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来自6000年前的陶器烧制师, 我的家被后世的人们称作“半坡村”。 为什么叫半坡呢? 因为我们的家在浐河岸边的二级阶地上, 不上不下,称作半坡。 为什么住在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半坡上呢? 因为住在河边会被洪水冲毁房屋; 而住在塬上,去河边打水太累了。 毕竟我们那时候没有自来水。 我们的祖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和实践的摸索, 学会了用火,学会了打制和磨制石器, 走出了大森林,开始了定居生活。 我们的足迹遍及有水源的地方, 别的我不知道,在我生活的渭河流域, 至少有好几万个和我们半坡村一样的小村庄。 这是后来的专家们绘制的渭河流域文化遗址分布图。 有个专家说:简直就是漫天星斗啊! 我们从小跟着母亲长大, 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后来的人们把这段历史叫做母系氏族社会。 我们生活的时代,各个部落之间是和睦相处的。 我们不会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女人而彼此杀戮。 听说后来的人建立了国家, 国家和国家之间会打仗、杀人, 我实在无法理解。同样是人,为什么要这样? 我们那时候,共同的敌人是大自然,是洪水、猛兽。 因此为了生存,我们首先要学会制作工具,猎取食物。 这是我们制作的鱼钩和石斧。
我们那个年代,还不会炼铜冶铁。 但我们已经能把泥土烧成陶器。 陶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 可以说就是我们最重要的身家财产。 这是我烧出来的尖底瓶。他是干什么用的呢? 后来有专家猜测它是去河边取水的, 也有专家说是酿酒的。 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用它干啥的都有。 小朋友如果高兴的话,往里面嘘嘘都可以。 隔壁老王家的孩子不幸夭折了,老王很悲痛, 他把孩子冰冷的遗体装在陶瓮里,放在家的附近。 盖在老王孩子翁棺上的陶盆,是我烧制的。 我们的部落因为在河边,经常和鱼类打交道, 因此我们的部落崇尚鱼类。 后来被6000年后考古专家发掘出来, 他们看到我烧的陶盆上面有一个人面鱼纹图案, 把它称作“人面鱼纹盆”。 所以你现在清楚了,这个盆不是洗脸用的。 人面鱼纹盆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后来的专家进行了各种推测。 有人说:它是图腾; 有人说:它是远古时代祖先的形象; 有人说:它是权力的象征; 有人说:它是巫师的面具; 有人说:它是外星人。 你们继续猜吧。 人面鱼纹盆的价值非常高, 它也因此被6000年后的人类送入了首都北京, 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2008年奥运会,有个清华大学的教授, 曾经根据人面鱼纹的灵感,设计了五彩娃群像。 可惜有一个“砖家”说,人面鱼纹来自冥器,不吉利。 因此最终选择了福娃,而不是彩娃。 这是我感到最遗憾的事情。 人面鱼纹盆是如此神秘,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它是非常普遍的。 我们半坡有,临潼的姜寨有, 宝鸡和北首岭有,甚至千里之外的汉中西乡也有。
很多人认为那个年代我们不同的区域是彼此隔绝的, 有个叫李白的,曾经写过一首诗: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往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天真了! 不能因为后来的人走不过去,就说我们也走不过去。 只能说你们后来的人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了。 其实我们那个年代,和汉中、四川都是有交流的。 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我们除了烧制生活用品, 有时候也会做一些丰富自己生活的器具。 这是我制作的陶埙(xun),它能吹奏动听的声音。 这是我按照隔壁老王形象随便烧着玩的,后来的人们都说我是艺术家。 我在河边采集了很多贝壳,把他们串起来, 送给我喜欢的小妹。 6000年后的男人,已经没有这个耐心了。 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文字。 这是我在陶器上刻下来的图案, 不要瞎猜,它和后来的英文字母没有关系。 我们还有很多神秘的技艺, 比如在骨头上钻孔,后来的专家们挠破头也想不明白, 我们是如何在一个骨针上凿出一个小窟窿的。 我们学会了编织,能制作简单的衣服御寒。 最后带大家去看看我们的家。 我们居住的村子,大概有几十口人。 为了抵御野兽的袭击, 我们挖了一个大壕沟,把村子和外界隔离开来。 我们的村子有几个分区, 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还有一个中心小广场。 后来的专家们说, 6000年前的半坡人真聪明,已经具有了规划意识。 我们广场的中间栽着一个石柱, 2002年的时候,被考古专家们挖掘了出来。 专家们目前还不清楚这个石柱的含义。 我在这里也就不揭晓答案了, 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的。 我们的房子,是半地穴式的。 虽然没有现代人类那样有空调,自来水, 但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住的很舒服。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之后一千年, 我们的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发生了融合。 我们的部落崇尚鱼类,喜欢把鱼类刻画在陶器上, 而庙底沟文化崇尚鸟类。庙底沟文化后期, 陶器上出现了鱼类和鸟类刻画于同一物件的例子。 我们的家园,终于有一天被毁了。 在这片土地上,后来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西周在这里建立丰京和镐京; 大秦帝国在这里统一全国; 西汉在这里开疆拓土; 大唐在这里开创盛世。 它有了一个响彻全球的名字:长安。 然而我们半坡村已经被遗忘了。 1953年,我们的家园终于因为基建被发现了, 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了发掘, 1958年,在这里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 从此,我们的家园重见天日。 如果你想了解我和我的时代,请到半坡来。 出了西安地铁一号线半坡站,往南步行几百米就到了。 我们的村子,目前仅仅发掘了五分之一。 但是已经足够反映我们那个时代。 欢迎你们,来半坡看我。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半坡博物馆官网,以及2019年12月28日半坡美育讲堂上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先生PPT,特此感谢。) 成博士陕西旅游 一个走遍陕西所有区县的大学老师,旅游爱好者。 拍摄了20万张陕西旅游的图片。 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传播陕西旅游,讲述陕西故事。 合作请联系:成博士,微信号(shaanxi_touris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