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创作(四) 渔洋绝句第一法
王渔洋
渔洋是清诗人,即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胤禛”讳,称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诏改为王士祯。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 1624年,明朝灭亡时,他年仅十岁,没有太多的历史宿帐和感情包袱。而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又必须把个人的前途和新的清王朝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感情很复杂:他的历代祖先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对明王朝的怀念;而因为清朝对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对清王朝的报效之心。这两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交集反映出来。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他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顺治十五年(1658),王士祯22岁中进士,后升迁至刑部尚书的高位,文名渐著。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风雅。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真成为一代正宗。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渔洋绝句十二法》 原名《七绝12种作法》,源自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其中的《第八章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绝为例》。在这章节中,徐教授认为,历史上写七绝写得最好的当属唐代的李白、王昌龄,其后的应以清代王士禛、龚自珍最未著名。他认为王士祯的七绝以“风神情味”胜,龚自珍的则以“思力绝伦、茂郁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易有所得;龚自珍的诗箫狂剑怨,词句也极其漂亮,容易打动人,但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所以徐教授更推崇王渔洋的七绝,对其七绝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渔阳七绝十二法”的概念,成为广大诗词爱好者初学绝句创作的重要指南。 徐晋如教授在这一章里写道:“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因此他把绝句创作的概括重点放在三、四句上。《渔洋绝句12法》,1—7法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主要是以第三句为主,8—11法重点讲第四句的作法,第12法将绝句中的对偶(不一定对仗)。
【渔洋绝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赋陈,就是直接叙述;兴起,就是以写景开始。 步骤: 【起句】用写景的办法交代清楚时间。 【承句】 交代清楚地点、人物,施事行为等。 一二句要平铺直叙,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就可以了。 【转句】是关键,这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创作成败。所以,必须狠下功夫。 要点,第三句用含有否定词的句子转折,宕开一笔,另立新意(注意要和第一句若即若离,重在离,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紧。同时兼顾与一二句要有内在的联系), 【合句】抱紧第三句,扣主题,或议论或感慨。 下面看例诗: 《访纪伯紫隐居》 【清】王士祯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注释】:清顺治十八年(1661)春,王渔洋赴江宁(南京),访友浏览,即事賦诗,著有《白门集》。这期间结交了不少布衣朋友,其中也有明代遗民纪映钟。这首诗就是写拜访纪映钟的。描述了纪映钟住处的清幽僻静。诗外之意是赞扬纪映钟的清高。 闲:悠闲。闲踏,信步。 著:穿着。 屐:木制拖鞋。今音读(jī)木屐,古入声十一陌部,读(jì),音同记。 曲:弯曲,此处作缭绕解。 孝侯台:又称周处台。1700多年前,江苏出了传奇人物,名叫周处。宜兴人将他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合称为“三害”。为了给乡亲们除害,周处杀虎斩蛟,悔过自新,成了东吴时期的一代名相。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出任东观左丞时读过书的地方建了一座“周处读书台”(也叫孝侯台)。南京明城墙武定门段曾发现一处遗址,明城墙研究权威杨国庆认为该遗址应该是东吴时建的,就是孝侯台。 僻:偏僻。 野棠:野海棠。 乱:此处指野海棠花开得很烂漫。 【译文】: 穿木屐踏春泥信步而來,烟波曲折掩映周孝侯台。 柴门路径偏僻很少人迹,门外的野棠花恣意乱開。 我们来看看王渔阳是怎样写这首诗的: 【创作手法】: 一、全诗脉络: 
先看绿箭头:
首句以“闲”“来”间接扣题“访”,表明来访的心情; 次句以“烟波”承首句的“春”; 第三句以“僻”接“孝侯台”,孝侯台建在金陵明城墙武定门段,说明“纪伯紫隐居”在城外,能看见“烟波百曲孝侯台”,必为城外远处回望,所以偏僻。 第四句以“门外”接“柴门”,以“花”接“人迹”,是访者正常心理:来访首先关注的是主人在不在家,当然先看门;然后再看到门外的海棠花。 再看红箭头: 全诗句句不离“隐居”: 首句的“泥”、次句的“孝侯台”、第三句的“少人迹”,第四句的“花乱开”,无不说明纪伯紫的居所在远离城市的偏僻之处,而且是少有人来的。 全诗只写来访所见景色,从头至尾,既无交代是否见到隐居者,也没对隐居者作任何描述。但由 “僻”、“少”、“乱”三个形容词烘托出隐居者闲逸、清高的情趣,也回应了第一字“闲”。 这就是王士祯“神韵”的妙处,即令人“妙悟”,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句法:
起句“ ”以“赋”法点明时间(春泥)、心情(闲)、方式:走路(踏春、著屐)。七个字,一个形容词,三个动词,三个名词,把一幅悠闲的春游图简洁、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首字形容词“闲”,是统领全篇的关键字,为全诗定了调。 这个“闲”,指的是心态,与“隐”呼应。 承句“ ”同样是赋法。此句是路中回眸所见景色。只用了一个动词“曲”,就描画出一个被烟波环绕着的孝侯台的缥缈画面。而此句,也是为转句作好了铺垫。 这个画面,说明纪映钟幽居之处在江宁明城墙武定门外的某一个地方。所以可以在烟波缭绕处看到孝侯台,这也是对题目“隐居”的烘托。 请特别留意: 转句“ ”整句可以译为:“主人的住处关着柴门,小路偏僻不热闹,没有多少人迹”。 “僻”,就是“不热闹”;“少”表示的是“没有多少”。“不”、“没有”是什么性质的词?是否定词。而否定词组成的句子就是否定句。 王渔阳绝句第一法的特征,就是使用否定句型来实现“转”的作用。纪映钟住处用的是柴门,说明主人生活俭朴,径僻说明地点偏僻,主人深居简出。 合句“ ”则以野海棠花恣意盛开来反衬“少人迹”,暗喻纪映钟的清高情怀。 在这一法中,这首是特别的。所以我专门举这首来说明。后面我再发几首用这一法的其他渔洋的诗,大家对比一下。谋篇的整体来看,前两句为一节,用“赋陈”法,描写“访”的过程;后两句为一节,以否定句式,以景兴情,借以抒发对隐居者情操的赞叹。 王渔洋类似这种手法的诗作还有: 《高邮雨泊》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注】 清顺治十七年农历三月,诗人赴扬州推官任,途经高邮(今属江苏),泊船于高邮湖,触景生情,遥想出生于高邮的北宋大词人秦观而有此作。
诗前两句写景。首句中“秦邮”即高邮,”“寒雨”为秋雨,乃暗示经高邮之季节,“夜”则点明雨泊的具体时间。首句写诗人于深秋寒雨潇潇之夜泊船于秦邮,此乃破题。次句则进而把高邮雨泊地点具体化为“南湖”,即高邮南部的武安湖。“新涨水连天”描绘出此时由于“寒雨”不停,南湖水势为之涨起,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相连,难以分辨的情景,从而开拓出一个凄清迷蒙的意境。 (2) 夜雨中的南湖既凄迷又空寂,看不到一条渔船,一个人影,自然空间的清寂无人引起了诗人心理空间的寂寞之感。于是乃有“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之感叹。此时,面对高邮南湖,作为一代诗坛才人更感寂寞的是五百年间的文坛没有再出现像高邮秦淮海这样才华超群的词人。淮海为秦观号淮海居士的简称,他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距此时正约“五百年”。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乃婉约词派的主要词人,创造了“情韵兼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新词风。诗人称“寂寞人间五百年”,当然是夸饰之言,旨在推崇秦观在文坛的重要地位;又,王士禛词风格亦以婉约绵邈见长,与秦观相近,因此才有这种惺惺惜惺惺的仰慕之情。诗人于慨叹不见风流秦淮海的同时,亦暗寓步武秦观,欲打破文坛“寂寞”之意。此乃诗人“情寄”之所在。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 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 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竹公溪二首之一》 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 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江行望乌尤山》 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宋陵》 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请大家朗读,并自行分析转句的“否定词”是哪个?
下面再看一首例诗: 《七绝·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东风,但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战争取得胜利,而是在第三句,也就是以含有“不与”否定词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宕开一笔,另立新意,从另一方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历史上将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诗人在第三句只是笔锋轻轻一转,第四句紧抱第三句议论,就完全改不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归结为侥幸与偶然。 下面再看看网友的习作: 七绝 寒流 悲风夜袭一陈狂,叶落纷纷万木伤。 秋兴不知来客意,寒潮岂问众炎凉。
此诗背景是上个世纪末,当时国有、集体等企业改制,将公有制财产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连送带卖给了个人,一夜间绝大部分产业工人被迫买断和面临失业。然而使得极少数利益关系人先富起来,成为百万、千万元乃至亿万富翁。现今社会形成的贫富两极分化不能排除与此无关,也给全社会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作者回忆此事,不免伤感溯源而作。 七绝 寒流 作者:飞鸿踏雪 连绵青岫盛开花,岸柳毵毵映日斜。 悠水闲风留不住,轻舟一叶向天涯。
作业: 1、渔洋绝句法一法则是什么? 2、以渔洋绝句法一,写一首七绝《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