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教育报刊发《董梅:寻找学校变革的力量》

 如水138 2020-01-01

初冬时节,在洒满午后阳光的办公室里,听董梅说起办学的历程,说起其间的个人情感翻覆和心理磨砺,记者能深深感受到身为校长的她曾经经历过的艰难和压力,也深切感觉到她努力与坚持之后所收获的那种成功感。

一路走来,她为让学校从低谷中走出来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几乎都是在许多教师和家长怀疑的目光中起步的。对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入感悟和思考、对办学改革的坚持和不断探索,让她对学校的办学方向看得越来越清晰,对课程教学和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而当学生告诉她“校长,如果早实行这个办法就好了,我们太受益了”时,她说,她内心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满足。她说,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教师能够有成就,是她身为校长的最大成就。

山东教育报刊发《董梅:寻找学校变革的力量》


六年前,当董梅走上潍坊高新金马公学校长这个岗位时,最突出的感觉是如履薄冰和煎熬;六年后的今天,说起学校的办学成果,她的心里充满了淡定和欣慰。

六年里,她所在的学校从办学艰难到家长争相把孩子送进来,经历了一次次变革、一次次转身,也收获了一次次的提升。

变革的力量改变着学校,改变着教师和学生,也改变着她对教育的理解。

在一系列的改变里,她收获着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用课程改革“撬动”学校发展


从对学生成长最重要的要素开始变革。——董梅

2013年,当董梅走进金马公学的校园时,她面对的是一种尴尬的局面。

其时,学校招生困难,家长对办学不认可,学生不愿来,就连教师也感觉看不到希望,纷纷要求调走。

当初开办这所学校时,设立的目标是“三高一小”,即“高定位、高起点、高收费、小班制”。“高定位”,即办一所面向区内高端技术人才子女的高端国际学校;“高起点”,即从潍坊市抽调包括省、市教学能手在内的一批名师任教;“高收费”,即每生每年学费3万元;“小班制”,即小学班额控制在20人以内,初中班额控制在26人以内。

但是两年下来,当董梅接手时,这些目标还很遥远。

她面对的是莫大的压力和挑战。

学校需要发展,办学思路和方式需要改变。但是,如何改变,从哪里开始改变?这是董梅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也是她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她不停地与教师、家长坦诚交流,反复听课、座谈,并进行问卷调查。脉把准了,“学校应秉承何种理念”“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突破困境的出路在哪里”等问题,也就慢慢有了答案。

在接下来的办学顶层设计里,她把“自主教育”作为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引领,进行课程改革以及管理改革,以课程改革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虽然当时名为国际学校,但是许多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陈旧,沿袭灌输式、管控式教学,一点儿也不“国际”。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以课程改革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好、学得有趣。于是,超学科主题课程走进了小学段一至五年级的课堂。

在董梅的带领下,教师们借鉴IB—PYP课程的理念和框架,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以探究为主要教学和学习方式,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革。围绕“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共享地球”六大超学科主题来设计学习主题,组织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迁移、应用和转换实现知识的再建构,并运用周围的各种知识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为六至九年级将要推行的以“自主选择、自主规划、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约课程”实施和选课走班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打通学段衔接通道,架起小学和初中乃至初中和高中衔接的桥梁。

以情境探究、问题思考、协作交流、社会交往、自我管理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超学科主题课程,把学生们带到了一个崭新的课堂。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分学科的,而超学科主题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采用主题单元探究的模式,将多学科相关学习内容积聚融合到一个主题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有趣,但都和所规定的主题相关。”说起课程和教学的变化,董梅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满足,“以前,学习主要是收集知识和资料并做题;但在超学科主题课程里,搜集只是开始,学生必须将搜集到的信息应用到不同方面,达成对主题系列内容的深刻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我们如何组织自己’这个超学科主题下的‘端午粽’单元中,学生们只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还不够,还会在语言课上学习与端午粽相关的文章,在数学课上认识图形、学习统计,在美术课上亲手制作龙舟,在体育课上开展赛龙舟活动。”

更让董梅感到欣喜的,是学生们学习状态的变化。

探究式学习将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创新,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随着‘我们是谁’探究主题的一步步深入,学生们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不想交流,到慢慢变得开朗大方、侃侃而谈,明白了自己是谁,是什么身份,该如何更好地与别人相处……”在教师季逸文眼里,这种课程学习在学生们身上引发的变化是明显的,“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积极交流。”

学生们的这种变化,正是董梅所期待的。


从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始


教和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董梅

山东教育报刊发《董梅:寻找学校变革的力量》

▲ 董梅参与学生的木工课小组学习

2014年春天,有一件事“触发”了董梅的思考,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选课走班改革。

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进入了中考前紧张的学习阶段。虽然只有14名学生,教师们却发现课很难上:每名学生的学业水平不一样,彼此差别很大,升学目标也有很大差异。课堂上,教师为照顾到每名学生,往往手忙脚乱。

问题导向了解决方案的寻求。寻求的结果还是改革——实行选课走班。

董梅请来了市、区两级教研室的专家来论证,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然而,当她与相关教师座谈选课走班的设想时,教师们却顾虑重重:马上要中考了,作这么大的变革,如果影响学生的成绩,怎么办?

于是,一场思想“蝶变”在教师们中间展开。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次次反思与追问,让教师们逐渐认同,也就有了将设想变成实践的行动。3个月后,董梅和教师们欣喜地迎来了学校中考的成果:毕业生的普通高中录取率达100%,有一半的学生考入重点中学。

初次成功让教师们的担心变成了信心。于是,这年的9月开学,选课走班改革在全校七至九年级全面推开。

选课走班具体有“按学科水平选层走班”和“按课程内容选课走班”两种方式。“必修课程”实行“选层走班”,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出发点”。教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合约”,并采用适合该层次的指导策略与辅导方法,将理念上的差别化教学变成切实可行的因材施教。选修课程实行“按课程内容选课走班”,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学生根据学校课程指南,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校本课程。

“经过‘必修选层’与‘选修选课’,五至九年级的学生实现‘一人一课表、人人课不同’的个性化课程结构。这个课表的生成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基于学生自身实际水平设计的。学生首先进行网上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的层级。”董梅说,“选课走班根据学生学科学习差异和不同爱好特长分别确定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根据老师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这意味着,每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改革引发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表上,还有教室的“变脸”——原来的行政班的班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科教室”。

原来的教室完全按照行政班的模式设计,各学科教学都在固定的行政班教室里进行,不管哪个学科,面对的都是完全相同的环境,学生不动,教师“走教”。如今,为配合选课走班教学,学校建成了30余个“学科教室”,学生们变成了“走班”,教室也就不再是传统的行政班教室。

“把最优质、最丰富的资源配置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学生在这里可以享用最好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科教室建设的原则,用董梅的话说就是“学科教室可以让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学科教室的集成性使其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网络室、自修室等功能特点于一身,同时也让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了“所有的空间都是资源,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

走进生物学科教室,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生物学科学习的浓厚氛围。教室集探究室、实验室、标本室、图书室、模型展览室、挂图陈列室和网络室于一体,为学生感受生命世界、探索生命机理、思考生命奥妙以及了解生命知识创造出一种别样空间,让学生置身其中便感受到一种“学习场”的力量。

选课走班让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真正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从“大锅饭”走向了“自助餐”。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学习兴趣比原来浓厚了,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实行选课走班以后,物理教师郭翱的学生被分到了不同的学习小组。由于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学习水平相当或相近,教师又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按计划进行学习、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不仅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选课走班引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注定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而学生一旦获得了自主,他们空前的学习热情和责任心会令老师‘刮目相看’。”说起选课走班引发的变化,副校长殷庆明有切身感受,“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原行政班时要么因为基础薄弱成为被忽视的群体,要么因听不懂、跟不上而失去学习信心。如今,他们找到了出发的起点,找到了协作的伙伴,找到了适合的节奏,找到了适应的方法,也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学生的变化、学生的成功是对教学改革的最好回馈。学校在参与选课走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满意度都接近100%,更有学生在心愿卡上写下了“希望天天上学”的心里话。

改变和回馈不仅仅这些,还有,原来从学校转走的学生又转回来了,有些外地的家长慕名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里来;还有……看到这些,董梅说,她有着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让管理变革放大教学改革的力量

教学组织形式变了,管理方式也要跟着变。——董梅

山东教育报刊发《董梅:寻找学校变革的力量》

董梅与戏剧社团的学生们在一起

选课走班改革让学生的学习样态发生了变化,“让我学”渐渐变成了“我要学”。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别,对学习的需求有所不同,学习的目标自然也应该不同。于是,学科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出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以及评价方案,A层的学生用A层的,B层的学生用B层的,C层的学生用C层的。

多层次的教学设计,对学习的过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学习合约”应运而生。

“‘学习合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与教师签订一份学习计划书。合约中有明确的学习内容提示、学习时间规定、需要参考和阅读的书籍资料、学习方法指导、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话题讨论、自我检测、单元检测、反思总结等要求,每名学生根据合约要求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这样一来,每名学生都有明晰的阶段计划,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董梅说,“有了‘学习合约’,抽象的课程标准变得清晰可见,家长也能看得懂,可以帮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层级。”

在董梅看来,这种契约式的自主学习将国家教材课程化做成了“合约课程”,有助于建设“自主发展型课堂”,让学生的自主与责任、自律与他律融入学习全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是董梅看重并坚持的一种教育理念。“凭借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认为‘自主教育’理念是最接近教育本源的理念。‘自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让每个鲜活的生命在宽松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求新求变的实践中释放生命能量。”她主张,教到深处是自主,学到终极是自主。以“自主”理念引领对学生学习管理的变革,有助于放大课程教学改革的力量。

让她感到欣喜的是,“学习合约”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也改变着学生的精神状态;学生们越来越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他律走向自律。

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

“学习合约”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将培养学生的计划意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纳入其中进行考量。为此,学校要求教师提前根据学习内容和进度编写好合约,定期向学生公布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签下合约,指导学生对下一阶段的学习进度和任务作出具体计划,并通过作业、检测、学习状态调整等措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与督促。这样一来,“倒逼”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每名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如何让每名学生学得更好。

变革不仅仅改变着学生,同时改变着教师。“现在,教师像当年获得责任田的农户一样,干劲儿十足。”董梅说,既成就学生也发展教师,这样的学校才是理想的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