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医道无涯 2020-01-01

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武平县政府旁边,有一个县城唯一仅存的传统古村落北门坊。在这村落中央突起的小山前,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结构完好精巧,木雕精美,石雕、斗拱显现特色,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这便是始建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距今已逾450年的武平城北李氏宗祠。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红东李氏宗祠 @用相机遇见你 摄

她于1990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被省文物局公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期将由省政府发文确认。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武平县城是个小山城,县城西北角有座小山叫观山脑,雄居在旧县衙(也是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后,它蜿蜒伸至北门坊中央。山势似蛇形,城北李民宗祠就建在这"蛇头"上,故当地人称城北李氏宗祠为"蛇形祠堂"。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绿树掩映的李氏宗祠 @谢美永 摄

宗祠倚山面水,宗祠的后山叫蛇形山,亦称祠堂岭,山上有茂密的风水林,长着几十棵几百年的参天古树。古树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大的要四、五人才能合抱,小的也要二、三人合抱。这些古树能逃过大跃进和文革的浩劫,保存至今也可说是个奇迹。宗祠前面有呈元宝形的风水池塘,当地人称之为莲蓬塘。池塘清澈透亮,养有红色鲤鱼,种有莲藕,盛夏时节,开滿荷花的池塘是观鱼赏花的好去处。而沿北门巷而上紧挨着的几十口水塘,更是有如一串散落的珍珠镶嵌在宗祠周围。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城北李氏宗祠座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天井、厅堂。两边各有一厅两厢式的偏房。宗祠整体采用抬樑式、砖木混合结构、以木结构为主、砖石结构为辅的建筑法构,将宗祠围成四合院落。院落从外面看去,基础以石砌墙基,墙体以清一色青砖砌筑而成。前堂大门为木板墙,层顶多用硬山顶,部分增加烽火山墙,后檐、檐口为冰盘檐口,屋面均用青瓦瓦顶。院落内设天井,"四水归堂"引导雨水向天井汇集,取聚财之意。柱间布局成棋盘式,柱下用柱顶石做柱脚,很好地避免了柱脚因受潮导致槽朽的问题。宗祠以青砖的青色,屋面的灰色,门窗的装饰,木雕的彩绘上色等色调,构成整个建筑色彩的和谐。屋樑、门窗、拱斗、飞檐、烽火墙头等处的各色造型栩栩如生,装饰精美展示了城北李氏宗祠的特色。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武平城北李氏宗祠厅堂正中的神龛上供奉的是城北李氏开基始祖李仕诚。仕诚公是西平忠武王李晟的后裔。晟公第十子宪公任江西观察使,居江西宜春。宪公长子游公从宜春迁江西吉水高村,游公而后丕、遵至游公的曾孙唐(祖尧)公由吉水高村迁吉水谷村,而后经光璇、宠、成、道、德全、宗孟、逢、元颖、时瑾、端至游公第15代孙玘甫公由吉水谷村迁至洪都(今南昌),玘甫子先钗公因经商由洪都迁瑞金,先钗公生子心泰,心泰公生子四,三子孝纯(祖恭)即为仕诚公之父。孝纯公生子三,仕诚、仕珊、仕孟。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仕诚公少年时正处在元末明初时期,恰逢群雄争霸,战火纷飞年代。为避战乱,仕诚三兄弟奉母刘老夫人由江西瑞金西关赖舍巷迁至武平永平乡。后仕诚迁至县城北街(城北)开基;仕珊留在永平,后大部分裔孙迁至本县中赤乡黄心畬仕孟迁广东梅县。

仕诚公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迁入武平城北开基,其后裔历经658年,已枝繁叶茂,至今已蕃衍三十代,人口逾十万人。发源地北门坊居有2800余人,其中百分之九十多是仕诚公的后裔。族人落居武平后,愤发图强,奋力拼博,自觉遵循族规祖训,历代书香绵绵,人才济济。现今后裔散布在全县大部分乡镇的70多个村落,在以闽粤赣、湘桂川为主的全国各地和以东南亚为主的海外都有仕诚公后裔在散枝发脉。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武平城北李氏宗祠的堂号是"陇西堂"。堂联是“西平世第,北海名家"。"西平世第"是指城北李氏源自于仕诚公上溯二十代的先祖西平忠武王李晟;"北海名家"是指仕诚公上溯三十六代的先祖李雍,雍公曾任济北、东莞两郡太守,济北地处北海(今渤海湾),人称为李北海,故以"北海名家"颂其功绩。这副堂联也清楚表明武平城北李氏源自于雍公和晟公。

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与亲和力,并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住乡愁,成为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要保证基本功能的实现,保护好宗祠是首要的大事。武平城北李氏后裔永远不敢忘记这件大事。明隆庆二年始建宗祠后,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重建宗祠,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又再重建宗祠,建成今日可见的祠堂样式。尔后分别在清雍正三年(公元1730年)、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进行了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宗祠活动停止,宗祠先后成了附城镇政府、城关镇政府、城关卫生院、城北小学教室、红东大队部等。

450年历史的李氏祠堂:武平乡村的最后记号

红东李氏宗祠 @钟文泉 摄

1990年城北李氏宗祠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城北李氏族人保护宗祠的积极性高涨,自发成立了"武平县城北李氏宗祠文物保护理事会"。族人自发捐款出力,在保护文物原有信息和修旧如旧的原则下,逐步修复宗祠,使之慢慢复原。特别是2017年3月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后,更是加大了维修力度,筹集资金四十余万元,对宗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宗祠已基本恢复了原有面貌。

(综合于武平生活)

本期编辑:彩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