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艺术是无边的吗?(1)

 颐源书屋 2023-02-23 发布于北京


“当代艺术”这个词本身有很大的问题:很暧昧,好像可以指一切,但又越来越无效。

“当代艺术”和之前的“艺术”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重合之处?

“当代艺术”的价值观有边界吗?

“当代艺术”的方法论是无边开放的吗?

“当代艺术”是“先锋艺术”或“时尚艺术”吗?

“当代艺术”就好吗?

当代艺术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达达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杜尚。当代艺术把现成物品和艺术家的创造物之间的边界推倒了,把艺术家和普通人的边界也推倒了: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这是特别鼓舞人心的口号,对“艺术”的定义是前所未有的解放。但艺术界的实际从业者难道真的认为一切都是艺术?真的认为所有人都是艺术家?

过去不用“当代艺术”这一词汇,过去用的是“现代艺术”、“前卫艺术”、“先锋艺术”等。尤其“先锋艺术”或“前卫艺术”,有价值观方面的明显暗示。一旦称为“当代艺术”,价值观的暗示已经没有了。



前卫艺术(Avant-garde)



在中国语境里,最早叫“现代艺术”。1980年代叫“新潮美术/新潮艺术”;1990年代叫“前卫艺术”。

前卫艺术(Avant-garde)最早是表示军队先锋队的法国术语,在 19 世纪早期成为艺术词汇。它可以翻译成“前卫艺术”或“先锋艺术”。这两个词在法文里面是一样的。指代任何艺术家、运动或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艺术运动或艺术品开展对现状提出质疑的实验概念、过程和形式。所以“实验艺术”这个词没必要,因为“实验”已经内涵在“前卫艺术”这个词里了。

前卫艺术本质上是激进的,它突破了预先存在的界限,追求未探索的艺术途径。它是一个让人血脉贲张的词,带着激进的锋芒,与“改革”、“革新”、“革命”等相关。前卫/先锋首先指向文化和艺术,是因为文艺界的人往往最敏感,引领社会风气之先。但另一方面它又远远不只是文艺,还可以指向激进的社会改革,乃至《共产党宣言》也被认为是前卫、先锋。

前卫/先锋在文化领域突破了各种传统规范,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主义的重要标志。许多艺术家参与到先锋派当中并持续下去,从达达主义到情景主义,再到后现代艺术家。

先锋派还在推动激进的社会改革。圣西门主义者罗德里格斯(Olinde Rodrigues 1795-1851)在其论文《艺术家、学者和工业》(The artist, the scientist and the industrialist)中提出了这一点。这篇文章包含了“先锋派”在现代语境下的首次使用;在那里,它呼吁艺术家“充当(人民的)先锋”,坚信“艺术的力量一定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关于前卫艺术的一些描述:

1.前卫已被接受为规范艺术、文化、现实界线向前推进,由于前卫的心灵相信事物只会在现实的前沿(leading edge of reality)产生。

2.前卫与艺术相关,主要因为:除去这些运动,艺术本身会变得迂腐而没有活力,并且仅仅会是一项手艺,不断的重复历史的风格与手法。

3.前卫也用来指涉社会进步和重塑的促进。

4.前卫艺术应该包括任何一种把艺术前沿往前推的运动。

5.前卫不只是一种艺术风格,它也不等于当代发生的任何事件。

6.前卫的涵意通常是暂时的,并且与艺术的持续解构有关。它可以用来指所有领域的先行者。



美学是“感觉学”,艺术是“感觉术”



最早的现代汉语是日本翻译家们翻译的。大约一百年前的日本人中江兆民把Aesthetic翻译成“美学”,中国人就望文生义觉得是探讨“美”。那么不美的、丑的就不属于美学、艺术的范畴了吗?语言是思考和表达的工具,一旦语言有问题,会给我们的日常思维造成很多障碍。“美学”翻译的很不准确,应该翻译成“感觉学”。“美学”实质是感觉学;“艺术”实质是“感觉术”。

“存在就是被感知”,人是感官动物中的灵长,直觉是智慧的主要来源,概念、逻辑的源头是直觉,最终又需要直觉来证实或证伪。艺术行业是围绕着感觉来展开工作的。艺术家负责创造新的感觉,评论家、策展人等负责发现、阐释和推广新的感觉。

古今中外,特定的物件、言行……只要还被称为“艺术”,一定有一个地方是共通的、重合的,就是美学。当代艺术声称的反艺术、非艺术,也是在特定的美学语境中的相对说法,不可能绝对绕开美学。在当代艺术的话术里,“艺术”的已经无限开放: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在艺术之外……但社会现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和其它领域相比对时,“艺术”还是以美学趣味/感性魅力为先导/诱因的。



扩展美学经验的新领域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人在美学趣味方面的天性就是喜新厌旧。即使赞不绝口的作品,连续看上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厌倦。美学方面求新、求变,是艺术领域的内在要求。这导致当代艺术无论价值观上多么激进、先锋,但美学方面的天职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拓展美学经验的新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卫艺术和时尚艺术,在美学趣味上有一定的重合,因为二者都追求美学趣味的创新。但二者的功能截然相反。

打个比方:同样是拿手术刀,医生是治病救人,让病人由不健康转为健康;但整形师是给健康人动手术,把所谓“不好看”的人通过手术变得好看,而且有些整形手术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

时尚艺术的作用就是装饰、美化,像不断地在一个东西的表皮上抹奶油、敷艳色、涂脂抹粉等,让一个东西由不好看变得好看。前卫艺术不是装饰美化,而是求真的基础上拓展自由的边界。

装饰美化有一个前提:有一些东西是不美的。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不同的氛围里完全不一样。由谁来定义“美”呢?当下流行的很多“标准脸”,是“娱乐工业”、整形产业不断推出一些所谓“美丽”的标准,让大多数健康的人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虽然健康但不美丽,要花很多钱去做整形手术。这其实挺邪恶的。


图片毛同强 《档案》 


图片毛同强 《档案》 


有些人甚至为了整形、美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毛同强2000年左右的绘画《档案》中,选择了一些整形手术的失败案例。这些人死于整形手术,档案上被打上了“注销”的印章。


图片沃霍尔作品


图片沃霍尔作品


关于美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安迪·沃霍尔就说:“如果不是每个人都是美的,那就没有人是美的。”这样的一种关于“美”的观念,是很自信的。



景观艺术(假象、迷宫)



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很多人这些年喜欢谈一个词:“景观艺术”。“景观艺术”说穿了就是假象、迷宫。掩盖现实问题、粉饰生存困境、没有批判性锋芒、但又和当代艺术在美学趣味上有所重合的时尚艺术,在价值观上和先锋艺术完全相反,但也贴着“当代艺术”这个标签。因为假货自身的不自信以及狡诈,假货从来不会说自己是假货,总是标榜自己是真货,甚至会说比真货更真。


图片


上图,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但如今在各个艺博会、画廊,乃至标榜为美术馆的空间里看到的,都是这样的东西。色次方面,要么是粉嫩的,所有的颜色都加入了白粉,粉粉的、嫩嫩的、娇娇的、嗲嗲的,充满脂粉气;要么是高纯度的、艳丽的。颜色方面是艳丽和粉嫩相结合,造型方面是几何抽象,二者的组合叠加,就是目前流行的趣味。它们号称是当代艺术,但实质是粉饰,不是前卫艺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时代氛围越是回避真相,这样的东西就越多。现在去看艺博会、画廊、美术馆的展览时,和逛化妆品店、香水店、蛋糕甜点店的感觉大同小异、似曾相识。既然这样,何必要去美术馆?


图片


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上,一个盒子里放着几块不同颜色的玻璃,大家排队在里面走一圈,我也跟着人群一起走进去体验了一次,很无聊。


图片


这件作品叫Laudry(洗衣店),工人不断的喷上新的颜色后再冲洗掉,这件作品挺隐喻的。



当代艺术:当代文明的艺术表达



作为当代艺术从业者,我也曾试图给当代艺术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几年前我的定义是:当代艺术是当代文明的艺术表达。其中,“艺术表达”是美学,“当代文明”是价值观。

什么是当代文明?我认为是文化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上的自由市场、和与它们相配套的其它方面的秩序。

但进一步追问:即使用精彩的美学手段准确表达出了当代文明的价值内涵,就是好的不得了的艺术吗?它高于原始艺术?高于古典艺术?高于中世纪艺术?高于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这种艺术进化论思维没有问题吗?




时尚/流行、先锋/前卫的差别,崔健辨别的很清晰:“所有中国的流行音乐的需求全都是因为时尚,没有内心需求了。他们的力量也是假的,从美国那儿学的。发型也是学的,还染。一系列的造型全是学。学日本、学韩国,韩国又学美国,全是学复制品的复制,这种走向。没有内心的需求。为什么要有力量?为什么要有这种音色?为什么要有这种节奏?为什么要五官挪位地唱这首歌?是因为有内心需求。而在亚洲其他的那些流行音乐,他们完全都做到了:音色像摇滚,外表上挺帅,服装也特别时尚,一看他们的内容以后发现感到尴尬,感觉他们不是摇滚。外表上他们说是摇滚,内心里还是不摇滚,因为他们的内心里没有需求,没有对力量的需求。

为什么要有力量?力量是要挣破枷锁的,他们没有感觉到枷锁,或者他们见到枷锁就躲,甚至他们想利用枷锁,想把枷锁划为时尚,去获取更大的其他方面的利益的一种音乐形态。

你这样说,很多人会说你那个年代的人就会看到这些问题,没有看到时代的时尚、时代的光泽、光彩,不是像你说的这样。恰恰相反,我那个时代也一样有这样的东西,而且比这个可能还过分。它们过分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主旋律的,而并不是主流的。现在主旋律没有消失,还多了一个主流。那个时候是只有主旋律没有主流,所以我们出现的时候恰恰还充当了一段时间的主流文化,就像《一无所有》、《花房姑娘》仍然被称为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音乐。是因为当时没有其他的音乐去替代非主旋律文化、非主旋律的音乐,正好我们出现在那个时候。”

崔健在这段话里的关键词:冲破枷锁,就是感到不自由,要拓展自由;内心的力量,就是要表达内心的真实状态。这段话符合我之前对当代艺术、当代文明的定义:求真的基础上求自由。

但如果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更宽广的文明视野里继续追问,在地球、人类、文明这个范畴里,当代文明也未必有多么了不起。

(本文未完,待续)


图片




图片

杜曦云

Du Xiyun



杜曦云,1978年生,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曾策划多个展览和项目,近期包括:赵半狄的小窝(上海昊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顺德和美术馆、青岛西海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2020年至今;我与博伊斯·王广义,上海昊美术馆,2021;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 NFT 加密艺术展,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2021年;我与博伊斯·尹秀珍,上海昊美术馆,2021;联合构筑,苏州金鸡湖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杨振中,上海昊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周啸虎,上海昊美术馆,2019;上海文件:匀速运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2019年;蒙塔达斯:亚洲礼仪,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年;今日之往昔: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年;走向未来:马德里·北京音乐潮,塞万提斯学院,2017年;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百家湖美术馆,2016年;北京·798诞生纪(2002-2006),宋庄美术馆,2016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