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脑象图测评技术”(二) 亲身体验

 高行之 2020-01-01

我一向不喜欢甚至有些厌恶别人向我推销产品,更不愿意向别人推荐产品。

不过,既然把心理督导与心理健康当作终生奋斗的目标,我自然会很关心所有可能对心理咨询、心理督导、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的新技术。在深入分析了所收集到的脑象图技术的相关资料以后,我决定亲自体验一下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是如何进行测评的。

机会很快就来了。我以学习的名义随一家品牌店的学习培训人员到了位于嘉兴的长三角清华园的脑象图测评中心,在这里,可以享受一次免费的测评的机会。

脑象图测评仪看上去并不复杂,一台主机,实际上是由一台电脑、一台激光打印机、主机机体组成;旁边是一个照相机用的三角架,上面安装着一台信号放大器,放大器上有24个插口,一把子五颜六色的导线,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到嵌入头套的电极上。被测者戴上这个头套,象做B超检查一样在电极探头上注入适量藕合剂,各电极与头皮接触良好,检测就可以开始了。

我戴上头套,脑后拖了一小把长长的细导线,就像长了一根小辫子,心里有些好笑。检测师先在我额头的电极探头上擦拭酒精,接着我感觉到了一丝清凉,那是检测师在向电极探头上的小孔中注入藕合剂。一会儿,检测师提醒我,检测正式开始,让我闭上眼睛放松,保持清醒状态但什么也不要想。

检测师问我:“昨晚休息得好吗?”

 “很好。”我的睡眠一向非常好。

“你昨天喝了多少酒啊?”检测师又问。

“ 这也能测出来?!”昨晚与朋友在一起喝了嘉兴的老酒,而且喝得还不少。脑电图还可以看出来喝酒没喝酒着实让我很是惊讶。

 “酒后的脑电波与不喝酒是不一样的。喝了酒也可以测,但是是出不了报告的,因为喝酒以后的脑波会和平时不一样,有乱波。”检测师解释道,“这样吧,反正你喝了酒出不了报告,干脆就让学员们熟悉下检测流程吧。”

“好的。”我是以学习的名义来的,那就为大家做点贡献吧。

就听检测师说道:“我先说一下测前准备和注意事项:一,要求被测者近一个月内没有经历过重大事件,近一周内心境平和,情绪稳定。二,要求测前三日内切勿服用任何精神类药物,前一日内切勿饮酒,休息充分切勿熬夜,确保精神状态良好,心情放松。三,如患有感冒、发烧等可明显引起身体不适,或其他影响精神、意识状态的身心疾病时不能检测。四,如被测晕车、晕船,须等症状消失后再检测。五,避免在饥饿、疲劳及不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检测。六,检测前一日将头发清洗干净,不得涂抹任何化学物质……”。

据我所知,进行脑电图检查前的要求就三个,一是避免服用镇静剂、兴奋剂以及抗癫痫药物,二是检查前一天应洗头去除油污,三是检查前应进食。为了查病嘛,什么状态下都可以做,而且,当脑电图描记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还会故意使用物理方法甚至药物影响睡眠做诱发实验。可见,脑象图检测和脑电图可是大不一样了。

我继续闭着眼睛,觉得有些无聊,转了下眼球。就听检测师对学员们说道:“你看这地方的波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这种波形显示被测者在转眼球。”

什么?转眼球也能看出来?我很是惊讶。我想起肌肉的收缩也有生物电流出现,那么转眼球时就会产生电流从而对脑电波形成干扰,难怪检测师可以通过脑电波看出来我在眨眼呢。

“讲保持放松的状态,什么也不要想。”测评师对我说道。想事情也能通过脑波看出来?想想并不难理解,在思考的时候消耗能量肯定要多,发出的脑电强度必然也更高,和安静的时候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必然能够通过脑电波看出来。

首次体验虽然没有能够真正测出我的脑象图,但却让我对脑象图检测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亲眼目睹了它的科学性。

为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脑电相关知识,我又搜集到了更多相关资料。

自从1791年,L.Galvani(人名,没有翻译的必要)首次发现当肌肉收缩时会有电流产生后,科学家们就开始认识到脑在活动时亦可能同样有电位的变化。

英国的R.Gaton(人名)于1875年在家兔、猴的大脑皮质层记录到了直流电压信号(这种电极是直接插在大脑皮质中的),并认为可能与脑机能有关。这是人类首次在动物脑中检测到电活动。同年,俄国的B.яЛанилевский(俄文人名)用电刺激坐骨神经、用声刺激时都记录到了狗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流。

1889年,В.φ.Вериго研究了蛙大脑和脊髓的生物电流,刺激青蛙时在与被刺激肢体相应的脑区发现了动作电位。

1890年,波兰的A.Beck发现用光刺激时,在狗的视觉区皮层可出现较大的电位变动,而如不给光刺激则只有小的电位变动。同年,E.Fleischl.von Marxow也观察到同样的事实,并提出这种电位变动亦可在硬膜上或头颅上记录到。

此后,B.Данидевский(1891年),A.Beck&H.o.Цыбудский(1892年),F.Gotch&V.Horseley(1892年), B.E.Дариoнoв(1898),C.A.Tpивус(1900)等亦发表了关于动物大脑皮层电活动和刺激神经末梢时的反应的文章,为脑电的测量奠定了实验基础。不过,由于当时受技术的限制,未能得出可观的成果。

1899年,Einthoven发明了性能较好的弦线直流电计,但由于脑电活动时的电位很低(50μV左右),根本无法直接驱动弦线直流电计,因此,弦线直流电计被用来研究脑电图是在电子管放大器的技术水平达到实用阶段以后才能做到的事情。1913年,B.B.Д. Hеmинскни首先使用弦线直流电计研究了脑电活动,他指出,刺激狗的坐骨神经时可以记录到皮层活动。

1919年,H.o. Дьiускни等用弦线直流电计重复了A.Beck等1890年开始的研究,证实了这些研究的可靠性。

1925年,B.B.Д. Hеmинскни将狗脑的自发性电活动称为大脑电图(electrocerebrogram),并认为有10~15Hz和20~32Hz两种波(这相当于H.Berger在1929年的大脑电图中所记载的α波和β波);他还发现在动物因失血而呼吸困难时可以发生0.2~1.2Hz的波,这种波后来被称为慢波、δ波;他当时就认为这种电位自发性振动是皮层神经元活动引起的;他还证明了Kaufmann关于经过不损伤颅骨将生物电导入记录仪器的观察。B.B.Д.Неминский的这一研究,为将记录生物电的方法用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次发现并精确地描述了人脑电活动的是德国耶拿大学的精神科教授Hans Berger。他为了解释作为精神医学的根本问题之一的精神机能的生物学基础,从1924年开始研究人脑的电活动。他把两根白金针状电极通过头部外伤患者的颅骨缺损部插入大脑皮层,在人脑成功地记录出有规则的电活动。接着他证实了这种电活动不需要把电极插入脑内而通过安置在头皮上的电极也同样可以记录到。他首先把正常人在安静、闭眼时主要出现于枕、顶部的频率为10Hz振幅50μV左右的有规则的波命名为α波;然后发现当被试者在睁眼视物时,α波将消失并出现18~20Hz,20~30μV的波,他把这种快波称为β波,把这样的脑电活动总称为脑电图(elektroenkephalogramm)。

在1924年至1929年间,H.B erger主要为确认人脑电图的存在而进行了研究,直到1929年才发表了“关于人脑电图”的论文。此后到1939年之间,以同一标题连续发表了14篇论文,广泛观察和描记了正常人的脑电图以及癫痫、脑瘤和其他精神疾患的脑电图。他认为脑电图的基本所见是:①人脑具有电活动。②这种电活动来自神经细胞。③正常波多少有一些正弦波样的节律,其频率为每秒1~60次,成人则以10Hz为主体。④正常成人在清醒时电活动的最大振幅为100μV,主要振幅为10~50μV。⑤脑电图将受年龄、感觉刺激、疾病、身体的生理学、生化学条件等影响而变化。

当他最初发表论文的时候,他的成果并未被多数生理学家或神经病学家所承认,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的生理学家着重于研究末梢神经纤维的电活动,而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电活动的学者较少;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的生理学家普遍认为神经肌肉的电活动与机能在数量上应成平行关系,而他的结论“在脑不大活动时,即闭眼、安静时出现振幅较大的α波,而睁眼即脑在活动时,α波却被控制”几乎与生理学家们的认识完全相对立,因此他所发现的脑电图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伪差。

1933年,英国的著名生理学家E.D.Adrian在当时设备最完整的剑桥大学生理学研究室同B.Mathews一起研究了脑电图,重复了H.Berger的工作,确认了Berger所提出的α波和β波,承认了他的成果,并提议将α波称为“Berger节律”,但被Berger本人所拒绝。

H.Berger有关脑电图的研究被Adrian等人所肯定以后,德国的A.E.Kornmuller(1934),美国的H.jasper等人开始研究脑电图。特别是1936年F.A.Gibbs,H,Davis和W.G.Lennox等哈佛学派在癫痫小发作患者大脑中发现了3Hz棘慢波综合现象以后,癫痫脑电图的研究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的W.G.W alter(1936)根据脑瘤时慢波的出现部位,提出脑瘤的脑电图定位方法,开展了脑电图临床诊断工作,由此,脑电图并被推广到全世界范围。到如今,尽管出现了许多新的先进仪器和设备,但在癫痫的诊治中脑电图始终是其他检测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另外,在脑血管、脑炎等疾病的诊断方面,脑电图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脑电图描记技术和记录装置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脑电图的测量和记录技术已经越来越先进和成熟了。

然而,脑电图的发展,其实不只是脑电图,包括核磁共振在内的所有与脑神经相关的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发展,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关于脑功能品质、特性、脑功能水平等的测评问题。换句话说,这些先进仪器的出现,更多是在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应用,却无法通过测量对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指导,即无法为人们选择适应自己大脑特点的学习方式或工作领域提供更多的支持。例如,临床上发现,同样的脑电波可以出现在精神病患者或者昏迷者的脑电图里,也可以出现在健康者的脑电图里。那么,这样的脑电图对医生来讲意义在哪里呢?这大概应该算是脑电图最大的缺陷了。

根据公开的宣传资料,脑象图是应用了脑电图的测量技术,然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学模型的处理而得到了一系列的几何图形,这就是所谓的“脑象图”。通过这些几何图形结合相关脑科学结论,再与大数据进行比对,就会得出一个关于脑象图的结论,这就是脑象图的测评结果。

那么,测评结果到底是不是真的像宣传资料中说的那么精准呢?我还得自己亲自测一下对比测评结果才能真正了解。于是我预约了时间,严格按照测评前的准备要求作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一次正式的检评。

由于我选择的就近测评点刚刚启用,还没有建立起标准的测评室,空间有些大,有闲杂人员在,所以干扰相对比较多;加之我来测评本就带着探究的目的,总是不自觉地去关注测评员间的谈话,因此难以靜下心来,测了两次都没有得到合格的脑电记录。我感觉脑袋上好像拖了条沉重的辫子,头上像戴了一个盖子一样有些麻木。检测员问我是不是累,我担心如果说累很可能今天就测不了了,就说“还好,没关系。”其实,我真的是感觉有些累了,自我感觉状态并不好。不过,这次我提出了要求,希望检测员之间不要说话,这会影响到我。还好,这次记录的脑波通过了审核,这就意味着我的检测完成了。检测员帮我摘下装有电极的帽子,让我去洗一下头,因为头发上沾了些藕合剂。与此同时,检测员将我的脑电记录上传到了他们的总部,等待总部传回来报告。大约二十多分钟后,报告传过来了,打印出来的是一份带有彩色图片的18页的A4纸订成的册子。

接下来接待我的是他们的解读师,专门解读测评报告的,据说一般由心理咨询师经过培训合格上岗。经过解读师的讲解我才知道,原来测评结果显示,我是左前脑为优势脑区,意思是说我的左前、左后、右后、右前四个脑区发展并不均衡,脑功能强度状况及相对占据优势的是左前脑,这意味着我的思维偏好是实事求是类型,又称事实型,这一类型偏重逻辑分析,重事实和量化分析;其他各项指标都算比较好,总体状态水平良好;从通用能力指标来看,我的科学研究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就是说,从职业倾向上来说,从事科学研究是我的最佳选择,最容易出成绩,其次是艺术感知类(我想不出什么职业可以发挥这类能力)和肢体运动方面。

虽然我在检测前填了一份表写明了职业,但职业显然与科学研究并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所以测评结论说我适合科学研究并不是从我的资料中获取的信息。要知道,能够适合搞科学研究并能够从实际成绩中得到验证的可谓少之又少,因此,说一个人适合搞科学研究是有很大风险的。这说明,这样的结论只能是来自测评本身,而不可能是某个人的臆测。事实上,在这前半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的确都是在做看上去与职业并不相干的研究,尽管过程很苦很难,但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总算还真的就搞出了一点颇让自己满意的成绩,并最终落脚在了我立志奋斗终生的职业上面。另外,我自已认为还的确是有运动天赋的,羽毛球乒乓球都还玩的可以,虽然是业余,但身边的球友中我的水平还是偏上的。只是我从来就不知道我还有不错的艺术感知能力,一直以为自己是没有艺术细胞的。

如果说对测评出来的长处还有点怀疑的余地,那么,对于测评结果指出来的不足和弱项,那就是板上钉钉了,十分精确!而对于自身的这些短板,也正是我很多年来一直努力弥补的。只是,对这些短处就恕不一一例举了(免得成为被人攻击的靶子,也给自己留点面子哟)。

总体来看,我的亲身经历让我觉得,脑象图测评的结果还是相当可靠值得信任的。这就是我的切身体会。

就在本文即将完成的时候,我又无意间见到了另一位体验过脑象图测评的朋友。他要年长我几岁,大学学的是建筑工程,参加工作从事的也是建筑工程,在当地做得很好,是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他离开了建筑行业。谈起脑象图测评,他对我的反馈是:“脑象图这东西还真的灵验,我的脑象图测评显示我还真的不适合搞建筑。要是早遇到这个测评我早就改行了,原来的工作我根本就不喜欢!”

原来如此!

一个五十多岁、在社会上混了多年、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能够有这样的感受,我相信绝不会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发自他的肺腑之言。这也算是给我的亲身体验增加了一个旁证吧!

    脑象图测评能够有如此高的准确率,又是依据什么来做到的呢?将继续为您揭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