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中国当代油画所面临的处境,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zdjphoto 2019-12-31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改革让中国面临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人性的自由。大家不再需要沉痛的艺术,“艺术受政治操控”的年代看似已过去。我们迎来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必然催生了多样化的艺术创想。于是我们急切的想要踏进多元化的大门,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一下中国当代油画的现状,就会发现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还只是在多元化的大门边徘徊。很多现象可以说明,当代中国艺术(包括油画艺术)的多元化还是不够完整的,还只是处于从多样化走向多元化的途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主要体现在绘画艺术形式和个性语言方面——多样化的材料和多样化的形式语言。油画语言有了兼容性。形式方面也表现出中西绘画形式的兼容,综合材料的运用带来了画种之间界限的弱化,在语言表达上有象征、隐喻,也可以有反讽、调侃,有行为的因素也有装置的因素等。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价值取向比以往更为丰富,因此不再仅有单纯的官方价值取向。当下艺术的整体格局可以被描述为三足鼎立之势,除了官方的主旋律艺术,还有精英艺术和大众艺术。

多样化是衍生多元化的基础,多元化是多样化的产物,是多样化质变和量变的结果。现今“当下时代是个多元化的时代”这个命题已成为公认的实事,但“多元化”是一种状态处于一个过程之中,它是进行式的,过程并没有结束,状态随时可能发生质量上的改变。并且我们可以从一些实质问题来分析研究这个所谓“多元”的状态。因此对于“中国当代油画乃至整个当代艺术真正达到多元化”的命题,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质疑性的思考。

并没有人来明确的厘定多少算是多元,实际上多元只是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艺术发展中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多元的共生。艺术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而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元素,它必然是会受到社会中的其他的因素的影响或受其他因素的排斥。影响会有利于不利的差别,排斥则终究会有归于融合的一天。当某个元素不再被孤立,元素之间达到某种和谐时,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多元化最理想的状态——融合与共生的发展。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处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格局中,多元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多元化,但我们已经逐步从多样化走向多元化。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陈丹青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尽管市场混乱暧昧,但它释放活力。当代艺术即便泥沙俱下,但其中的确是不乏优秀的艺术家。”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还是应该先保持乐观的心态,然后再来慢慢解决国内当代艺术可控范围内的乱象。当我们产生本土语境下的当代油画艺术,继而可以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的契合,创造具有时代精神、本土色彩、具有个性的中国油画,这也正是时代所交给我们的任务。

“当代”是前卫、新潮和实验的代名词,当代艺术是当下艺术家对当今社会的叛逆性思考和批判性呈现。但“前卫”总是少数人的专利。大众对艺术的审美普遍还停留在“像不像”“美不美”的概念里。主流意识形态和大多数善良百姓对当代艺术即使不排斥,也无法理解或者看不大懂。为何看不懂,大概是大众不能理解其艺术性。对于当代艺术来说,艺术性的创造必不可少的是当下所处时代的文化因素以及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因素。谈当代艺术的艺术性,不谈当代艺术的文化性和艺术家身份含义,是无法凸显他的艺术性的。因此,大众但凡不能理解其二者之一便不能完全欣赏中国当代油画艺术,更何况其当代艺术中不乏抽象的形式表达,这对于大众的审美要求是比较高的。

当前诸多艺术思潮此起彼伏的涌动和各种画商之间的炒作也会给艺术家自身的思想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有些油画家在面对西方油画的诸多流派以及画商的炒作时,弄晕了学术动向,玷污了艺术的纯粹。有的忽视对本土的研究,一味地关注西方而失去自我,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也有的沉迷于炒作所带来的名誉或金钱上的利益,使得艺术不再纯粹。

无论是发自内在的原因,还是市场介入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艺术家都面临着比过去的艺术家更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本人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要有自己坚持的主张。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官方所允许的艺术都是标准化、单一化的。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的“星星美展”只能在美术馆外展出,虽然他们最后取得了胜利,进入了美术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得到了接纳,要不然认识到这一点后的这些参与“星星美展”的成员也不会一一远走出国。1989年2月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但“主旋律”创作始终是当代美术的主流。大部分的美术家、理论家都虔诚并热忱地投身于“主旋律”的创作。“多样化”只能作为一种非主流而存在。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艺术一度沦为边缘化、地下化的运动。官方的美术馆、艺术杂志、美术学院基本上不能接受前卫艺术,尤其是像装置、行为艺术等,直到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才又开始一定程度地接受各种新艺术形式。官方的不垂爱,注定了当代艺术市场的边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