淡,不一定是虚寒,瘀血、阳郁均有可能,桂枝茯苓丸证多见。
39、关节痛不一定就是风寒湿,热痹很多。有时我用黄连解毒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止痛效果明显。
40、黄师议loushaokun“方证辨证中怎样抓主症”贴中痰瘀湿热凝滞经络肩周炎案:患者可能是大黄体质。对于体质壮实、大便不通、腹部按之硬满或少腹急结的肩颈痛,大柴胡汤加黄连、葛根芩连汤加大黄、葛根汤合三黄泻心汤,或者如本案的桃核承气汤加味等俱有可能治愈。
41、每个人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旁人也无法模仿,初学中医也未必要重走我的路。回过头看,我的路并不是笔直的,弯路还不少。不过,走弯路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中医的东西如果没有比较是不容是认识的。
     还有,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其出发点是为了临床,终结点也在临床。而这个临床就是用中药治病。中医世界很大,入口出口很多,因此,有关的发展的思路不少。我的思路仅仅是其中之一。
42、教科书好比导游图,纸上的图案与湖光山色是两码事,读导游图与自己实地赏景的感觉是绝然不同的。所以,如果以为教科书就是中医的全部,读教科书就能掌握中医临床技术的想法是幼稚的。特别是有些教科书还编得太差,就如劣质的导游图,景点的比例方位都不准!如果按图旅游,说不定还会迷路。学中医,好比旅游,有一张正确的导游图是必要的,但还是要亲临实地,不惜劳苦,才能看到真正的风景,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43、构建经方医学体系是我们经方团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其中经方各家学说的整理和研究是基础性工作之一。小土豆提出的关于经方各家学说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思路是可行的!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及提供线索和资料!
44、温经汤可以取20或30剂药,加上桂圆肉、冰糖等熬膏服用更方便。
45、个案的总结是训练中医临床家的基本功。治疗的过程、识证的要点、用方的思路要清楚。按语或讨论是分析,是总结,是探索,需要多花笔墨。
46、黄师答大柴胡汤原方抑或加减:“还是要看疾病,如有胰腺胆道病、哮喘、高血压者,用大柴胡汤原方即可;如是神经症,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一般用生牡蛎。”
47、方证的识别需要更多客观性强的指征,眼睛与全身息息相关,与方证之间肯定有许多联系。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多观察,多记录,反复比较,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录元好问诗一首: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终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48、黄师答网上咨询案:一股郁热。用栀子15克、厚朴15克、枳壳15克。
49、郭秀梅老师对传播森立之先生的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表敬意!她孤身一人在日本,甘于寂寞,其精神可嘉!
    日本不仅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上先我们一步,也不仅在经方的研究上别有心法,就是在中医文献的研究上也远远胜于我国,其严谨细致的程度让人赞叹!我国历史上在中医文献研究上超过森立之的学者恐怕不多。当今我国中医界不能成为“夜郎国”啊!
50、许多中医都是在经方应用中找到中医的感觉的,在摸索的中医也是在经方应用中看到光明的。

51、在人体经络图上绘出的经方腹证示意图,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图式诊断这一方法有利于医生的眼光注重患者实体,是方证客观化的重要途径。
52、大师在基层很多,中医的顶级人才应该在临床第一线,寻找大师的视线不能总是盯着那几个地方。江山代有人才出。我认识的许多年轻的基层中医,其中医的理论功底和临床水平,绝对不输于那些教授、专家!国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医的振兴才有希望!
53、《经方100首》是一本资料性较强的经方学习用书。经方流传数千年,其间不断有许多医家的发展补充和解释,了解这些,对经方的学习研究是有帮助的。所以,书中附录了各家的方论注解。我想这没有什么不妥,更不会影响我们研究经方。凡是纯而精的东西,都是从粗杂中提炼出来的,不经过广搜博览的过程,就不可能发现经方这块医学瑰宝。我希望广大的经方爱好者,所读的书要多一些,知识面要宽一些。张仲景的书要精读,后世各家的书也要浏览,经方美,时方中也有绚丽者。
54、体质是经方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根本特色。
55、经方与截拳道在思想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实用、简洁、快捷、开放、兼容、不追求形式,以无法为有法,平淡中显神奇。
56、吴咸中先生说的太好了!如果中医的东西,说出来都是让现代人听不懂,那如何能与时俱进?
57、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的组合。
58、“学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这是我的启蒙老师叶秉仁先生的行医格言。
59、中医的证,就是用药用方的证据,而这个证据,不是症状,而是病名与体质。就病名来说,中医固有的病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吸收利用现代的诊断,这是没有异议的。
60、方证的表述有古今两种。古代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如伤寒论就是这种表述方式。大家都应该明白,方证的表述如果仅仅停留在古代这个层次是不够的,所以,后世的医家也不断在完善、更新古代的表述。我们也在摸索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我认为方证的现代表述方式,是力求完整的、用规范语言的,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那种表述方式。基于以上的考虑,所以,古代的文献特别是经典文献是我们研究方证的基础和前提,但不能成为我们研究方证的终结。
61、经方的研究目前惟有立足临床,可惜现在经方的临床基地太少太少!经方研究一定要与专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弄清经方的主治疾病谱以及经方疗效评价的标准。
62、宋元以来,许多医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艰苦的理论阐释,经络、六经等等是其中常用的理论,这些理论对理解和应用经方是有用的,特别对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各家的学说常常受到时代地域宗传的影响,其概念往往不一,导致各家有各家的伤寒,一家又一家的仲景。后人要通过各家的学说去破译各家的用方心得是比较费力的,不经过较长时间的读书和临证,要弄懂是几乎不可能的。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对当今的青年中医来说,更是件难事。所以,我们在讨论经方时,要寻找一种更快捷的方法,同时,也要在中医提倡一种更直白的、更规范的、更实证的表述方法及现代中医语言,要让青年们一听就懂,一用就会,对错一试就明,而且能不断充实,不断发展,不断修正。
63、老人便秘,可以先用些麻仁丸,有成药。如果不行,也可以用芍药甘草牛膝石斛丹参等。
64、临床疗效的评价确实需要中西医结合,不能仅仅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的疗效。不少疾病,中医比较强调生活质量,强调食欲睡眠,这非常实用,不能忽略。西医以诊病治病胜出,中医则识人治人见长,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所以,当今为医者,不能拘泥于中西论争,更应取两者之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疗体系。
65、三黄(泻心汤)也能治疗心下痞,特别是有高血压、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少量制大黄,效果更好。
66、中医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科学意义的医学还有很大的差别。两者之间进行的辩论与决斗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从史学的角度看,中医学的科学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有些知名人士不理解这一点,而对中医妄加指责,欲置中医于死地,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痛心和愤慨。
67、经方研究最缺乏的就是资料。辅行诀无所谓是否为古经方的分枝,它展示了古代经方的另一角。
68、在市场经济中,观念就是金钱; 在医学领域里,观念就是疗效。
69、体质的确定是用方的重要参照系,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性质可能完全相反。
一眼望出的体质,是强调将识体的经验高度凝练,并以十分通俗的表述方式让人明白,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当然,难度也很大。
体质的望诊,关键是特征,体型体貌的特征以及行为心理的特征。
70、“小金方”谈出了经方临床研究的苦与乐。这苦是在困惑中的苦,是乐之前奏。对与经方家来说,每个病人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等这具体分析有时真不容易,好像以前的经验在这里没有用了,这说明这个病人有新的情况,我们还应该再细细观察和分析。有时,需要琢磨几天,或几个月!等到方证相应了,效果出来了,就能尝到乐的味道。这时,学问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们的经验又积累了一分。搞经方就是这样在苦与乐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着的。祝你不断进步!
71、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有5克,就有作用了。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
72、对方证药证的观察,就是要有客观具体的指征;对经方的应用,就是需要切切实实的证据。
73、中医到今天如此地步,也不是几个老中医的事情。中医问题十分复杂,要解决不是靠驱赶几个老人就能解决的。本论坛提倡心平气和的心态,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倡百家争鸣的氛围,立足临床,着眼未来,紧扣经方现代应用主题,为的是推广经方学术,为的是影响更多的年轻学子,也为的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不被淹没。
74、桔梗汤、半夏泻心汤就是对病之方,只要是咽痛,只要是热痞,就可以用。但有些方就要讲求体质,比如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等。
75、神农派的精神可嘉!我们有不少的中医大学生,临毕业了,自己竟然从来没有服用过中药,也没有煎煮过汤药!这未免让我抽口凉气。作中医,必须多实践,而且在实践中要不断体会,不断总结。如果仅仅是在课堂里听讲中医,那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好中医的。
神农派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得出了中医的治法是尽量将身体受到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结论,这也是对的,但不全面,应该说,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76、我今天又看了以上的帖子,为神农派、秋千妈等人敢于实践的精神所感动,也为他们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态度所击掌,历代名中医就是这样过来的。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但是,现在的临床上,中药西药一起上,成药汤药共下肚,即便是用汤药,也加减变化让人眼花潦乱,这样的临床,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总结经验,由此导致临床信心缺失,医生的成就感缺失,学术的规范缺失,最终导致中医学术的萎缩!所以,我说,目前的市场化给中医带来的冲击,可能是致命的。
77、推想当年仲景用此方救治那些经过剧烈吐下以后的休克病人,脱水、缺氧,全身重要脏器处在衰竭状态,能救人危急存亡之际者,唯有四逆加人参汤。如今,霍乱病人虽不多见,但这种状态者,依然可以在ICU病房见到。可惜,现代医学对此古法已经不感兴趣了。

78、八味除烦汤最初是有半夏、茯苓、厚朴、苏梗、黄芩、连翘、山栀子、甘草组成,后来有了变化,甘草改为枳壳。效果更好。
79、能用于出血的中药很多,皆各有所主。如阿胶、生地止子宫出血、便血和咳血,色多鲜红或淡红,其人色白神疲,舌淡红;黄连、黄芩、大黄是止吐血、衄血,大部分是上部的出血,其人必烦热、舌红、心下痞;石膏能止血,其人必烦渴而多汗;附子能止血,但其人必声低气馁,脉微畏寒;龙骨、牡蛎能止血,但其人必胸腹动悸、多汗失寐且脉浮大。从经方中很多止血药方,不仅仅是见血治血,而是因病因人而治。
如果说是比较纯的止血药,当推阿胶。阿胶与黄连黄芩芍药配,治疗心烦不寐的便血子宫出血;阿胶与当归艾叶芍药川芎地黄配,治疗崩漏;阿胶与附子白术黄芩配,治疗便血;阿胶与滑石茯苓猪苓泽泻配,可治疗尿血;阿胶与地黄人参麦冬甘草桂枝配,治疗出血过多心动悸脉结代;阿胶与当归芍药丹皮桂枝吴茱萸川芎等配,治疗女性月经过期不来或漏下不止。
从经方用药规律看,芍药确实可以用于出血,而且以子宫出血、便血为多。
不过还有几个问题需要继续观察。第一,芍药有赤白之分。芍药用于止血究竟哪种芍药比较好?据传统用法,赤芍用于血证较多,白芍用于腹痛挛急较多。第二,白芍所用的出血到底是何种出血?特别是现代哪种疾病?第三,用芍药止血,是否要看整体情况,患者的体质状态如何?有何参照指标?第四,芍药止血的量效关系。
80、中医的很多配方对剂型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经方。小青龙汤是汤剂,如用丸散则要慎重。
81、对graydragon深厚的史学功底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深表敬意!经方的研究,需要从各个角度去深入。经方的历史渊源、经方的哲学、经方与医经的关系等等均需要讨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更坚定,研究的眼光更敏锐,在当今纷繁的中医世界才能清醒地走好自己的路。让我们振奋的,不仅仅是《伤寒杂病论前东汉医学透视》这篇文章中所洋溢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别开生面的观点,还有graydragon 先生的那种不盲从,不守旧,敢于求证,敢于否定的学风!搞经方需要那份自信和从容,需要不断地怀疑和创新。
82、李东垣“阴火”的原型可能是燥热、口疮等症状或症候群,虚者有之,实者也有之,所以,其治疗也不仅仅是补中益气汤。后世将其作为一个特有的病机来看待,便可能脱离临床实际。
83、治病必求其本,你那些杂七杂八的不适感属于枝节问题,是不能纠缠在里面的。而且,中医治病也不能纠缠原因,其实很多疾病的原因是不容易搞清楚的,但搞不清楚原因并不意味着不能治疗,中国的传统医学就有这个本领,虽不清楚病因,但可以治疗疾病,能够改善体质。
  病人最希望的是什么?不是与医生一样去找原因,而是希望痛苦不再缠身,而有些病人希望搞清自己的原因在哪里,结果由于搞不清楚,反而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所以,我希望这样的病人不要角色错位,你不必当医生,还是专注你的工作和生活为好。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84、我用桂枝肉桂,要看人的唇舌,其色暗淡者,最有效,最安全。
85、我非常赞同xiaozheng文中所透出的观点:创新。中医学之所以能发展至今而不绝,是因为历代的医家努力创新;而中医学之所以陷入当今窘境,原因当然非常多,但从学术层面看,还是中医学术创新不足。
86、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眼光,学思路,学方法。没有挑剔的目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用学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能看病的中医。
学中医关键是学思路,学方法,学眼光。中医内容太多,如果什么都要弄懂弄通,几乎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所关心的,就是经方如何在现代临床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我看中医,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87、我也没有弄清当归四逆汤中的通草为何物,目前我是不用通草的。
张仲景方中枳实均可以用枳壳替代,大柴胡汤、大承气汤也是如此。大承气汤我用的不多,但我经常使用的大柴胡汤常用枳壳20克,或枳实枳壳同用,效果很好。
88、毋意,就是不凭空揣测;毋必,就是不必过高期望;毋固,就是不固执己见,看问题要有变化发展的观点;毋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89、小青龙汤证的脸色发青发白,无红光,有全身的恶寒感,无渴感。痰涕如水;小柴胡汤证的脸色发黄或发红,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痰涕多粘也有初如水继而黏黄者;小青龙汤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最多,小柴胡汤对变态反应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较多。前者的体质状态较差,老年人多见;后者的体质状态较好,青年人多见。
90、如何转方,是要结合具体的疾病以及体质才能定。我非常希望能尽快建立起经方应用的临床规范或指南之类的东西,但涉及面很广,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基础又十分薄弱,我们团队的力量也十分有限。这种工作,没有政府的支持或学会的参与,是比较困难的。

91、答“四逆散和当归四逆汤证都有手足冷该如何鉴别?”:前者是心理压力大紧张导致的四逆,后者是血管舒缩功能出现病变的四逆;前者冷而不痛,后者又冷又痛。
92、只有经过黑暗摸索的人才知道光明的可贵,只有在学习中医过程中苦闷的人才能感受经方医学的清新与简洁!学中医如同当年红军过草地,稍有不慎即会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
93、学中医就是要看病,给自己看,给家人亲戚看,给同学朋友看。在看病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提高信心。
月经衍期,用葛根汤、桂枝茯苓丸等是有效的,你还可以继续观察。其实用麻黄效果更好。
风湿免疫科疾病非常难治,也不是小柴胡汤加味就能包打天下。有用黄连解毒汤的,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的,有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的,有用黄连阿胶汤并加生地的,也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比较复杂,要据人而定。
94、我细细阅读了《也谈经方与时方》一文,很受启迪。graydragon先生的论证是相当严密的,他揭示的经方1,2,3复方变化规律很能说明问题,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经方来源于前人长期的临床实践,是从反复的配方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虽不多,但含金量之大,是时方无法相比的。更重要的,经方给人以方法,药证相应,量证变化等等,均有科学的规律可循。当今中医的学术发展,非立足经方不可!
95、桂枝茯苓丸是千古名方,临床应用面十分广泛。不仅单方可用,合方用得更多,比如与大柴胡汤合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阻肺;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方治疗脑血管性痴呆、脑梗塞等;与五苓散合方治疗脂肪肝;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治疗肾病,加大黄治疗痤疮、痔疮等等,无法尽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好药,是我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96、新年(08)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我愿经方从古籍中醒过来,从教授的书架上走下来,从学院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我们要藏方于民,还方于民!让经方这个民族的瑰宝,抹去身上的灰尘,擦去玄学的色彩,在为民治病防病的实践中焕发其永不褪色的光芒!

97、麻黄桂枝同用未必出汗,要看患者体质、疾病等因素。
98、经方是中医之本,是中医之魂。学中医,从经方入手,初若难,既则易;若从后世杂方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
99、白芍对腹痛便秘者,或大便干结如栗者有效。
100、对女性的性功能障碍,用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芍药散、真武汤、阳和汤等均有一定效果。
101、我用四逆散治疗尿频,是跟范中林先生学来的。此方确实很灵!有的患者尿频腹痛,欲尿而不能,有的必打开水龙头听流水声方能尿出。
102、我读《伤寒论》,从不死背,只是经常翻。所谓的翻,就是检索,就是按我所需研究的问题来查阅。最多的是按方检索。将许多方的条文聚集在一起,看看这张方到底如何使用?仲景当年是如何用的?再查查现代人是如何用的?再看看我的临床是如何用的?这如何用?不仅仅是方证的识别,还包括用量、煎服法、剂型等。《伤寒论》的条文是临床事实,是真实的记录,但不是全面的典型的系统的记录。需要我们透过这些片段去破译整体,通过局部去了解全局。《伤寒论》不是教科书,而是医案类的临床实录。但善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条文理解张仲景治病用药的思路和方法,也能够继承前人的用药经验。
103、慢性肾病有不少内有瘀血,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加牛膝等。
104、 Re:“第一篇  附子枉用误战机,众网友热肠助贫患”贴:
那肿瘤网友是炙甘草汤证,当用大剂量地黄阿胶麦冬!临床用药,最忌先入为主,哪有不辨寒热阴阳,先以一扶阳横于胸中,而能开出张张对证之方的?特别是现在不少年轻网友,临床不多,仅凭只言片语,就以为中医道理已经通晓,见怕冷就是阳虚,疲劳就是气虚,不知道热深厥亦深,郁久气必短!察其舌多暗红,切脉象多弦滑,且其神不靡,肤不枯,肉不萎,如此这般,何虚之有?何寒之有?据我经验,年轻人大多气血充旺,如无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的重证大疾,本无须大剂温补,更没有必要长期大量使用姜附等温热大剂。
105、麻黄服用以后,是会出现盗汗现象。患者有反馈,我自己也有体会。
106、答“复发性麦粒肿,反复发作该用什么经方治疗?”:桂枝茯苓丸加大黄。
107、对方证的认识,很多人都误认为是方与症状的等式。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证,是证据,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证据。这个证据,有两部分构成,第一,是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也包括古代中医认识的古病名,也包括尚未认识的一些症候群与综合征,甚至是一些症状。第二,是体质。其中有遗传特征,也有体质状态,但目前中医对体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望闻问切的层次。所以说,方证的认识,要高于对病用药和对症状用药的模式。
108、桂枝汤可以治疗自汗,也可以治疗清涕不止。
109、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桥本氏病,是本人经验,发现对女性的甲状腺病最有效果。
110、应该说所有苦寒药都有偏性,苦与寒,就是偏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如果不对症地长期服用有偏性的药物肯定对健康不利。这是历代相传的经验。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多表现为大家熟悉的阳虚证或气血不足证。但也有虚实寒热夹杂的,所以用方常用温药,如真武汤;也有寒温同用者,如温脾汤等。
      肝肾功能不全者,表现各人不同,但大多有食欲不振、疲乏等。所以,用苦寒药时,要询问患者的食欲如何?苦寒败胃,也是古人的经验。
     大柴胡汤中有生姜,由于国内许多药房不备生姜,我只得用干姜。张仲景用方,常常寒温药同用,如黄连黄芩配干姜,大柴胡中有大黄黄芩配姜枣。这种配伍,是古法,我多年临床使用未见不良反应。111、有不少颈椎病是大柴胡汤证。
112、中药的用量问题最为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用仲景方,用量可按一两等于5克(3-6克)的标准换算。这是我的经验。
113、“学中医难,自学中医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实话。为什么?不是因为中医深奥,而是中医不规范。多少年来,许多中医界的能人们都在为建立中医的规范而努力。张仲景是其中最杰出的,他通过《伤寒杂病论》建立起来的经方医学体系是最科学的,当然也是最实用的。数千年来,许多医家从此入门,从此发挥,从此而成大医。这是中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事实。但是,《伤寒杂病论》的原文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读,这难读,是难在简略。要攻克这个难关,不在于如何解释条文上,而在于如何应用经方上。不用经方,何读《伤寒》?只有在临床上,才能体会经方的魅力,才能掌握中医治病的真诀。经方大家曹颖甫就是这样成功的。
114、有毒药物的使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凡名中医,均能用好毒药,也就是说,名中医是在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药物上具有独特经验的医生。张仲景就是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甘遂的高手。如果只能用点菊花枸杞太子参麦芽山楂鸡内金,如何去应对临床大病重症?

115、医乃大道。道,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人生的态度。
医生这个职业,本来就是为看好病,为救人命。但后来,医生被当成挣钱的职业,但又挣不了大钱,于是,很多开方医生变成卖药的人。特别是市场化的时代,卖药人当然吃香,因为挣钱比开方人容易的多。所以,我觉得入门时,大家要想好,如为钱,应该去考商学院;如为兴趣,则去考医学院。而医学中,学中医尤其难,因为不规范,所以,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倘没有兴趣,那趁早改换门庭。
中医看病是对人的,每个患者都是一个科研题目,如果没有研究的激情,就无法做好中医。现在的中医不是连生存都无法保证,就是被市场逼到商人的圈子。逮到一个病人,中药西药、汤药成药、内治外治一齐上,就是用汤药,也方大药多药贵,力求经济效益。这样做的结果,钱能多挣一点,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那是一条死路!因为,经验无法总结,学术无法传承!    这种行为,无论看多少病人,都不是医学的行为,而是经商。这样的中医人数越多,对老百姓的伤害越大!国家应该扶持中医,让中医首先能够比较体面地生存,能够有进行研究的动力和环境。
历来中医的生存,主要通过诊金以及适量的药物回扣来实现。诊金的获得,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这对青年中医来说,是十分困难的。而昧着良心的药品回扣,许多人也不愿意拿。这确实是很大的社会问题。中医不解决经济效益问题,将发展无力。我建议要将各级政府认定的名中医按公务员待遇,至少与特级教师评级。社会要设立中医发展基金,对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中医予以资金扶持。
中医一定要求名,没有名的中医必然穷。当年上海滩上的名中医们,许多都是有钱人,风光体面。如丁济万先生,如徐小圃先生等等。但成名,必须要有真本领,有过人的医术,还要有过硬的行医艺术。还有,利用媒体,加强宣传,在当今社会也不可缺少。不要以为,中医一定要老才能成名,那是老皇历!思想必须解放!
让中医能体面地、有尊严地从事医疗活动,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116、郝老师讲得很通俗,把张仲景治病的原则给讲得浅显易懂,中医界需要很多郝老师这样的人!大道至简,中医很多理论和观念完全可以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
117、温胆汤是传统的壮胆安神药,适用于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震灾以后,许多人经历了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往往出现失眠、噩梦、胸闷、心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等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虚胆怯”。这种情况,最适宜使用的方是温胆汤。
118、服药期间旧病的症状变严重的情况是有的,不要紧张,不是药物的问题,是机体抗病能力调整中的正常反应,继续服用,病情就能控制了。感觉麻辣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药物中干姜、桂枝以及柴胡的,但也有是患者舌觉过敏有关的。
119、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辨》提出的白虎汤“四禁”可供参考。“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这为正确使用白虎汤指出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120、当代中医的学术生命,不是在痛苦的现实中脱胎换骨,就是在痛苦的现实中灰飞烟灭。
    学中医,不上临床不行,但光有临床,没有人指点、或自己没有思想也是不行的。我和graydragon网友一样,也走了太多的弯路,要找到一个对证的好方,众里寻她,铁鞋踏破,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我在想,如果中医的教科书能早早教给学子一些临床的真本领,而不是一些笼统浮泛的理论,更不是一些落伍的文化习俗,那多好!中医大学的教师,能尽快将中医的东西说清楚,讲的课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用就效,那多好!还有,许多老中医,能不能把自己的经验能无私地传授,社会也能报之以桃,那多好!

121、我用此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过寻常型银屑病,也有控制发作的效果。当然,其人属柴胡体质,大多具有抑郁倾向。
122、男性与女性在体质上的区别,中医的说法是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子多脾虚,女子多肝郁;男子多湿热,女子多气火;男子血浊,女子血清;男子用麻黄、葛根、黄芪的机率高,而女子用柴胡、半夏、白芍、枳壳的机率高。
123、我坚信经方会回归中医教学的正统地位。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医人才必须是会看病的,空谈不解决临床问题。
124、认为经方必须加减,加减才是辨证论治,那是现代中医教科书的最大误区!
125、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经方还没有占据中医界的主流,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方太便宜,医生开经方赚不到钱,于是不用经方;第二,经方的理论很多人不了解,有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认为方证相应就是对症状论治,有违辨证论治的原则,于是鄙视经方;第三,经方教学资源奇缺,临床上经方家寥寥无几,中医院校中没有开展经方教学,学生大多不懂,于是淡忘经方;第四,经方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经方普及和推广极其艰难,于是经方沉寂民间,自生自灭。
      但从长远来看,经方前景光明。理由是:第一,经方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符合我国国情;第二,经方规范,可重复性强,可持续发展,最容易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医学中最令人骄傲的内容;第三,经方派虽沉寂民间,但余绪未绝,只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将迅速发展壮大!
    当今经方派的任务,一是立足临床,以疗效折服人;二是重视科研,以规范引导人;三是加强普及,以切实的事实和通俗的理论说服人;四是培养传承者,保证经方之学脉不断。
    我是持经方乐观论者。我坚信:仲景之学,古今咸宜;方证之学,至简至易;经方之门,人人可入;中国经方,必将走向世界,辉煌永远!
126、中医疗效的评价体系是综合的,要结合具体的疾病和具体的个体甚至具体的疗法才能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各方不一,各病不一,各人不一。
127、应该说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128、中西药并进,汤药成药齐上,方不成方,药无定药,如此中医临床,就是有效也不晓得记在哪个头上。中医的临床经验无法总结,中医的学术无法传承,中医的学术自信无法建立,此是当今中医界的癌症!
129、我不是神医,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都能开出十分完美恰当的处方。我每次门诊,都是思考良久,唯恐不对证,唯恐对不起病人对我的信任。但临床还有很多无效的患者,究其原因,有疾病本身的原因,有药物质量的原因,也有病人自身没有配合的原因,更有我思路、技术、行医技巧上的原因。没有开出一张好方,是其中我经常检讨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开不出好方?有的是没有好方可用,有的是有好方我不会用或不晓得用。做中医,很难啊!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医学的能力是有限的。
130、我最近也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一例脑梗后的眩晕,也是80岁体型结实的女性,服上方一周后复诊,喜形于色,眩晕大好。她说已经求治多人,均云是虚,而用补药无效。而唯独你说是实。
131、穆铁柱可能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体质。
132、为神农派的精神所感动!阴黄用茵陈五苓散四逆汤是有效的。我曾用此方让一例濒临死亡的晚期胰癌患者又多活了半年。
133、仲景是一盏灯,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医人指路;仲景也是一个人,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我们千万不能将他神化!

134、经方派古已有之,当今只是在复兴过程中。我的工作,主要在推广,其核心内容均可见《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后世的徐灵胎、吉益东洞等著作中。先规范方证和药证,然后研究方证药证中的道理和机制,是经方研究的基本路径,目前,本人主要从事前面的课题研究,有兴趣、有能力的同道,可以从事后面课题的研究。到那个时候,经方医学的理论就完美了。什么是理论?理论就是具有指导实践、解释现象、预测未来等功能的学说。只能解释而不能有效指导和准确预测的理论是不健全的,中医理论是这样,其他学科的理论也是这样。《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不是没有理论的方书,其方证以及组合、分类,其对疾病、体质的认识方式和内容,均是理论,只不过解释性的理论不够罢了。

135、肺癌如果可以手术切除当然选择手术,如果不能切除、全身状况差者,可以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薯蓣丸等。如果手术后,全身状况较好者,除以上方药可以考虑外,还有柴苓汤也可选择。
136、葛根汤加五苓散可以考虑。大柴胡体质大多有胆病,或腹痛,此人肤色黑且胖,可考虑葛根麻黄体质。发病诱因可能与疲劳受凉以及过度饮水有关。五苓散逐水毒。

137、仲景用方也未必方方有脉舌者,现代教科书有夸大脉舌诊断价值的问题。经方所重视的是方与人的关系,方与疾病种类的关系。前者,古代的经验最多;后者,则需要现代的临床观察。
138、反流性胃炎有用半夏泻心汤的,有用大柴胡汤的,也有用八味除烦汤的。还有用三黄泻心汤合四逆汤加肉桂的。
139、能活用麻黄、桂枝,才算入了中医的门。而当今许多中医,却视麻桂为蛇蝎,将仲景作腐朽,如此状况,能不让人胸闷心悸?

140、访美回来,看到网上讨论甚热,很是高兴!中医要发展,必须提倡一种敢于怀疑、敢于争鸣、敢于坚持真理的风气!学术问题,由于各家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分歧,但真理是越争越明的。有争论才有生气、才有活力!
    阴阳五行学说研究本是学术问题,但上个世纪竟然演变为政治性的问题。章次公先生因为主张暂时不论五行,而遭到许多人的围剿,也可以说是中医学术史上的悲剧!至今,有许多老中医依然心有余悸,一些教授也不愿多谈,怕成人们攻击自己专业思想不巩固的话柄。否认阴阳五行就是否认中医,批评阴阳五行就是批评中医,已经成为中医界的一种潜在心理。这是不正常的!
    中医论理,阴阳五行不是不可以用,而在于如何应用。徐灵胎当年批评过当时的一些医生“袭几句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笼统套语,以为用温补之地”,就是在没有掌握古代相传的经验良方的情况下,简单地用哲理替代医理,用推理代替经验,用学说代替技术。中医与其他人文学科不一样,医生是要治病救人的,临床是要以疗效说话的,所以,要当好一个临床中医师,首先要专注于医学本身理论以及技术的研究,在有一定经典文献基础和临床经验积累以后,然后去体会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术基础和背景,可能会理解得深刻些。当然,如果有中国史学功底的话,那就更好了。

141、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必须坚持服用,夏、苓、枳的用量一般15克以上。原方即可。栀子厚朴汤合用的机会有,但不多,而且不能长期服用,否则会出现眼圈发黑。对于有麻黄体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配合麻黄。
社交恐惧症也应该是温胆汤的主治范围,但还要看人才能定。
西药是否减量或撤退的问题比较难以说清,建议先联合服用一段时间后,看症状是否减轻,病情是否稳定,如各方面均可以的话,可以逐步减量。
栀子导致眼圈发黑的现象不少见,尤其是皮肤比较白的人。对于有些对容貌比较在乎的年轻人及女士,长期服用栀子方要注意,并应该事先说明这种可能性。

142、好中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是群众的口碑,不是某些人评定的职称。
好中医的本领在哪里?在能够传承的方法和技术里,不是听不懂用不上的空论里;
好中医的地位在哪里?不在主席台,而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好中医的一生,积的是德,聚的是善,求的是真,务的是实。

143、评“大柴胡汤脑萎缩案”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些中医一听萎缩就认为虚,补字横胸,乱投滋补,岂有疗效?读此案当知方证识别的重要。
144、阴阳五行学说融于天地人之间,不可捉摸,不可言传,唯有实践躬行之中,方能体会其存在。学中医,还是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为好!

145、陈会心先生是沈阳名医,擅用经方。据杨麦青先生说,50年代末沈阳麻疹流行,其合并肺炎、心血管型(并发症),用温病法抢救无效,经陈会心老师指导,用真武汤回阳托邪,抢救重危患儿数以千计。佩服之至!
146、姜春华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经方家,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的学术思想没有得到主流中医界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令人痛心的!今天的中医,仍然需要沿着姜春华先生指引的道路向前!

147、张子和的医学与李东垣、朱丹溪的医学显然不同,保留了古代医学的疾病观和治疗观,可以说是金元的华佗。
148、共同土壤学说与经方体质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们辨清体质就能用方调理。

149、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用科学的态度搞中医,应该有国际眼光,有拿来主义的主张,要擅于吸收他人的长处。日本在中医经典以及经方的研究方面,有许多国人不及之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森立之、浅田宗伯、和田东郭、大塚敬节、矢数道明、细野史郎、龙野一雄、奥田谦藏、山本严、藤平健等许多日本名家的思想和经验,都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我们了解得太少了!总是认为日本汉方是不讲辨证论治的,是死板的,于是关上了交流学习的大门。其实,很多结论需要深入下去才能知道真相。胡希恕受到汤本求真的影响,岳美中先生也是受到日本汉方影响的,但限于那个时代,限于他的所处的政治地位,他说话是很谨慎的,否则,他的命运可能还不如章次公先生!我希望年轻的中医人多读点书,我国古代医家的原著要读,日本医家的书也要读,韩国四象医学的书不妨也读一下,开阔思路很有必要!虚怀方能灵动。

150、评“20090223QQ群经方病案讨论” 以上讨论很热闹,我看了很高兴,也很有启发。两案均复杂难治,但用经方效果相当好,这说明病本无难易,关键是我们的思维没有到位,或受以往经验影响而定势,或尚无细细观察而疏漏重要指证。第一案更多是抓体质,寒湿、血虚加瘀血,用当归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很对证。此方与五积散是异曲而同工。第二案提示了外阴白斑的又一治疗方法,以后可以继续观察。如果非桂枝茯苓丸体质是否依然有效?

151、学中医的人其实是行的,素质差不多哪里去,问题在于大家都是对着那几个人,对着那遥远的天空,在说中医,在学中医。能不能低下你的头,看看自己的脚下,踏踏实实走几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有这样的话:“鼓励试,容许看,不争论”。这同样适合于当今中医界。中医界,特别是中医教育界的改革还没开始。

152、不管形而上形而下,能指导人看好病的就是好学问。
宁要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器”,也不要深奥莫测故弄玄虚的“道”。
让“士大夫”们瞧得起的东西又有何了不得?要让广大年轻人追求、让老百姓爱用的东西才是真正了不得!
153、当医生,不仅仅是要懂得方药的用法,更应懂得病人的心理需求。在诊所里,面对病人的时候,你会感到医学又是一种艺术,一种与人相处的艺术,一种驾驭患者心理的艺术。

154、一个中医门庭冷落的原因很多,陆先生是何种原因,我无法评说。不过,如果有失人情世故,常常使一些很有医学功底的中医失去病人的敬仰或崇拜。
    有的时候,玄虚能增加人气,让人弄不懂的中医术语,对不少病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神秘感也是一种药物,但神秘感过浓,也会让一些病人感到反感甚至反对。
    神秘的中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不利的,很容易让初学者误入歧途,浪费青春年华。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我坚决反对在青年学生中推广神秘中医!

155、对儿童的中医知识普及,还是可以从了解中医历史人物故事、熟悉身边的草药和食物中药入手为好。
156、有志者事竟成。志向确立以后,就要一步步地向前走。学经方,关键是实践,是动手。要在实践中学习。要开经方万次,读仲景书百遍,方能成良医。

157、陆渊雷、章次公两位先生的性格是特立独行的,学术思想是先行于五十年代中医界的,他们两人是学者而不是政客,在中医科学化的时期是弄潮儿,在中医的政治化时期是落伍者。而如今的中医学正处在市场化时期、政治化时期与中医科学化时期相重叠的特点时期,讨论这两位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历史贡献,就必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两位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态度对于发展当今中医学术是有益的。当今我国中医界,学者型中医太少了!

158、黄芪类方多用于杂病,半夏类方少用于伤寒。黄芪与半夏很少有合用的机会。
159、三黄泻心汤也能治疗心下痞,特别是有高血压、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少量制大黄,效果更好。
160、古代煎煮炙甘草汤用清酒,也就是酿造的米酒。现在米酒不易买到,所以改用酿造的黄酒。

161、评ZURE感冒案:如咽痛咽红只要加桔梗石膏就可以了。如牙疼肿痛,加大黄也可。葛根汤和小柴胡汤两方均可这样加味。
162、经方有简洁、自然、沉潜、淡雅、脱俗之美。

163、就二月二十七日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的文章说明:这篇文章不是我主动投稿的,而是报社从网上摘编的。我赞赏编者的眼光与勇气。学术刊物应该提倡一种百花齐放的氛围,尤其是中医的学术刊物,更应该让各种流派和学说展示并讨论。至于方人药人说,是“法”还是“技”的问题,我向来是不在乎的。因为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法”或“技”能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能指导医生看好病的学说,就是好学说。

164、请教黄师,讲讲治疗耳鸣的经方吧:除爱好经方所提供的经方(还是要从体质着手,如柴胡加龙骨牡汤,大柴胡汤,温胆汤,八位活血汤,黄芪桂枝五物等。守方是关键!)外,还有葛根汤、荆芥连翘汤、栀子厚朴汤、酸枣仁汤等,方证颇多,也比较难治。

165、”人民日报不吐不快:下一代中医在哪里”: 那天我在办公室也看到了《人民日报》这篇文章,这是一个有关中医教育的专版。我剪下了这篇短文,因为高兴,因为惊奇。高兴的是中医教育问题党报关注了,惊奇的是党报居然也关心中医教育!说到当今中医的困境,是让人伤心的,也是无奈的。总感到这是个大病,非下大方不可!党报关心,这是个动向,说明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有望!
中医绝对不会绝种,经方派也不会断流。中国的民间,优秀的中医很多,经方的高手也很多。我们的管理高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包括中医相关媒体,是否能眼光向下?是否能够不以文凭论中医,不以职称用中医,不以资历年龄看中医?

166、其实人的身体也会自己调节抗病的,过度用药不好。
167、中医体质问题尚在研究过程之中,急于推出“标准”,不妥。
168、体质评分标准的研究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的研究还是初步的。

169、经方的普及十分重要,中医界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经方,不敢用经方,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医不可能振兴,中国的中医也不可能引领世界传统医学的发展。
经方是平易的,经方是实用的,经方是普世的,因为经方是大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
170、我们的研究需要海量的数据库,如果不充分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不注意收集并整理研究大量的临床资料,仅仅依靠动物实验数据,要安全、有效、便捷、经济地使用经方是不可能的。当今的中医研究,需要重视文献研究,重视临床研究。

171、(娄绍昆:我的老师——民间的经方医学研究者张丰)黄煌按:这是温州娄绍昆先生撰写的回忆文章,读后十分感人。经方的研究一直不乏传人,只是在现在的主流中医界有关经方的声音弱了,有关研究的成果少了。如果我国有许许多多象张丰先生这样的经方研究者,则经方医学必定兴旺,中医必定辉煌!希望各位网友多多提供民间经方研究者的生平、学说与经验,经方医学的发展历史不能忘了他们,经方的研究更需要他们!

172、说得好!方证相应,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方法论问题。
173、我坚信经方惠民,方证普世;坚信经方不朽,大道永恒!
174、经方家要不爱钱,要敢于顶真,勇于实践,他们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真理。

175、读爱好经方的医案后,十分高兴!这说明经方是规范的,经方的疗效是确实的,经方是可以推广的。这些医案,记载详细,方证突出,可以为教学之用!谢谢爱好经方为我提供了这么多佳案!
   个案的总结和整理是中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方式,这是与中医学注重个体差异的学术思想有关。但有不少人总认为个案不科学,非得要大样本,这种认识我一直心存疑惑。因为我的学医之路中,就与医案的整理密切相关,往往一个个案就让我懂得一个方证,悟出一个道理,而且多年不忘。我想很多中医都有类似的体会。
   我希望大家和爱好经方一样,将自己使用经方的案例发表出来。由于《经方沙龙》第三辑已经编辑完成,我将在《经方沙龙》第四辑中专门开设经方医案一栏,收录发表的个案。

176、我很少参与中医的会诊。会诊最好有共同的思路和方法,否则差异太大,反而不利方案的统一。
经方派中医和其他中医的相处有时比较困难,难在学术思想上的不兼容。但如果大家都出于治病救人的目的,倒也能沟通,可以用疗效说话,光讲空道理是很难说通的。
如果经方派中医遇到了中医骗子或江湖中医就麻烦了!

177、城里娃脑的脑子绝对好使!他敢于怀疑,敢于求证,敢于探索,而且看问题自有独到的视角,是研究经方、研究中医的好手!如此下去,必有大进!
178、青年中医的自信与自尊,比什么都重要!

179、“机体渴望”是个好假说。机体渴望什么?用何表达这种渴望?
中医开方要练好“减法”的提法也十分贴切!现在方中杂药太多,要删,但如何删得得当,这不容易。

180、我接触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是从80年代《中医杂志》的胡老几个医案开始的,其独特的用药风格给我很深的印象,但可惜案例太少,无法更深入地学习胡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后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胡希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出版了,我看到应该是2002年左右,他的经验给我很多启发,也给我推广经方以极大的鼓舞。《我的中医之路》是2003年春节在台湾讲学时接受学生采访时的谈话记录稿,主要谈七八九十年代我的学习探索的经过,那时胡希恕先生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所以没有提及,但如果以后我再谈这个话题,是肯定要提胡希恕先生的。

181、陈慎吾先生是位了不起的经方家。他说过:“《伤寒论》是中医基础医学,同时又是临床应用医学”。临床擅长运用仲景方,据说,90%以上的伤寒论方,80%以上的金匮要略方,他都用过。临床尤其擅长使用桂枝剂、柴胡剂、苓桂剂、四逆剂、泻心汤剂等。可惜,我手头没有先生的医案医著。

182、临床是检验中医理论的唯一标准!中医的话语权应该掌握在临床家的手上,中医的发展才有可能。
183、我们还要在临床上做足文章,尤其是临床科研。我们非常需要统计高手帮助设计临床科研方案。

184、然不及汤网友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在肿瘤的治疗上江湖的黑幕很多,科学的疑团也很多。
185、日本汉方有古方与后世方之分,日本在古方的现代应用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186、我是开方的,但不是硬要人家吃药。药是药,不是饭,药不能当饭吃。人本身有抗病能力,不能依赖药,尤其是孩子,尚很娇嫩,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这是对孩子的身体负责,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187、无论是药证方证,还是体质,都是动态的、区间性的、灰色的。药证相应、方证相应是个终极目标,是临床医生应该努力追寻的最佳目标。
188、中医是不会灭亡的,尽管现在步履维艰,但光明就在前面,大家要阔步向前!

189、没有专论体质的书,其内容在《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经方的魅力》以及《黄煌经方沙龙》中。
190、仆本恨人道友的比喻很有道理!有时候,在见病人的瞬间就浮现的方证,是最准的,但也有的是错误的,或有偏差的。这与医生的经验有关,也与医生的即时精神状态有关。

191、医生是开方的,不是卖药的;医院是治病救人的,不是经营挣钱的。
192、对中医学历史的反思可以让我们的眼光更清亮,思路更清晰。我对经方的正确认识,始于医学史的学习以及各家学说的比较研究。
193、甘草敏感人应该与五苓散体质相近。

194、名中医不是培养出来的,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名中医也不是官员捧出来的,而是必须由老百姓口碑传出来的。
大师不是菩萨,而是有深厚造诣的学者,是对学科发展有极大贡献的伟人,是同行心目中的领袖,是学术发展的旗帜。
195、体质问题是中医学术的核心,楼上的思路非常好!很有价值!

196、(在线调查:你是如何知道经方的?)这个调查很重要,我也希望通过这个调查了解目前经方普及推广的情况。目前经方推广最薄弱的环节在高校,而最需要推广经方的领域在高校。
197、我是通过读余听鸿先生的《诊余集》初识经方,后得朋友赠送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再识经方,到南京后细读徐灵胎先生的《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等始觉经方重要;去日本后与日本汉方家交流,更觉经方宝贵,回国后反复临床终日体会,终于爱上经方,迷上经方,以至不可一日或缺!

198、blankbamboo网友说的对,实证医学不等于对症用药。如果面对临床纷繁复杂的症状不能进行归纳分析,不能建立各种模型,那是无法运用经方的,无法进行治疗的。目前有不少中医用药,满目症状,没有联系,于是开方就是对症状下药,结果开出了林林总总大锅煮的杂烩汤。
     经方医学是实证的医学,其强调的方证,不是症状,也不是病机,而是由客观指证组成的、具有特异性的临床应用证据和指证。方证有的是症候群,有的是某种疾病,有的是体质状态。更多的是夹杂体。对这些症候群、疾病、体质的解释,可以用抽象的理论,可以用现行教科书中医的病机概念,其中有阴阳,其中有水火。只是经方家所关注的不是解释,而是方证这种比较直观的表现形式。对经方家来说,疗效永远比解释重要。

199、望诊是四诊之首,望神是望诊之首,而望神中尤重望眼神。这是辨体识人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但此技甚难,真是用得上那句话: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张锡纯的眼神是含蓄内敛,吴佩孚的眼神精采外露,前者有智慧,后者有勇气。这是看其人的社会心理特征。如要看其属于何种疾病趋向,当用何方何药?则需要结合其面容肤色光泽加以判断。张锡纯眼睑松弛下垂,面容虚浮,缺乏光泽,应是阴寒体质;吴佩孚眼睑坚敛,面庞肉坚皮紧,当有油光,应是阳热体质。如同是牙痛,张锡纯可能用葛根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甚至要用四逆汤加肉桂之类。而吴佩孚可能用三黄泻心汤,或者黄连解毒汤,或白虎汤。或在上述方子的基础上加细辛、附子。

200、晓军的工作很有意义!经方是经验的医学,经验的医学需要实践,实践的经验需要总结和交流。
晓军提出的守方问题十分重要。不仅是因为疾病难愈体质不变,还因为许多经方的配伍严谨,不宜随意加减。但守方之中,可以调整用量,这也是一种变化。

201、用药与用兵,都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理复杂情况的智慧。
202、老年性痴呆患者大多是抑郁性格,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本方。如脑血管性的,可以加桂枝茯苓丸。
203、然不及汤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医学存在的弊病,值得深思。经方医学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204、柴苓汤与当归芍药散均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南杏仁医生提出的那个习惯性流产患者如果没有柴胡体质的特征,可以单用当归芍药散。

205、当今中医,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了,中医属于全人类。
中医学发源于中国,但也可以移植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今后国际间的发展竞争,将异常激烈,我国中医界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挑战!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连对手的情况也不熟悉,人家最新的动态不掌握,谈何竞争,更凭何取胜?
我国的中医界感觉不要太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6、中国地大,各地风土人情不一,中医学博大,各种思想、各种流派纷呈也是必然。要提倡中医学术的多样性,宽容失败,允许竞争,这样的世界才具有活力。
207、用《伤寒杂病论》方,按一两约等于5克的标准换算,用于现代汤剂的一天量似乎比较合适。
208、五苓散、附子理中汤都是夏令常用方。

209、《经方杂谈》一书的出版,雄辩地说明中医研究的前线在高校的实验室,更在广大基层医生的诊室里;传承经方的大业需要政府的支持、高校的引导,更需要广大临床医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实践!经方是古代的,但也是当代的!经方是治病的,不是给你卖钱的!经方的疗效是可以信赖的,经方的规范是可以传承的!经方源于中国,经方属于全人类!传承经方,大有作为!

210、经方就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述,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明白更好。
211、我国宋代的科学技术最为发达,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等都在这个时代得到改良和广泛的应用,而这个时期的医药成果主要集中在验方的收集与应用上。这说明方剂的技术含量最高。
212、天下的学问未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真学问必定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的。学经方,学中医,还是务实为好。

213、口苦可以用小柴胡汤,也可以用大柴胡汤,还可以用半夏泻心汤。
214、剂量问题可以说是经方研究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是不是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古今度量衡不同,但古人今人的胃容量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方剂的总量应该相差不会过大;第二,历代换算标准差距甚大,但中医代代相传,没有断裂,对于上一代传给我们的用药规范似乎也应该尊重。

215、谢谢芭窗夜雨!我明白您转发此帖(贾平凹4月演讲——《当下社会的文学立场》)所要表达的信息。体会如下:

      第一,对于中医来说,目前也是处在一个“厚云积岸,大水走泥”的时代,浑浊而具有活力,各种思想,各种流派,各个主张,都希望在这个天地里张扬。
      
      第二,做中医有各种各样的做法,可以将它来当赚钱的行当,可以将他来装饰文化墙,也可以将他来作为从政得民心的手段,还可以将他来当做骗术,但真正做中医,是为了看病,看病才是医学最根本的目的!

       第三,做中医的学问,做法要笨些。不要先有什么目的,不是先有一种理论体系先横于胸中,看病也不是为了某种理论,某种解释,而是如实的反应临床实际,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在那些具体的事实里面,别的研究者自然可以去发现一些东西,自然可以抽出一些理论,但毕竟不能替代那些具体的事实。

     第四,中医也有自己的母语,方家更有自己的祖方,但是,许多人不会说中医的母语,也不会用方家的祖方,这是一种悲哀,这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现。

216、个案是经方临床研究的重要资料,经方现代应用的线索和经验,主要从个案中来。同时,个案也是学习经方的教案,一些佳案常常给读者带来新的启迪。

217、这位女病人已经来我的门诊3次了。处方(大柴胡汤加黄连)基本不变,但症状不断改善。胃不再难受,口苦没了,原来严重的口臭也消失了。还有让她非常开心的是两下肢流水暗红瘙痒的皮肤也明显变了样。她笑着说,这下遇到好医生了!望着她的笑脸,我也有一种满足感,同时,也有一种忧虑。为什么当今中医的临床水平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为什么培养一个好中医那么难?说到底,还是两大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行医的问题,那是医生的宗旨和职业道德。还有一个是读什么书、用什么方的问题,那是学中医的门径、方法、思路的问题。当前,这两大问题,许多中医是不清楚的。

218、认为经方必须加减,加减才是辨证论治,那是现代中医教科书的最大误区!
我坚信经方会回归中医教学的正统地位。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医人才必须是会看病的,空谈不解决临床问题。
219、经方派的出路在于与大众结合,普及经方,推广经方,让经方回归大众,让经方为大众服务。

220、graydragon的建议非常好!我最近考虑比较多的是经方理论研究以及经方大众化的问题。经方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是经方方证的分类问题,经方方证的构成问题,经方方证的识别技术问题,经方的体质问题,经方方证与现代医学关系问题,经方方证的路线图问题等等。后者就是要普及经方,让大众感受经方,为经方呼吁。而做好这些工作的关键是人,需要一大批懂得经方热爱经方的专业人士。

221、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经方还没有占据中医界的主流,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方太便宜,医生开经方赚不到钱,于是不用经方;第二,经方的理论很多人不了解,有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认为方证相应就是对症状论治,有违辨证论治的原则,于是鄙视经方;第三,经方教学资源奇缺,临床上经方家寥寥无几,中医院校中没有开展经方教学,学生大多不懂,于是淡忘经方;第四,经方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经方普及和推广极其艰难,于是经方沉寂民间,自生自灭。

      但从长远来看,经方前景光明。理由是:第一,经方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符合我国国情;第二,经方规范,可重复性强,可持续发展,最容易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医学中最令人骄傲的内容;第三,经方派虽沉寂民间,但余绪未绝,只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将迅速发展壮大!

    当今经方派的任务,一是立足临床,以疗效折服人;二是重视科研,以规范引导人;三是加强普及,以切实的事实和通俗的理论说服人;四是培养传承者,保证经方之学脉不断。

    我是持经方乐观论者。我坚信:仲景之学,古今咸宜;方证之学,至简至易;经方之门,人人可入;中国经方,必将走向世界,辉煌永远!

222、谢谢江厚万先生!此文值得细读!当今中医发展最需要的是科学思维,如何走出困境,要靠哲学的指引。经方医学不仅仅是方的技术,其实是以方为载体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哲学思考。

223、麻黄体质见有火性者,可称为“火麻黄”,见湿水泛滥者,就是“水麻黄”。柴胡、半夏………,均可如此细分。
224、中医需要交流,需要讨论,更需要创新!要敢于想,也要敢于说,不保守,不神秘化!

225、历代伤寒注本,一本有一本的伤寒,一家有一家的仲景,都是用伤寒论注解自己的学说。
226、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疾病也与整体密切相关,其个体差异极大,因此,辨体质然后用经方,优势明显。一壮汉,腹大如鼓,脐部尤其饱满,荨麻疹频发,服用防风通圣丸一月,不仅瘙痒消失,而且血压稳定、体重减轻,肚子也小许多。

227、我与英国中医药协会托尼主席的合影。
    我们在药用植物园内曾一起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欧洲人也喜欢用草药,但为何没有产生如《伤寒论》《金匮要略》那样的“经方”?托尼先生认为是思想方法问题。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有其他小国无法相比的“试验样本”。其次,中华烹饪源远流长,技艺极其纷繁,也是催生经方的土壤。
白种人的桂枝体质不少。在白金汉宫广场我看到一个孩子晕倒,白白的,瘦瘦的、高高的,就是那种该服用小建中汤的体质类型。此外,柴胡体质、半夏体质的也不少。托尼先生是看上去基本属于桂枝体质。

228、对于中医药的普及,政府要有责任感,企业要有积极性,学者更应有使命感和实际行动!对于经方来说,我主张藏方于民,还方于民,让经方成为大众手头治疗疾病、强健体质的有效便捷的手段。

229、本文读后,心情十分沉重!中医的疗效,固然与医生的识证水平有关,更与药物的质量相连。从附子炮制质量反映出的中药质量问题,真是触目惊心!如果这种问题不解决,我们中医将无生路可言!

230、自强不息网友的文章很值得一读!日本汉方的历史给我的启示有三:第一,传统医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第二,是好东西,必然会得到传承。20世纪的日本汉方复兴以及当今日本汉方的现状就是明证;第三,传统医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医学的交融,吸收各家的长处,是汉方医学的发展方向。

231、下肢静脉曲张用桂枝茯苓丸,可以改善症状,但无法治愈。
232、wuxuanx医师的经验十分宝贵,谢谢提供!
第一,麻黄配红参或附子是好办法,虚人感寒用之颇妥;第二,九味羌活汤临床效果不错,方证如明晰些就便于推广了。

233、五苓散有猪苓、泽泻,重在利水,苓桂术甘汤有甘草,重在治悸。
此案一开始就应该用五苓散,但我还以暑湿常规方藿香正气散投与,故无效。有时临床常常有如此误区。
234、真武汤证用于那些精神萎靡、脉沉弱,且大多重要脏器功能低下的患者。

235、现在的流感,不是柴胡剂,就是麻黄剂,病毒虽一,证因人而变。
236、没有偏性不成药,不用毒药难为医。不必大惊小怪!关键是识别体质。
237、临床所见,柴胡体质容易出现瘀血病症,故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经常与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合用。与下瘀血汤合用的经验不足?欢迎交流。
238、对于那些面色黄,生长缓慢,食欲不振的孩子来说,有时感冒发热以后,食欲明显增加,肤色红润,确实有改善体质的效果。

239、keke说得有理!当今中医界,空论者多,实干者少。这种状况才最让人痛心!
大家谈得很好!目前中医也处在一个转型期,出现变动更迭是正常的,是好事。经过时代大浪的冲刷,中医将变身,会以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是的,当今社会,中医不与市场同步,不和企业合作,是会吃大亏的。
做中医,只要有开方的机会就能进步,只要有行医的资格就不会违法。我看到不少不在医院的经方爱好者,其方开得非常好,我认为他们就是中医,而且是真正的中医。

240、(十世遗风医案)好案!
大剂量用熟地治疗二阴燥痒的经验可取,记得《诊余集》也有类似经验。
黄连桂枝治疗发热,是夏奕钧先生擅用的方法。对于桂枝体质夹有湿热者最有效果。其着眼点在微汗出热不退而恶风,舌苔白厚。

241、男性的手足皲裂能否使用温经汤?没有试用过。慢性肝病能否使用温经汤?也没有试过。凡事不经实践不敢乱说。
242、(咳嗽了五个多月求助)很有可能是工厂的毛尘过敏,可以用小柴胡汤合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243、小半夏加茯苓汤人滋润,吴茱萸汤人干瘦。人不同而已。
244、经方派的收入不靠卖药,要靠挂号费。

245、葛根汤功同黄体酮,是比喻其催月经的效果,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而不是谈作用机理。但对此各人理解不一,也不可强求统一,也不可能统一。

     此患者不用温经汤,是因为其丰满且有痤疮,此种体质应该月经紊乱前就存在了,只是月经紊乱后其体质特征更明显了。
任何事实里面均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可以有各种理解和表述。我希望大家争论,更希望大家在临床实践中检验理论。对于医生来说,疗效是最重要的。

246、眼神与方证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要建立各种药人方人的眼神谱,以便于临床望诊参考。
247、我一直为中医界开大方贵方杂方的现象而担忧,因为其带来的问题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是致命性的:杂乱的处方导致经验无法总结,学术无法传承,最终导致中医萎缩。

248、经方沙龙之所以兴旺,缘于有一大批经方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精心呵护。经方沙龙每天都有许多网友在线,其中绝大多数是临床医生,而且是在基层医院甚至是诊所的临床医生,他们热爱中医,执着地使用经方治病,支持他们不断奋斗的兴奋剂,不是金钱,不是荣誉,而是在经方治愈大病难病后的那种愉悦感,那种只有属于医生的那种职业快感。他们不保守,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用药心得,因为他们知道经方医学是经验的,经验是需要交流的;他们更求实,敢于较真,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敬佩他们,因为他们,经方沙龙才精彩,才有人气!

    经方,本来是大众在生活实践中发明的经验结晶,经方属于大众。在经方不被主流中医界重视的当下,让经方走向基层,回归民间,藏方于民,还方于民,是经方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进程中,不仅要发挥广大基层中医的积极性,还要充分地利用网络媒体的作用。

249、(gaogefei肝硬化腹水医案一则)好医案!经方医生要敢于看大病重病。此病难治,但此案近期效果很好。其中用茵陈术附汤、水蛭等药是取效的关键,此外,那半斤大蒜的功效也不能忽略。记得以前听恩师叶秉仁先生说过一个故事。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活极其困难。某村有一肝硬化腹水患者,已告不治。时值隆冬,此人饥寒交迫,蹭到公社食堂帮助烧火做饭,一望取暖,二望吃些残羹剩饭。一日饿急,发现有一堆大蒜头,遂每日偷些,放灶中煨食,大蒜吃完,腹水竟消!

250、十世遗风好样的!发热的阵地一定要夺回来,中医光讲治未病是不行的,不会治疗急病的不算医生,治疗急病首先要会治疗发热病。当年江阴的老中医们大多都研究发热性疾病,特别是朱莘农先生的朱家伤寒派,治疗那些发热不退者特别有经验。麻黄桂枝方、柴胡黄芩方、黄连黄芩方、白虎承气方均常用。《伤寒论》一定要学好,学好《伤寒论》就能做好中医!

251、好文章!对中医的爱,对中医的很,全在嬉笑怒骂之中了!我喜欢十世遗风先生的文风,也欣赏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没有在基层拼搏的经历和胆量,是不可能说出那些话语的。
中医如何发展?还是那句话,疗效第一。我们经方医生一定要研究那些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要以疗效证明经方医学的价值。

252、中医的灵活性,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用量上的。现在大家对大剂量用药比较关注,而忽略了小剂量用药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四两拨千金的说法,还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253、我对经典的直白解说是为初学者而设的,是读经典的门径,是通往经方医学的阶梯,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的探索。目前这种解说也还只是起步阶段,而非终结,更不能说是代替了经典。经典就是经典,无法替代。

254、这本书(《经方100首》)子杨大华、温兴韬、赵永前、赵立波、仝太峰集体编写的。其中,大华为我统稿,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五位编者都是基层医生,几乎都没有职称,但是,他们对经方有研究,运用经方有心得,更有普及经方宣传经方的激情。当时,我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医的水平不必看学历,甚至不必看职称。在民间有大量的中医人才,经方的普及与推广必须依靠他们。

255、仲景有半夏麻黄丸,治疗心下悸。内经半夏秫米汤,可治疗不眠。
256、温胆汤没有特殊的煎药注意点,代煎与自己煎差别不会太大。服药的时间可以根据症状而定,有症状就服,没有症状可停,症状严重可多服,症状不明显可少服。

257、听到彭老谢世的消息,心里十分难受,眼前不时浮现老人的音容笑貌。一位体格柔弱的老者,面色有点苍白,头发花白稀疏,微微有点驼背,经常点着一支烟,窝在那张旧藤椅里,看书,写文章……这就是彭怀仁先生。
    那时,彭老是旷世巨著《中医方剂大辞典》的主编,我在编南京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就在彭老的楼下。彭老经常下楼来与学报的许济群先生聊天。他两人讲得最多的,还是主编大辞典的烦恼事。他说一口浓浓的金坛方言,嗓门不小,讲到高兴时,也会哈哈大笑。我曾向彭老约稿,他拿来了几篇关于方源的考证文章,这是他在编辑方剂辞典时的副产品。他干事非常认真,来稿均自己手抄,一笔一划十分工整。彭老曾动员我去和他一起编大辞典,我也动过心,终因阴差阳错没能进入他的团队。
    彭老走了,我感到一阵寒冷。当今的中医界,还有多少人象他老人家那样耐得住寂寞,坐得稳板凳?中医文献的研究,中国还有几人?

258、我的生活很滋润。我常对学生说,我必须体面地在社会上生活。我应该有舒适的住房,有稳定的收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因为我的学生们在看着我,我的现在就是他们的未来,我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标杆,是他们奋斗的动力。如果老师为中医为经方奋斗数十年,依然贫困潦倒,那学生学中医还有什么希望?贫穷不是中医,贫穷更不是经方人!更何况有真才实学的经方人只要有合适的行医环境,一定能迅速地致富成名!不信,你问问沙龙论坛的网友们!

259、一清胶囊就是经方泻心汤的新型制剂。如果我们国家能将经方均开发出一些疗效好服用方便并有较高经济附加值的现代制剂,那经方医学的发展就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医药就能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了。

260、感动!象何运强医生这样有中医家学渊源,自身又热爱中医的中青年中医,全国应该还有不少,这是中医学传承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都能象何运强医生那样精究经方、埋头临床,则日后对继承发扬中医的大业作用必定大有贡献!

261、当前不少中医教科书将脉诊的价值夸大了,脉诊的思路也僵化了!凡是热证,必定脉数;凡是寒证,必定脉迟;湿证脉濡,痰证脉滑,虚证脉弱,如此这般,给人感觉十分简单,但一到临床,学生往往一片茫然。
262、脉有心理脉、病理脉、生理脉之分。半夏体质的脉滑利,是心理脉,待心平气和,自然脉归平静;附子证的脉微弱沉细,是病理脉,大多循环系统功能低下;瘦人的浮脉以及胖人的沉脉,是生理常态。
263、脉象的变化最多,其中有感觉,有实证,有江湖,有科学。骗子借脉象惑人,玄学靠脉象藏身,高人凭脉象露脸,医家从脉象诊病辨体,病家据脉象考核医生,……。病人伸出双手,充满对医生的崇敬,对疾病康复的期待,可以定神;医生搭上三指,可以沉思,可以揣度,可以小憩。方寸之地,却藏有无数的玄机,古往今来的中医,无不以脉诊为职业的标牌。脉诊能不神乎其神?

黄煌经方体质说

一、我的体质观的形成
1973 年,我开始跟家乡江苏省江阴市的名老中医叶秉仁学医,其间又向夏奕钧、邢鹂江 等先生问业。夏、邢两先生均是苏南名医朱莘农先生的弟子。朱莘农先生幼承家学,壮年以 擅治伤寒大症而享盛名,平生对《伤寒论》钻研甚勤,临床重视验体辨证。他有句名言:“医 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症之 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其辨体质,多从 望诊和切诊入手,尤其是擅长使用“咽诊”与“脐诊”。我虽无缘亲睹朱莘农先生诊病的风 采,但从夏奕钧、邢鹂江先生的用药来看,他们非常重视强调客观指征,常常或凝神直视, 或按压腹部,或察看咽喉,临床思忖良久,而当机立断,说“此人要吃桂枝!”“此人要吃黄 连!”“此人是桂甘龙牡汤证!”这种以药—人相应、方—人相应的思路,对我的临床思路的 形成影响很大。我曾一遍遍地翻阅苏南医家推崇的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从医案中 归纳总结叶天士体质辨症的思想和经验,当时对体质的认识尚是零碎的经验和想法。 1979 年,我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攻读中医各家学说,有机会深 入研读了柯韵伯先生的《伤寒来苏集》,其以方类证的思路深深吸引了我。其后,又翻阅到 日本一贯堂医学的体质论,其简便易用的思路让我耳目一新。80 年代中后期,我已经开 始注意到不同体型不同体貌患者在辨证用药上的不同点,将临床诊疗的思路从单纯的症状辨 别以及对病论治转向辨体质论治。 1989 年我受中国政府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进修,期间我细细阅读了细野史郎先 生的《汉方医学十讲》,并有机会向细野诊疗所的坂口弘先生以及中田敬吾先生学习日本汉 方,对日本汉方求实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细野诊疗所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上,为求易 记和实用,我大胆地用药物名来命名体质,由此而形成了“药人”的概念。回国以后,我又 将此“药人”概念为基础,将在日本讲学的讲稿整理成书,名《中医十大类方》。此时,我 的体质论基本形成。以后,在临床上不断补充,成为本人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思路

二、我所认识的“药人 我所认识的 药人” 药人
所谓“药人”,就是适合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这种体质,服用这种 药及其类方,往往起效快,而且相对安全。我在《中医十大类方》中提出了五种“药人”, 即“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黄芪体质”“大黄体质”。后来,在临床上又发现 了“半夏体质”等“药人”。遵循药人的经验识别,可以大致了解该体质患者可以考虑哪一 类方。这些“药人”,虽然以单味的药名命名,但就其内涵来说,应该冠之以“某某类方体 质”可能更合适。不过,就如《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的提法一样,这种简约 的提法,可能更便于记忆。下面,是我在临床常见的几种药人。 “桂枝体质”: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 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

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桂枝体 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 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柴胡体质”: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 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 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多见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柴胡体质是适合长期服 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 汤、四逆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 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 “麻黄体质”,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恶寒喜热,易于着凉, 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 体沉重,反应不敏感。咽喉多不红,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多见于体格壮实的中 青年和体力劳动者。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痛、寒冷、疲劳等常是这种体质患者患病的主要诱 因。麻黄体质是适合较大剂量服用麻黄以及安全使用麻黄以及麻黄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代 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寒气郁表,或 肺气郁闭,或寒湿滞留经络之间,或表里俱实。 “大黄体质”: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但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红或 暗红,舌苔多厚。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血粘度偏高。精神状态饱满, 易烦躁,易激动。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病、感染性疾病等多见这种体质。这种患者长期使用 大黄比较有效而且安全。大黄体质多见于中老年人。代表方为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 承气汤、黄连上清丸、防风通圣散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积滞伤食,或腑气不 通,或瘀热于内,或积热上冲,或积热逆于营卫之间。 “黄芪体质”: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精彩。 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平时易于出汗,畏 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 咽喉多不红,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体质的形成,除与遗传有关外,尚与缺乏运动,营养 不良,疾病、衰老等有关。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免疫系统疾 病、血液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的中老年人多见黄芪体质。黄芪体质是适用长期服用 黄芪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代表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 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或表气不固,或气虚血瘀,或气虚湿阻,或 中虚等。 “半夏体质”: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 形体並不羸瘦,肥胖者居多。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 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粘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 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粘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 痕舌。半夏体质是适合与较长时间或大量服用半夏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代表方为小半夏加 茯苓汤、温胆汤、半夏厚朴汤等。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痰热内壅、痰气交阻、风 痰上扰、痰湿内阻等此外,还有见人参体质、当归体质、芍药体质等。

三、我所认识的“方人” 我所认识的“方人”
“方人”,是近年来本人在药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2003 年来,我在给南京 中医药大学开设《经方应用》中,为使大学生能更快捷地使用经方,而将本人应用经验作一 总结,特别提出适合使用本方的患者在体型体貌、心理行为特征、发病趋势等方面上的特 征,并以此方命名此类患者,简称“方人”。也就是说,所谓“方人”,即对本方有效而且适合 用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型。比如我对那些服用温经汤有效,而且长期服用也比较安全的患 者,常常称之为温经汤体质。所以,常常病人一来,大致就晓得该用何方。比起药人来说, 方人更具体,范围更明确,往往与某些疾病或某类疾病相关,可以说,方人是体质与疾病的 结合体。下面,也是我临床常见的几种方人。 “温经汤体质”: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 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指 甲变薄变脆,缺乏光泽。还有的女性可以出现阴道炎、阴道干枯瘙痒,毛发出现脱落、干 枯、发黄,易于折断。许多妇科疾病,特别是卵巢功能性疾病患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 “三黄泻心汤体质”:营养状态比较好,无明显虚弱表现,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较 好,大便干结或便秘,多有出血倾向。咽喉多充血,唇色或舌质红或暗红,脉象滑数。体检 血压、血脂、血液粘度、血尿素氮较高者。目前最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以及出血性 疾病。 “炙甘草汤体质”: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 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或肿瘤患者经过化疗以后。患者精神 萎靡,有明显的动悸感,并可伴有早搏或心房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消耗性疾病、呼吸道疾 病,或循环系统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等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肿 瘤患者及老年病患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体质”: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 常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 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也有见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头痛、胸痛、身痛、 肢麻的中老年人多见这种体质类型。 “桂枝茯苓丸体质”:患者体质比较强壮,面色多红或暗红、皮肤干燥或起鳞屑,唇色暗红、 舌质暗紫等。腹部大体充实。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 痛。多有头痛、便秘、腹痛腰痛、心悸等症状。妇科病、男性的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周 围血管病变以及五官科疾病等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 此外,还有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体质、大柴胡汤体质、四逆散体质、当归芍药散体质、 防己黄芪汤体质、防风通圣散体质等。

四、几点说明
一、体质的确定,是有效并且安全使用中药的基础。由于当前疾病谱的变化,中医的服 务对象主要是慢性病患者,慢性病的治疗原则以调整体质状态为主,服用药物的周期长,如 果不针对体质用药,常常会出现许多副作用。所以,“药人”“方人”的提出,也是有时代背 景的。 二、以上列举的“药人”与“方人”,并不能包涵人类体质的全部,而仅仅是本人临床 上常见的适合使用某种方药的体质类型。就其人种来说,仅仅限于亚裔黄种人。也就是说,

我的药人方人说,不属于体质人类学的范畴,而是一种应用中药及其配方的技术。 三、我所认识的“药人”与“方人”,应该是药证与方证的延伸,尤其是突出药证方证 中“人”的部分,也就是突出了患者的体型体貌以及发病趋势的特征,从而突出了药证方证 的客观性和整体性。这样,可以使人更易于把握方证与药证,更容易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 换句话说,方人药人的提出,与其说是经验的传授,到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强调。从本人的 教学实践看,讲方人药人,可以让当今的中医大学生们的思路发生很大转变,一方面,让他 们从纷繁的理论中摆脱出来,转向朴实无华的临床技术;还有一方面,让他们从“对病用药” 以及“对症状用药”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转向整体的用药思路。所以,药人方人说的提出, 是一种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 四、重视患者的体质特征,是古典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 书中,有许多有关患者的体貌体态特征及疾病的易趋性的记载。如尊荣人、失精家、亡血 家、支饮家、中寒家、湿家、喘家、呕家、冒家、淋家、黄家、疮家、衄家、汗家、盛人、 强人、瘦人等。这些病人的个体特征,为张仲景的处方用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照及依据。 本人的“药人”与“方人”,很多都能从张仲景所说的那些“人”、那些“家”中找到影子,比如黄 芪体质与尊荣人相似,桂枝体质与失精家相似,麻黄体质与湿家相似。 五、作为本人处方用药的参照系,药人方人说具有一定的预测病情以及指导选方用药的 临床实用价值。但这种体质归纳,经验性很强,许多是经典的训示以及前人临床经验的提示 和总结,当然。其中许多是本人的临床经验。所以,这个学说尚不是十分成熟的,需要不断 改进和完善。

(在 2006 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上发言稿) 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上发言稿)

黄煌经方三字经 

医之学, 方为本, 仲景方, 方之根;
读原文, 要类比, 抓主治, 识方证;
仲景书, 隐药证, 细寻觅, 可通神;
辨体质, 望为首, 脉与舌, 反映人;
加与减, 细分析, 煎服法, 意义深;
实验室, 应利用, 勤临床, 是根本;
寻名师, 得真传, 多交流, 经验增;
中医学, 要继承, 用经方, 留住根.
 

1、医之学,方为本,仲景方,方之根

    对中医来说,方是极其重要的。古时称中医为方脉家,医术为方技,日本则称中医为汉方。无论是伤寒派,还是温病派,是古典派,还是现代中西医结合派,是讲脏腑辨证,还是讲六经辨证,到最后交给病人的都是方,所以,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说:“医之学也,方焉耳”。方,是中医的内核,是根本。

    中医的方剂,数量多得让人兴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有100卷,方16834首;《圣济总录》有200卷,有方2万首;明代的《普济方》有426卷,方61739方;我校编写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医方达96592首。要熟悉掌握这么多的方剂,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关键的方剂,不过上百首,这就好比汉字的字根,英语的词根,是组成千万张处方的基本构成,可称之为“方根”。

    方根在那里?在《伤寒论》,在《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方剂,并非张仲景一个人独创,而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用药经验,而且经过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验证被证实并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国人经自身试验筛选出的临床有效良方。只有把这两本书弄通了,才能在临床上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后世名医虽多,其临床的基本法度都不出仲景学术的范围。所以,成无己说“仲景之方,最为群方之祖”。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王好古说“执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朱丹溪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笔者说仲景方当为中医之根,为中医之魂。可是,现在古典的东西往往被视为不合新潮的,是阳春白雪的,是束之高阁的供观赏的古董。这是对中医学的无知。中医学的经验性是极强的,经验的东西就需要经过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和锤炼,时间越久,经验提炼的越精,就象好酒一样,越陈越香。《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证明它是有用的,是科学的,在临床上是能解决问题的。学经方,离开了仲景方,那就成了一句空话。

2、读原文,要类比,抓主治,识方证。

    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最好读白文,也就是未加注释的原文。古往今来,注《伤寒论》的有数百家,注《金匮要略》的也有几十家,其中虽不乏精品,但大多数是随文演绎,无大发挥。这些注释看多了,往往把你带入大空世界,使你在所谓理论的解释里混混屯屯,云里雾里,而临床实用功夫则十分贫乏。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文笔十分朴实,多为临床实际的客观表述,少有空洞的解释,故读白文是可行的。不过,两书的体例为条文式,孤立地读常常不得其要,必须采用分类比较的办法。按什么分类?古时候有按六经分,有按治法分,有按症状分有按主方分,分法较多。笔者倾向于按主方主药分。按主方分,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最好。这位医学家研究《伤寒论》三十余年的心得之作,形成初稿以后,竟反复修改7年,其间五易其稿,最后他才写上“乃无遗憾”四字。他采用的方法就是将《伤寒论》方分为12类,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白虎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等。笔者拙作《中医十大类方》是以主药分的,其特点是以药类方,以方名证,主要便于初学者,便于记忆。本书并非中医经方的全书,而仅仅是为读者提示一种认识并掌握中医经方的一种方法。经方何止十类?本书之所以题名为《中医十大类方》,只不过为读者阅读本书增加一点轻松的氛围而已。应当指出,无论按方分或按药分,关键是要抓主治,识方证。许多人对方论以及方剂功效的解释比较热衷,而对其主治则轻描淡写,含糊其辞,一笔带过。这可以说是混淆了主次。对中医来说,经方的主治是最要紧的,解释在其次。方证最关键,功效在其次。

    药物的应用指证称之为“药证”。方剂的应用指证为“方证”。如桂枝的应用指证为“桂枝证”,桂枝汤的应用指证为“桂枝汤证”,这是古人应用药物和方剂的根据和证据,是中国人几千年积累起来使用方药的最为实用和重要的经验。如把桂枝比作箭,桂枝证就是目标,目标对准了,命中率就高,同样,药证、方证相对了,疗效自然会出现。换句话说,药证相对了,这就是必效药、特效药;不对应,则是无效药。这是中医取效的关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十分严格,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无是药,加药或减药,都以临床见证的变化而变化,决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加减。故恶风、汗出、脉浮用桂枝汤,如汗出多,恶寒关节痛者,必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如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又必加人参,名新加汤。如无汗而小便不利者,则要去桂枝,加白术茯苓,这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心下悸,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则为咳逆上气。大剂量药与小剂量药的主治也不相同,同样是桂枝汤的组成,但桂枝加桂汤的桂枝5两,其主治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桂枝汤倍芍药主治腹中急痛,方名也改为小建中汤。又虽用过某药,但其证未去,则仍可使用某药,如《伤寒论》“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101)“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这种用药法,即方证相应法,《伤寒论》所谓“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317)。又《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病形象桂枝”等说法,都为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体现。药证相应与方证相应,体现了经方的极为严格的经验性。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离开了古人的用药经验,辨证论治只能是空想的游戏。

    “方证相应”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本精神。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其所以为“活法”,是因不同于辨病论治,常常是异病同方或同病异方,非常灵活。不理解者,则谓中医不规范,难以掌握。但从另一角度看,方证相应则是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如徐灵胎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伤寒论类方》自序)。正因为有定,才能变化,这就是有规矩方能成方圆。有是证用是方,就是强调规范。方证就是规范,这是中医学的灵魂。

3、仲景书,隐药证,细寻觅,可通神。

    经方医学有一非常关键,就是药证。
中医理法方药,药是基础,没有药,何谈方?没有方,何谈理法?但是,许多搞经方者,往往停留在方证的层次,就缺少变化。这就是徐灵胎先生所谓的“有方无药”的毛病。仲景书中,许多方证条文下,均有加减法,不加减,是不容易取得好的临床疗效。而要正确的加减,就必须了解每味药物的主治,也就是药证。

    张仲景的书,是方书,他没有留下张仲景的药物学,那么,《神农本草经》如何呢?这本书是
中医现存最古老的本草书,但是,其中的神仙家的味道太重,对临床医生用药还不是非常适合的。比如它收录365味药,与天数相应;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与临床指导用药相距甚远;至于书中许多关于“轻身”“不老”“延年”等药性记载,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所以,本人推论《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家医学尚不是同一流派的书籍。显然,要学好用好经方,必须有一本张仲景的药物学,一本古代“疾医”所用的本草学。本人所著的《张仲景50味药证》就是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通过对仲景原文的比较分析,试图破译出一本《张仲景临床药物学》。这个药物学,就是药证。

    从本质上来说,方证与药证,两者本无区别,同属一门。所以,宋代伤寒家朱肱说过:“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他将药证与方证是合称的。考虑到
中医用药的习惯,我还主张分论。单味药的主治,称为药证,复方的主治,称为方证。药证,是方证的基础,是经方加减变化的前提。它的好处有,一是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方证,比如四逆散,方中柴胡甘草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枳实芍药治疗痞痛,芍药甘草则治疗腹痛脚挛急,所以,四逆散能够用于四肢冷、腹痛腹胀者。有比如同样是治悸,药证不同,其所主治的悸也不同,如黄连黄芩治烦悸,桂枝甘草治动悸,龙骨牡蛎治惊悸,半夏茯苓治眩悸,人参麦冬阿胶甘草治虚悸。二是能组合成新的处方,而且不离经方精神。本人的四味健步汤(芍药、牛膝、石斛、丹参)就是根据药证的思想创制出来的。我的八味逐瘀汤,就是根据药证对血府逐瘀汤进行修正后得来的。

4、辨体质,望为首,脉与舌,反映“人”。

    经方医学的又一特征是着眼于“人”。如果说西医是治“人的病”,那么,
中医是治“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中医没有剖开肚子去寻找在器官细胞水平上的病理变化,也无法看到天地间的各种致病的微生物,但我们的先人却能从宏观上把握住机体的变化,寻到消除病痛的办法。清代伤寒家钱潢说得好:“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这就是经方医学的疾病观。这个“发”,是“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的反应。
张仲景是如何着眼于“人”的呢?

其一,望形。如强人、羸人、尊荣人、失精家等。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即为缺少运动,肌肉松软,稍动即易汗出伤风的体质类型。失精家则为男子面色白、瘦弱,脉大而无力者。

其二,切脉。脉浮、脉沉、脉微细、脉沉迟……不表示某种病,而是患者全身的反应状态。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脉象,主要是用于辨“病的人”而不是辨“人的病”。换句话说,脉象可以辨人的寒热虚实表里,不可辨食道癌、胃炎、痔疮、关节炎。所以脉象不可不重视。

其三,问所苦。张仲景使用的症状都是一些人体基本生理活动的变化情况,如恶寒恶热、口渴与口不渴,小便利与不利,不大便或下利,能食或不能食等。以上三点,均体现在张仲景的医学中。如五苓散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者,麻黄汤主治无汗而喘者,桂枝龙骨牡蛎汤主治失精家的腹痛里急而脉极虚芤迟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尊荣人的身体不仁,新加汤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需要指出,后世比较重视的舌诊和日本的腹诊,其本质也是辨体质状态,辨寒热虚实,补充经方方证,故在临床应用经方时,是完全应当使用的。
经方的舌证,散见于后世各家医著中,代表性的有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梁玉瑜、陶保廉的《舌鉴辨正》等。各经方家的医案中则这方面的内容尤为丰富。

    经方的腹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经有较多的表述,可以细细揣摩。日本汉方家研究古方腹证较深,其中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类聚方》以及稻叶克文礼和和久田寅叔虎的《腹证奇览》记载较详,值得参考。

    笔者通过研究张仲景医学和吸收后世各家辨脉、望舌、切腹的经验,认识到临床上寻找经方与“人”的对应点,是运用好经方的关键。笔者的话是: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寻找和辨别某种药证方证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体制类型,以此作为辨方证的先导。《
中医十大类方》中提出了五种“药人”,即所谓“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大黄体质”和“黄芪体质”。“药人”决不至五种,以上五种则是本人比较熟悉和临床常见的。这些体质类型的识别,主要运用中医传统的望诊、切诊、问诊来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脉象、舌象而完成的。书中有“附子脉”“黄连舌”“桂枝舌”的提法,是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病着的人”与药物的对应点,便于记忆和临床应用。笔者认为,若使用中医方剂,唯以辨病为主,不诊脉,不看舌,没有脉舌上的指证,那就失去了中医的特色。

5、加与减,细分析,煎服法,意义深。

    经方方后的加减,不可忽略。张仲景加什么、减什么,是有严格的指征的。这是研究药证的重要内容。如咳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腹痛加芍药;口渴、小便不利加茯苓、白术;气上冲加桂枝;咽痛加桔梗;不呕,去半夏;无汗、小便不利去桂枝;咳去人参。

    仲景对煎服法也极为讲究。煎法有去浮沫、先下、后下、去滓更煮。煎药用水有水、酒的不同。服法有顿服、日二服、三服、四服、五服、少少咽之等。还有药后喝粥或不喝粥的不同。如桂枝汤服后要喝粥和温覆取汗,这在临床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有实验研究证明这样能增强桂枝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抑制作用。以上这些临床护理技术,经方应用中不可忽视,用清代伤寒家陈修园的话说,“古圣人之心法在此”(《长沙方歌括》)。

6、名医案,当研究,小验方,尤可珍。

    要真正活用经方,光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不够的。揣摩后世名医的医案,特别是经方家的医案,尤有实用价值。如叶天士医案中关于运用桂枝汤、栀豉汤、苓桂味甘汤、真武汤的经验;尤在泾医案运用金匮肾气丸的经验,近代名医范文虎医案中运用四逆散、桂枝汤的经验;徐小圃医案运用麻黄汤、四逆汤的经验,吴佩衡医案运用附子的经验,都是学习经方时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人所编著的《医案助读》中选择了不少经方家医案。这些医案,或为大病奇病,或立法有新意,或处方用药别致,或议论精辟,值得细读。

    在读名医医案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把握经方的应用指证的?二是如何加减变化的?

    此外,研究历代名家小方的主治和药证,也很有必要。这些小方,药味在3味左右,主治比较明确,对于理解经方的主治以及配伍规律是有较大帮助的。有人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翼方》《普济本事方》等古籍中,4味药物及其以下者分别占各书方剂总数的38.7%―64.5%,可见经方中小方数是占有极大比例的。研究小方与研究经方具有相同的意义。

7、实验室,应利用,勤临床,是根本。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药研究人员对一些常用经方进行了大量的药理作用和配伍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对经方药效的证明、方证的明确,经方剂量、服用方法和剂型的改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学习与研究经方时所必须了解并加以利用的。但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实验室与临床尚有较大的区别,动物试验与人体实验不同,单因素研究与多因素研究不同,传统水煎与提取物不同,所以,实验室的结果只能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而不是临床指南。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功能、物质代谢以及肿瘤等均有良好作用,可使减少的血细胞数恢复正常,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增加抗缺氧能力,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肾脏功能,防止肝糖元减少,抗衰老等。但是否临床是所有心血管疾病、肾病、肿瘤都可以使用黄芪呢?显然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所以,要正确使用经方,注重临床是关键,这是根本。经方的方证目前尚难作出公认的动物模型,只有在临床,在具体的病人身上,才能体会到经方的使用方法,才能悟到经方的精妙之处。笔者对经方发生兴趣,完全是在临床培养的,不是信而好古,而是经方的疗效确切,如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咳喘胃痛,防己黄芪汤治疗汗出而肿的糖尿病,黄连阿胶汤治疗漏下不眠,白虎加人参汤治出血……使笔者尝到了应用经方的甜头。
有人可能会对经方的使用价值发生怀疑。应当说明,不要认为古人不识现代病,就认为经方不能治今病。要知道,人类有文明以来,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一些疾病被控制了,另一些新的疾病又发生了。过去没有艾滋病,没有埃博拉病毒,但现在出现了,可见病是不断变化的,而人对疾病的反应方式是几乎不变的。由于
中医治病抓住的是“人”,而不是“病”,所以,经方完全可以治今病。我们也只有在经方今用的实践中,才能发展经方。

8、寻名师,得真传,多交流,经验增。

    经方的运用经验,来之不易,如有名师指点,那比自己在临床摸索要强许多许多。此外,同道之间多交流,注意收集各种杂志上有关经方应用的报道,也有利于自己经验的积累和临床水平的提高。

9、
中医学,要继承,用经方,留住根。

    
中医学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今后能不能继续流传下去?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中医学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医药学后继乏术,后继乏人的局面未能改观。现在的局势是:中医人才过剩,而城乡分布不均;总体水平不高,而名中医日趋减少;社会呼唤中医,而青年中医纷纷改行。问题在那里?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学术上找原因,在教育上寻出路。笔者呼吁中医药学的继承,呼吁青年人重视古典中医学,呼吁高等中医院校切实开展经方医学的教学改革工作。继往才能开来,根深才能叶茂,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代优秀遗产的继承。

黄煌经方医学言论精选

黄煌,男,汉族,1955年1月生,江苏江阴人,农工民主党党员, 农工党中央委员。代表性著作有《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药证与经方》、《医案助读》、《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经方100首》、《黄煌经方沙龙》等。

1.关于经方应用中的加减度和关注点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要不要加减,如何加减,要说清楚确实比较困难,这里面有太多的经验性的东西在里面。以前,我是认为每方必须加减,否则不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后来,临床渐多,才发现有很多情况下是不要加减的。原方的效果更好。就是加减,也只摸索到仅有的几种套路。

    比如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必用三黄泻心汤。但体质不同,可以配合阿胶、生地;也可以配合附子、干姜。又比如对大柴胡汤证患者,我多用大柴胡汤,但其中类型很多,如是支气管哮喘,我要加桂枝茯苓丸,如痰粘,还要加桔梗;如是胰胆感染,见舌红、脉滑,我要加黄连;如是乳腺疾病,要加青皮、陈皮;如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见面潮红、便秘者,要加桂枝茯苓丸。

    经方中,有的是对病的方,只要病对,就用是方,但根据体质的不同,适当加减。有的经方,是对人的方,也就是调理体质的方,只要是这种体质,就用这张经方,根据疾病的不同,适当加减。所以,弄清经方的方证,特别是弄清该方方证是哪一种疾病或哪一类疾病?还是哪一种体质状态,十分关键。

由于中药配伍的内在机制十分复杂,我们无法弄清其加减后的药理药效变化,所以,简单地根据单味中药药理来加减也有很大的盲目性。惟一可以作为依据的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比如经方原有的配伍规则就很重要,比如黄连配黄芩,大黄配桂枝,白术配茯苓等等,这就需要从张仲景原文中去探寻;也可以借鉴前人经方应用的经验,然后再在实践中检验。总的一句话,经方加减难,用经方要慎加减。

2.有毒药物的使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凡名中医,均能用好毒药,也就是说名中医是在安全有效地使用有毒药物上具有独特经验的医生。张仲景就是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甘遂的高手。如果只能用点菊花枸杞太子参麦芽山楂鸡内金,如何去应对临床大病重症?

3.除烦汤其实是栀子厚朴汤的加味方。栀子、厚朴、枳实、黄芩、连翘、半夏、茯苓、苏梗,基本药物仅八味,所以又名八味除烦汤。对消除焦虑,改善睡眠,特别是治疗春天的夜汗身热最有效果。如果有尿黄尿痛者,加入六一散。如果有心下痞痛者,加黄连。栀子厚朴汤是经典除烦方,《伤寒论》用于治疗“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许多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常常有胸闷腹胀等躯体症状,用此方能宽胸膈,除腹胀,常常让患者神情气顺。

4.黄连温胆汤多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惊恐障碍、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而除烦汤多用于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哮喘、胃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特别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的烦躁失眠最有效果。也就是说,两方在主治疾病谱上有所不同。

5.芍药可以通大便。我用大剂量芍药时,常常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结。芍药对大便干结如栗者,最为适合。

6.关于竹叶石膏汤:津伤气逆的气逆,就是咳嗽;麦门冬汤所治疗的大气上逆,也包括咳嗽。

7.葛根汤治疗感冒甚灵验,此方也是日本人常用的感冒药,可谓妇孺皆晓。葛根汤对发热无汗、皮肤干燥、身体困重、肌肉酸痛者大多可一汗而愈。其人多壮实,用之很安全。可惜,国人已经将前人这张好方束之高阁,一有伤风感冒,即大惊小怪,不是挂水,就是抗生素叠进,非得花数百上千方心安。倘若仲景天上有灵,见当今中国此现象不知会作何感想?

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治疗遗尿、阳痿,也可以治疗脱发。千古良方!

9.有是证,用是药!寒热夹杂证,就用寒热互用方。我临床遇寒热夹杂的胃病,四逆汤合三黄泻心汤是常用方;遇寒热夹杂的关节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连解毒汤是常用方。

10.麻黄体质日的提法挺新鲜!确实,入冬以来麻黄证增多,或配葛根桂枝,或配石膏杏仁,或配山栀子、连翘,或配大黄厚朴,效果很好!前不久,网上有一西医为其幼儿咳喘急求中药方,我用麻黄、石膏、甘草与莱阳梨同煎,据说一剂而愈。我们用麻黄时配伍石膏、黄连、甘草等,也能防止心悸、不眠的副反应。

11.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的赤芍对黄疸不消者常常有惊人的疗效。此经验,我最早是从北京汪承柏先生那里得到的,我曾用多例,效果不错。有位患有胆汁淤积型肝炎肝硬化的女患者,用赤芍白芍甘草,寥寥三味药,竟然使黄疸大退,肝功能好转。江厚万医师也有类似经验,但他用量甚大,达250克!值得重视。

12.排痰散中用的是白芍,哮喘病人的胸闷是可以用白芍的。小青龙汤中也有芍药。后世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报道。

13.关节痛不一定就是风寒湿,热痹很多。有时我用黄连解毒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止痛效果明显。

14.黄师答大柴胡汤原方抑或加减:“还是要看疾病,如有胰腺胆道病、哮喘、高血压者,用大柴胡汤原方即可;如是神经症,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一般用生牡蛎。”

15.老人便秘,可以先用些麻仁丸,有成药。如果不行,也可以用芍药甘草牛膝石斛丹参等。

16.三黄(泻心汤)也能治疗心下痞,特别是有高血压、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少量制大黄,效果更好。

17.体质的确定是用方的重要参照系,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性质可能完全相反。

18.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有5克,就有作用了。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

19.桔梗汤、半夏泻心汤就是对病之方,只要是咽痛,只要是热痞,就可以用。但有些方就要讲求体质,比如炙甘草汤、桂枝茯苓丸等。

20.推想当年仲景用此方救治那些经过剧烈吐下以后的休克病人,脱水、缺氧,全身重要脏器处在衰竭状态,能救人危急存亡之际者,唯有四逆加人参汤。如今,霍乱病人虽不多见,但这种状态者,依然可以在ICU病房见到。可惜,现代医学对此古法已经不感兴趣了。

21.八味除烦汤最初是有半夏、茯苓、厚朴、苏梗、黄芩、连翘、山栀子、甘草组成,后来有了变化,甘草改为枳壳。效果更好。

22.能用于出血的中药很多,皆各有所主。如阿胶、生地止子宫出血、便血和咳血,色多鲜红或淡红,其人色白神疲,舌淡红;黄连、黄芩、大黄是止吐血、衄血,大部分是上部的出血,其人必烦热、舌红、心下痞;石膏能止血,其人必烦渴而多汗;附子能止血,但其人必声低气馁,脉微畏寒;龙骨、牡蛎能止血,但其人必胸腹动悸、多汗失寐且脉浮大。从经方中很多止血药方,不仅仅是见血治血,而是因病因人而治。如果说是比较纯的止血药,当推阿胶。阿胶与黄连黄芩芍药配,治疗心烦不寐的便血子宫出血;阿胶与当归艾叶芍药川芎地黄配,治疗崩漏;阿胶与附子白术黄芩配,治疗便血;阿胶与滑石茯苓猪苓泽泻配,可治疗尿血;阿胶与地黄人参麦冬甘草桂枝配,治疗出血过多心动悸脉结代;阿胶与当归芍药丹皮桂枝吴茱萸川芎等配,治疗女性月经过期不来或漏下不止。从经方用药规律看,芍药确实可以用于出血,而且以子宫出血、便血为多。不过还有几个问题需要继续观察。第一,芍药有赤白之分。芍药用于止血究竟哪种芍药比较好?据传统用法,赤芍用于血证较多,白芍用于腹痛挛急较多。第二,白芍所用的出血到底是何种出血?特别是现代哪种疾病?第三,用芍药止血,是否要看整体情况,患者的体质状态如何?有何参照指标?第四,芍药止血的量效关系。

23.我用桂枝肉桂,要看人的唇舌,其色暗淡者,最有效,最安全。

24.我也没有弄清当归四逆汤中的通草为何物,目前我是不用通草的。张仲景方中枳实均可以用枳壳替代,大柴胡汤、大承气汤也是如此。大承气汤我用的不多,但我经常使用的大柴胡汤常用枳壳20克,或枳实枳壳同用,效果很好。

25.小青龙汤证的脸色发青发白,无红光,有全身的恶寒感,无渴感。痰涕如水;小柴胡汤证的脸色发黄或发红,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痰涕多粘也有初如水继而黏黄者;小青龙汤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最多,小柴胡汤对变态反应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较多。前者的体质状态较差,老年人多见;后者的体质状态较好,青年人多见。

26.答“四逆散和当归四逆汤证都有手足冷该如何鉴别?”: 前者是心理压力大紧张导致的四逆,后者是血管舒缩功能出现病变的四逆;前者冷而不痛,后者又冷又痛。

27.风湿免疫科疾病非常难治,也不是小柴胡汤加味就能包打天下。有用黄连解毒汤的,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的,有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的,有用黄连阿胶汤并加生地的,也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比较复杂,要据人而定。

28.桂枝茯苓丸是千古名方,临床应用面十分广泛。不仅单方可用,合方用得更多,比如与大柴胡汤合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阻肺;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方治疗脑血管性痴呆、脑梗塞等;与五苓散合方治疗脂肪肝;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用治疗肾病,加大黄治疗痤疮、痔疮等等,无法尽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好药,是我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29.麻黄桂枝同用未必出汗,要看患者体质、疾病等因素。

30.对女性的性功能障碍,用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芍药散、真武汤、阳和汤等均有一定效果。

31.我用四逆散治疗尿频,是跟范中林先生学来的。此方确实很灵!有的患者尿频腹痛,欲尿而不能,有的必打开水龙头听流水声方能尿出。

32.慢性肾病有不少内有瘀血,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加牛膝等。

33.麻黄服用以后,是会出现盗汗现象。患者有反馈,我自己也有体会。

34.答“复发性麦粒肿,反复发作该用什么经方治疗?”:桂枝茯苓丸加大黄。

35.桂枝汤可以治疗自汗,也可以治疗清涕不止。

36.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桥本氏病,是本人经验,发现对女性的甲状腺病最有效果。

37.应该说所有苦寒药都有偏性,苦与寒,就是偏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如果不对症地长期服用有偏性的药物肯定对健康不利。这是历代相传的经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多表现为大家熟悉的阳虚证或气血不足证。但也有虚实寒热夹杂的,所以用方常用温药,如真武汤;也有寒温同用者,如温脾汤等。肝肾功能不全者,表现各人不同,但大多有食欲不振、疲乏等。所以,用苦寒药时,要询问患者的食欲如何?苦寒败胃,也是古人的经验。

大柴胡汤中有生姜,由于国内许多药房不备生姜,我只得用干姜。张仲景用方,常常寒温药同用,如黄连黄芩配干姜,大柴胡中有大黄黄芩配姜枣。这种配伍,是古法,我多年临床使用未见不良反应。

38.有不少颈椎病是大柴胡汤证。

39.中药的用量问题最为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很多。用仲景方,用量可按一两等于5克(3-6克)的标准换算。这是我的经验。

40.温胆汤是传统的壮胆安神药,适用于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震灾以后,许多人经历了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往往出现失眠、噩梦、胸闷、心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等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虚胆怯”。这种情况,最适宜使用的方是温胆汤。

41.服药期间旧病的症状变严重的情况是有的,不要紧张,不是药物的问题,是机体抗病能力调整中的正常反应,继续服用,病情就能控制了。感觉麻辣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药物中干姜、桂枝以及柴胡的,但也有是患者舌觉过敏有关的。

42.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辨》提出的白虎汤“四禁”可供参考。“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这为正确使用白虎汤指出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43. 男性与女性在体质上的区别,中医的说法是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子多脾虚,女子多肝郁;男子多湿热,女子多气火;男子血浊,女子血清;男子用麻黄、葛根、黄芪的机率高,而女子用柴胡、半夏、白芍、枳壳的机率高。

44.我最近也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一例脑梗后的眩晕,也是80岁体型结实的女性,服上方一周后复诊,喜形于色,眩晕大好。她说已经求治多人,均云是虚,而用补药无效。而唯独你说是实。

45.阴黄用茵陈五苓散四逆汤是有效的。我曾用此方让一例濒临死亡的晚期胰癌患者又多活了半年。

46.我不是神医,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都能开出十分完美恰当的处方。我每次门诊,都是思考良久,唯恐不对证,唯恐对不起病人对我的信任。但临床还有很多无效的患者,究其原因,有疾病本身的原因,有药物质量的原因,也有病人自身没有配合的原因,更有我思路、技术、行医技巧上的原因。没有开出一张好方,是其中我经常检讨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开不出好方?有的是没有好方可用,有的是有好方我不会用或不晓得用。做中医,很难啊!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医学的能力是有限的。

47.中医疗效的评价体系是综合的,要结合具体的疾病和具体的个体甚至具体的疗法才能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各方不一,各病不一,各人不一。

48.中西药并进,汤药成药齐上,方不成方,药无定药,如此中医临床,就是有效也不晓得记在哪个头上。中医的临床经验无法总结,中医的学术无法传承,中医的学术自信无法建立,此是当今中医界的癌症!

49.仲景是一盏灯,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医人指路;仲景也是一个人,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我们千万不能将他神化!

50.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经方还没有占据中医界的主流,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方太便宜,医生开经方赚不到钱,于是不用经方;第二,经方的理论很多人不了解,有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认为方证相应就是对症状论治,有违辨证论治的原则,于是鄙视经方;第三,经方教学资源奇缺,临床上经方家寥寥无几,中医院校中没有开展经方教学,学生大多不懂,于是淡忘经方;第四,经方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经方普及和推广极其艰难,于是经方沉寂民间,自生自灭。

但从长远来看,经方前景光明。理由是:第一,经方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符合我国国情;第二,经方规范,可重复性强,可持续发展,最容易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医学中最令人骄傲的内容;第三,经方派虽沉寂民间,但余绪未绝,只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将迅速发展壮大!当今经方派的任务,一是立足临床,以疗效折服人;二是重视科研,以规范引导人;三是加强普及,以切实的事实和通俗的理论说服人;四是培养传承者,保证经方之学脉不断。我是持经方乐观论者。我坚信:仲景之学,古今咸宜;方证之学,至简至易;经方之门,人人可入;中国经方,必将走向世界,辉煌永远!

以上内容皆系复制、剪帖,来源于互联网。

全球化  大团结  省自我  爱众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