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师寻踪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2-31

100多年前,徐老先生,无论站在或坐在这所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虚怀若谷、心怀天下的

一师寻踪

  晃晃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这是在1937年1月,徐特立先生60岁寿诞那天,毛泽东主席送给他的贺词。

  因这段广为流传的佳话,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正值深冬,天空飘着小雨,当我走进第一师范的大门,看到高大的香樟树郁郁葱葱地守护着庄严的门庭,便如同一股暖风扑面,心胸豁然开朗。1950年12月徐特立先生为第一师范题写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牌匾在墙壁上非常醒目,让人感觉到整个空间里弥漫着一个伟大灵魂的浩气和圣光。

  在第一师范极具文化氛围的校园里,在青砖灰瓦的拱形大礼堂中,在玲珑翘曲飞檐斗拱的君子亭间,在一脉清泉常年不涸不溢的城南古井畔,我极力寻找先生当年留下的星星点点的痕迹。在阅报室,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先生阅读时凝神的样子,忽然间,望见了窗外长沙深冬依然绿影婆娑、生机葳蕤的校园,氤氲的时光深处慢慢浮现出一些声音和画面——

  春天的一师校园里桃红柳绿,空气中飘来阵阵花香,先生正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用纯正的长沙口音在上课;夏日的午后时光静好,走廊边的栏杆旁芭蕉丛丛,先生正给同学们进行课外辅导,有光影从青瓦檐上漫洒过来,先生的眼中闪动着热情的光泽;秋夜寂静,先生的房间亮着一盏橘黄的灯光,他还在挑灯夜读,不时拿起笔在书上认真地做着批注,放在一旁的茶早已经凉了;冬天银装素裹,先生在皑皑白雪的清晨走进校门,前行的每一步踏在石阶上轻快而又坚定……

  这些场景,是徐特立先生传记资料里描绘的画面,也是他当年在第一师范里真实的生活场景。

  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身上略带粉笔灰的味道,一个面容清秀、眼神睿智,戴一副金丝眼镜,蓄着浅浅八字胡须的先生立在了我的眼前。阳光中他穿着洁净的白布衣,方口布鞋上一尘不染,正目光炯炯地望着前方。

  民国大师无数,而徐特立先生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革命家、教育家。沿着他教书育人、积极求新的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现代教育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在档案馆资料中有记载:1919年以前的长沙教育,先生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那时长沙有800多个小学校,教员基本都出自他创办的师范学校,正因如此,先生在长沙教育界享有“长沙王”之美誉。先生的功绩并不单纯是他培育出了毛泽东主席这样的伟人,更重要的是,他高尚人格和高超智慧所推动的湖湘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与宏大格局。

  一路仔细看来,不知不觉间,已到暮色时分。走进第一师范,像翻开另一个年代的书页,通往大礼堂的走廊、第八班教室、大礼堂、阅报室、工人夜学旧址、君子亭、城南古井都还在。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儿都是静的,美的,出世的,仿佛交响乐中一段低婉空灵的竖琴声。100多年前,徐老先生,无论站在或坐在这所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虚怀若谷、心怀天下的。

  时光流转,身后的建筑虽然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霜雪雨,尽览天地人间的沧桑演变、岁月烽火,却依然古朴典雅、气势恢弘。而此时,我站在第一师范校园里,站在阅报室的书架前,站在先生曾经用过的讲台边,站在这枝繁叶茂蓬勃向上的香樟下,不禁浮想联翩:这一棵棵大树,不正是尊敬的徐老以及和徐老一样的无数育者竖起的座座丰碑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