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风华》太孙结婚,花费270万两银,是不是太多了?

 今古言堂 2019-12-30

《大明风华》太孙结婚,花费270万两银,是不是太多了?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按照电视上演的,如果是真金白银的话,的确有些多了,但你们可能没有注意一个细节,永乐时期,是用“宝钞”结算的,所以在当时所谓的多少两其实都是“宝钞”,鉴于当时“宝钞”的兑换率,虽然二百七十万两听着有些吓人,其实购买力并不高,也就相当于铜钱九万贯,皇太孙大婚在当时花铜钱九万贯多吗?

明朝初年,明朝严重缺乏制作货币的铜,所以导致市场上的铜钱不够流通,出现了“铜贵银贱”的现象,这是非常违背正常经济原理的,鉴于此,国家急需一种能够流通的新货币,“大明宝钞”便这样应运而生,洪武七年颁布“钞法”,洪武八年正式发行。

“上以宋有交会法,而元时亦尝造交钞及中统、至正宝钞,其法省便,易于流转,可以去鼓铸之害,遂诏中书省造之。”

为了配合宝钞的发行,朱元璋特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宝钞在国家范围流通。他强行禁止黄金白银在市场领域流通,违者斩,另一方面他让百姓把手中的金银兑换成宝钞,强行推广使用。

在刚开国不久的大明朝来说,百业凋零,货币制度混乱,建立统一的货币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刚开始一贯宝钞相当于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四贯宝钞相当于一两黄金的购买力,其作用对于稳定国家经济是相当重要的。明朝中前期的军费开支、钱粮供应一概以宝钞支付,可以说宝钞开辟了国内经济秩序的和平环境。

但就在朱元璋末年的时候,滥发宝钞的恶果开始体现,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发行宝钞共12360万锭,而回收了4000万锭,也就是说市场流通领域还有三分之二没有回收,而政府还在不断的发新钞,所致导致宝钞的实力购买力大幅下滑,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一贯宝钞相当于铜钱100文的购买力,可见滥发宝钞导致的通货膨胀程度有多严重。

回到问题上来,再作分析。

到了永乐朝,这种单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而没有准备金制度的“大明宝钞”还在继续发行,到了永乐五年(1407年),洪武七年时一贯可以买一石米的宝钞在此时需要花三十五贯,大婚所用二百七十万实际购买力相当于铜钱九万贯。而朱瞻基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并为其大婚,此时的宝钞还是基本保持在原本三十分之一的购买力上。

《大明风华》剧中女官与太子妃说的二百七十万两白银,其实说的就是宝钞,明朝中前期,除了国家赋税用粮食丝绸和白银来结算,其他地方一概以宝钞结算的。因而剧中所说大婚的二百七十万两委实不多。

那么,此时大明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呢?

永乐八年(1410年),明朝正税米麦3143万石,军屯1926万石,布锦121万匹,丝棉37.9万斤,钞564万锭,铜3352斤,铁97000斤,茶247万斤,盐187.4万引,这个数据就是朱瞻基当年大婚时整个明朝的基本收入情况。

正因为实行了宝钞制度,无论朱元璋也好还是朱棣也好,深知宝钞说白了就是一堆废纸,所以在征收税务的时候一律用实物。这在税收上体现不出银子的价值来,但有专家曾经一笔笔算过,这个时期明朝的财政收入乱七八糟加起来,其实相当于白银4500万到5100万之间,并没有明黑们说的不足千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明风华》中太孙大婚的费用的确不多,这也正符合明朝当时市场经济情况,可见这部剧还是注意到不少细节的,值得一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