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差异之妙--出奇制胜

 gangyi0668 2019-12-31

在智能轨迹杠杆系列,以半力半程或者1/31/4之程之力,都是可以登顶获取全程势能的。登顶之后的重力体做功,其效果是不一样的,转动的力矩差不同。举上落下本质都是不对称,具体运动与力矩相关。

重力体在转轴中心点竖直上方是不起作用的,竖直上方力矩越大做功越大,力矩越小则做功越小。以1/31/4之程之力登顶,位能重建了,但正负力矩差相对小些,半程半力登顶,力矩差大些。以长短力臂2.28倍的平方为例,长力臂的动力矩是短力臂的阻力矩5倍,在转动175*2350度的转矩时,动力因素为5,阻力因素为1,净动力因素为4

如果可以形成3倍力臂差,则力矩相差9倍。

普通杠杆最大力矩受局限在40度左右,而智能杠杆则可以扩展至80度。所以增力又增功了。爬高时在负力矩最小之际,做功时在力矩最大之处。

按僵化者说,只用了半程半力,所得也只是半程半力,是不对的,是与事实不相符的。不管你有多大质疑,以半程半力登顶是不可否定事实,登顶后的位能决定于位能差,重力做功不讲路径只论落差,也是不容否定的。用了48米的行程之力爬上16米之高,就产生了16米高的位能。僵化者们打死也想不通,是因为他们死死抱定重力一定是内力的教条。而多维复合运动,就是创造条件让重力体形成相对外力。一内一外,一少一多,一升一降,妙生差别,方行奇迹。

但登顶后重力体做功则要具体分析,要去除阻力矩做功。重力轨迹运动,虽与路径相关,但阻力因素必须要去除的。通过作图或微积分计算,我们所设计的阻力因素在1/41/5之间。实际位能做功要减掉20%25%。净得动力因素在75%80%之间,才能以少得多,反复循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