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吸收口语入诗 力求常语生新

 杏坛归客 2019-12-31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


作为文学作品载体的语言,必须清新自然简洁朴素,诗人要善于驾取一般语言,只有善于经营常语,语言通俗,才有读者,更有亲和力,便于发挥诗词的社会功能。杜甫就非常重视运用口语,他在《望岳》中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代的口语,是“一定要”的意思,如果解释为“应当”就不妥了。房皡的《读杜诗》写道:“欲知子美高明处,只把寻常话作诗。”白居易作诗念给老大太听,听得懂得就用,听不懂就改。


流传久远、广泛,都是那些通俗的诗词。香港调查最受欢迎的十首唐诗,第一、孟郊的《游子吟》,第二、杜牧的《清明》,第三、李白的《静夜思》,这些诗词均用白话。当代许多好的诗词也都注意吸收口语、时语入诗,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与时代感。如诗人易行《观麦积山偷笑沙弥有感》:“讲堂何事笑出声?定是师尊念错经。见此无人能忍俊,佛门也有调皮生。”这个“调皮生”用得非常好。恢谐,幽默,不仅没有贬意,而且多了几分褒意。说明佛门没有泯灭小沙弥的童真和天性,多可爱呀。



我们再看看我市诗词作者王守仁的《麟鸪天 · 打工老者》:”幼女辍学卖豆芽,老父打工走天涯。日背砖块汗如雨,夜宿工棚霜似花。 停烟酒,不喝茶,分分积攒寄娇娃。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此词生动流畅,用的都是口语,但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包含了相当大的信息量,表现得生动、真切、委婉、深刻,十分动人。当年中华诗词学会调查读者喜爱的十首诗词,它就是其中之一。运用通俗语言,反应现实生活,构成奇妙的言说方式,更能见出作者的功力。


现在还有一些人写诗好用古字冷字和古人语汇,读者看不,无疑,这就成了审美的接受障碍。当代诗人丁芒说得好,“这些东西都应该扔到藏经楼去……诗人应与其告别,既然当代人已不说'呜呼’,就不必再'呜呼’,……否则就'泥’足不前。”


这话中肯,切不可再玩深奥,“若费解费想,便是哑谜,非诗矣(——江盈科语)。”

原创: 詩絮

中华原创诗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