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元朝的货币发展,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明清两代的货币发展史。 明朝白银地位高涨,铜钱混乱,纸钞并行明朝的货币主要有纸币、铜钱以及白银,我们在这里分开介绍。 明·铜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他本来是个放牛娃,由于饥饿,与同伴把雇主的牛给吃了,可惜事情败露,丢了这份工作。此事他一人担责,赢得了众多伙伴的追崇。 在多年以后,暴元的腐败加上旱灾、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频发,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兄弟一个个离他而去。为了生活,他把目标投向了寺庙。但是进入寺庙以后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受尽欺负不说,吃饭还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在这种饥荒之年,和尚的收入也难以支撑全寺的花费。于是朱元璋开始了他三年的流浪生活。正是这三年,朱元璋的眼界变广了,雄心也随之产生了。 流浪后的他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最初的他跟随红巾军的郭子兴,地位扶摇而上,不过他认为红巾军内部矛盾严重,难有前途,于是开始单干。 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他成功了!成功坐上了皇帝宝座!此时公元1368年,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铸造'洪武通宝'。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停止宝源局铸钱。(工部下设宝源局)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停止各省铸钱。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恢复各省铸钱。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恢复宝源局铸钱。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停止各省铸钱。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停用铜钱。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停止宝源局铸钱。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恢复铸钱。 朱元璋一朝的钱币史就像是一个挤牙膏的过程,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为了推行纸币。(我们在下面介绍纸币) 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其最让人诟病的便是夺位争权,不过此人也大有作为,'永乐盛世'便是最好的证明。朱棣在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造'永乐通宝'。 公元1425年,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改元宣德。他在位期间倡导勤俭廉洁,整顿吏治,形成了良好的官场风气。最出名的就是他的节俭,他以身作则,国内一片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一世英名却毁在了一个兴趣上,那就是斗蛐蛐。他要官员到处搜集蛐蛐,在他的影响下全国的蛐蛐身价大涨,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秩序,并且随之而来的还有腐败,这给明朝埋下了祸根。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铸造发行'宣德通宝'。 宣宗死后,其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朱祁镇两次称帝,重用宦官,最终导致'土木之变',至此,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朱祁镇虽然没有铸造钱币,但是他在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第一次在位期间)禁用铜钱,直到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第二次在位期间)才恢复铜钱的使用。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明朝都没有铸造新的钱币,直到孝宗朱祐樘执政期间才开始铸造新钱。 公元1487年,朱见深病逝,其子朱祐樘即位。这时的明朝内政混乱,社会危机也逐渐显现出来。不过朱祐樘上位后力挽狂澜,革除弊政,选贤任能,极大缓和了社会危机,使得国内经济繁荣稳定,百姓生活安定。只不过这样一位明君英年早逝,没能彻底将明朝拉回正轨。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朱祐樘铸造发行'弘治通宝',此钱铸造时间只有四年,在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就停止铸造。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明世宗朱厚熜铸造发行'嘉靖通宝'。 此人荒淫无度,折磨宫女,最终差点被宫女谋杀,可惜他并没有做出多大改变。不仅如此,他还想长生不老,可惜最终只活到了60岁。在他执政期间,加快了明朝大厦倾斜的速度。 朱厚熜死后,朱载垕(hou)即位,是为明穆宗。此人能力不大,但是有贤才相助,国内经济相对稳定。他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铸造发行'隆庆通宝'。 万历元年(公元1576年),神宗朱翊钧铸造发行'万历通宝'。
可见万历通宝私铸有多严重。在朱翊钧时期,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了,可惜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直到努尔哈赤打下抚顺,他才知道怕了。这时的明朝国库空虚,财政紧张,户部选择增加税收弥补开支的不足,可惜朱翊钧还有心思扩建自己的私人金库,一半的赋税进了他的私人金库。 公元126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十二月,朱由校补铸'泰昌通宝'(他的父亲朱常洛在位时间只有一个月,没来得及铸造钱币)。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朱由校铸造'天启通宝'。他热爱椎凿木头,可以说是一个被皇位耽搁的木匠。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中已经摇摇欲坠,说不定哪天就会被一阵微风吹倒。 公元1627年,朱由检即位,是为明思宗,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作为亡国之君的他可以算得上是明末少有的明君,但是因为此时明朝已经凋敝不堪,最终无力回天,自缢而亡,大明就此终结。 他在位期间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铸造发行'崇祯通宝'。 纵观明朝钱币,我们可以发现:有明一朝没有元宝,只有通宝。这是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名字有一个元字,为了避讳,所以只发行了通宝。 明·纸币
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朱元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大明宝钞)',同时铸钱。此时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
也就是说一贯大明宝钞=一千文铜钱=一两白银=四分之一两黄金。当然,大明宝钞不仅仅只有一贯的面值,除此之外,还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以及五百文的面值。 公元1389年,又增加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的小面值大明宝钞,并且禁止黄金、白银作为货币进行交易。 发行大明宝钞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纸币携带方便。 二、明初财政紧张,金、银 铜相对匮乏,为弥补开支,发行纸币相对简单可行。 不过大明宝钞后来贬值严重,购买力下降。最开始买一石米大约需要一贯宝钞,但是到了正统年间(公元1444年左右),已经达到了'宝钞百贯易石米'的地步。 最终大明宝钞在正德年间没入历史长河。 明·白银 早在明初,白银是没有货币地位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法定货币是铜钱,金银不得作为货币进行交易。 不过后来发行纸币大明宝钞,政府为了推行纸币禁用铜钱,而大明宝钞逐渐贬值,加上一些地方赋税按照白银折算,所以白银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到了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实行'米麦折银之令',白银地位上涨。 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政府取消禁用白银之法,白银地位再一次上升。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白银发展迅速,与钱、钞并行。
这个时候的纸币贬值严重,民不喜,所以铜钱和白银流通最为广泛。 到了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以太仓积钱给官俸,十分为率,钱一银九。' 朝廷发放的俸禄中白银占据主要地位。而这时的纸币差不多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银钱并用,白银占大头。
这是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颁布的法令,直到这时,白银才成为法定货币。白银的地位达到顶峰。 白银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与纸币、铜钱博弈的过程,若没有纸币的泛滥,以及铜钱的匮乏,白银地位或许也不会扶摇直上。 清朝努尔哈赤原本生在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但是在他十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他面临的将是一场噩梦。他常常受到继母的针对,父子关系被继母不断挑拨,努尔哈赤的家庭地位非常低。他跑到外祖父王杲那里生活,可惜王杲被李成梁杀害,不幸中的万幸是李成梁并没有杀努尔哈赤,反而留努尔哈赤作为他的书童。 后来努尔哈赤的父亲被明军杀害,他深知自己的不足,选择了隐忍,最终在怒火中起兵与明朝撕破了脸。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他于公元1616年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建年号为天命。 努尔哈赤建国后,铸造满文'天命汗钱'以及'天命通宝',即开国钱币。 公元1626年,皇太极即位,改元天聪。所谓虎父无犬子,皇太极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拿下了东边朝鲜,极力统一北部,并且与西北的蒙古联姻,很好的稳定了局面,接下来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南面的明朝上了。 可是明朝的袁崇焕这个对手非常棘手,多次打败皇太极。皇太极便用计挑拨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关系,最终袁崇焕被杀。在这之后,经过松锦之战,明军实力大减,而皇太极一直在稳固自己的统治。 皇太极在位期间,于天聪年间铸造'天聪汗钱'以及'天聪通宝',于崇德年间铸造'崇德通宝'。这些钱币铸造不多,流通也并不是很广泛,其主要原因是'国中银甚丰'通过战争掠夺的白银充足,不必大量铸造铜钱。 公元1643年,世祖福临(顺治帝)即位,他于顺治年间铸造'顺治通宝'。顺治八年,发行纸币'顺治钞贯'。
康熙年间,清圣祖玄烨(康熙帝)铸造'康熙通宝'。 有人对康熙帝做出评价:内圣外王。大概就是说他对内勤政仁厚,对外强硬霸道。他在位期间国内经济繁荣,'康乾盛世'便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公元1722年,世宗雍禛即位,铸造'雍正通宝'。雍正在位期间极大促进了国内发展,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动者。 乾隆年间,高宗弘历铸造'乾隆通宝'。嘉庆年间,仁宗颙琰铸造'嘉庆通宝'。道光年间,宣宗旻宁铸造'道光通宝' 咸丰年间,文宗奕詝铸造'咸丰通宝(元宝、重宝)'。 除此之外,还发行了银票(官票)以及钱票(大清宝钞)。银票面值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钱票面值有二百五十文(存疑)、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两千文,后来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又出现了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一百千文等大面额钱票。 公元1681年,穆宗载淳即位,他于同治年间铸造'同治通宝(重宝)'。可以说同治是悲哀的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实权,因为慈禧太后控制了他,而他自己又生性愚钝。 公元1874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帝)即位。他的皇位来的突然,因为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权就必须找一个傀儡皇帝,而他便成为了最好的人选。光绪帝有心治国,但是有慈禧太后从中作梗,最终因为变法,帝王成囚,被慈禧囚禁十年之久。 光绪年间,铸有'光绪通宝(重宝)',以及'光绪元宝'(银元)。 公元1908年,溥仪意外即位,是为宣统帝。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傀儡皇帝,三岁称帝,七岁退位。即体验了皇帝生活,又体验了平民生活。他在位期间,于宣统年间铸造'宣统通宝'。 结语:以上便是明清两朝的货币发展,若有遗漏之处或不妥之处,望各位补充或指正。 (创作不易,请多支持!您的点赞、转发、收藏、评论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直观,小编做了以下表格: 参考资料: 《明史·食货志》 《清史稿·食货志》 《中国皇帝全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