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公故里位于城东伯玉村,现存有蘧伯玉石像、瑞兽和数通碑刻。蘧公,名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蒲邑(即长垣)人,卫国士大夫,曾侍奉卫国献公、襄公、灵公三代国君,是蘧、璩、渠、瞿姓始祖。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贤孝孚于国,仁而不倦,孔子称其为君子,曾三次造访并居住蘧伯玉家。唐封卫伯,宋追封内黄候,从祀孔子。
伯玉村头怀蘧公
宋广民 淇河卫水迴复迴, 先生道德何崔嵬。 礼下公门不小人, 四海腾浪映朝晖。 蘧公堂前思己过, 四十九年事多非。 五十之后再举步, 气自回荡神自飞。 注:1、“礼下公门”典出《春秋列传》。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宫中坐,忽听公门墙外有辘辘车声,到门口不响了。于是卫夫人说:“这辆车上坐着的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问:“你怎知是他?”卫夫人说:“按礼节,做臣子的走过君上门口,一定要下车步行示礼,见到君上乘坐的车马,一定要敬礼。凡是真君子,一定不会在没人看见或没人知道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品行。蘧伯玉是一个真正的贤人君子,他平时对君上尽恭敬之礼,夜幕下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不会放松自己而做出失礼的举动。”于是卫灵公差人出公门查看,果然是蘧伯玉。“礼下公门”已成为成语。
2、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道德君子。他的好朋友孔子对弟子说:“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今日之我胜于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所以《春秋列传》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伯玉村
周运斋 蘧孔之交伯玉行, 八友今超古人情。 谁说螳臂当车道, 桂花酒后笑春风。 谒蘧伯玉故里有感
陈文圣 春秋盈怀到蒲东, 一派繁华遮清明。 蒲草青青寡过地, 蒹葭苍苍书院坑。 常有君子知前非, 得无凡俗尚古风。 后来多到伯玉村, 不羡陶朱羡蘧公。 凭吊蘧子墓
李建新 盛日凭吊伯玉坟, 古蒲东南尚有村。 史鱼尸谏碑刻记, 大夫寡过志书存。 孔蘧之交彪青史, 三善故地留遗辉。 试目再看东征赋, 令德不朽万古垂。 盛夏谒伯玉祠 冯平安 晚辈迟来三千年, 更无繁华车马喧, 心香一烛思蘧公, 夏日赤赤慰先贤。 伯玉村凭吊蘧公祠 朱何停 孔蘧之交成佳话, 宫门驱车礼长存。 史鱼尸谏为君子, 遵道寡过勤修为。 先贤泽被匡蒲地, 墓道清幽柏森森。 世事荣枯皆定数, 伯玉千载名犹新。 蘧公颂 李庆中 至圣道高知音寡, 蒲生蘧瑗相与知。 隐身出仕任天命, 知性达人教国师。 宽他直我存规矩, 为政明德扰兵息。 佞人黜上我自退, 偃辔公门暗不欺。 临丘讽死谏王孙, 出使荐贤互相惜。 省己知非名赫赫, 泱泱万载莫能齐。 功德文章考青史, 君子不言自成蹊。 千秋孔庙祭诸贤, 非是儒生冠群席。 鱼龙雉凤叹今人, 邑宰仲由作第一。 注:1、至圣,宋真宗谥孔子为“至圣”,后成孔子专称。
2、《庄子·人间世》记录了颜阖问蘧伯玉教太子之道的故事。 3、《吕氏春秋》有赵简子欲袭卫,闻蘧伯玉为相而不敢进犯的记载。 4、《左传》记载,鲁襄公十四年和二十六年,卫国两次政变蘧伯玉都不与作乱者同流合污。 5、《礼记》载,蘧伯玉曾与卫献公孙子公叔文子一同登瑕丘,文子见此地风景独胜,说:“我死了就葬到这里吧。”蘧伯玉答:“您要喜欢,我就先死了替您占地儿吧。” 6、史载蘧伯玉出使楚国,曾向楚王举荐楚人子皙。 7、“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蘧伯玉德功皆备,虽无文章传世,其身教足以为万古垂范。 8、曲阜孔庙配祀、从祀的人物中,蘧伯玉位列众贤之首。明代曾因蘧伯玉不是孔门弟子而废黜其从祀地位,后恢复。 游蘧公故里怀史鱼
李庆中 卫多君子扶社稷, 国有忠良君可依。 祝史丹心存道骨, 蘧公不卷问枢机。 注: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也称史鳅,字子鱼,名佗,卫灵公时任祝史。史鱼因生时不能举贤人蘧伯玉为君所用而自愧,临终嘱其子不以常礼祭之。灵公吊之,问其故,史鱼之子如实相告,灵公大惊,遂罢黜佞臣弥子瑕,任用蘧伯玉为相。孔子闻听感叹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