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境界》 名著博览 孔子《论语》

 藍天追雲 2020-01-01

《大同境界》本期“名著博览”栏目推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论语》。先秦诸子百家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论语》则是孔子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论语》的核心思想有三大方面:

一,《论语》继承了周代“礼制”的政治传统,既内涵社会伦理秩序,又彰显政治法律制度;既葆有内在的的礼乐情感,又呈现外在的赏罚惩戒。

二,《论语》的最大创新是“仁”,即从周代礼乐制度深挖出内在的人性依据——仁德,从而为中国秦汉之后两千多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奠定了伦理道德的基石。

三,《论语》传承了中国自伏羲开创的哲学思维体系,即《易经》(包括《易传》)以及《礼记-中庸》等经典中蕴含的中庸公正、葆合大和的哲学观认识论。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中正合和的思维方式,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准则。

《论语》不仅体现出孔子礼乐、仁义、中庸等核心思想,还具有多方面的思想学术成果:  比如孔子“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杀身成仁”的价值观;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政治观;孔子“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观------

综观孔子的《论语》,可谓综合性思想学术的经典名著。今天我们评价《论语》一书,即便反思有些涉及农业帝国秩序的准则法规,随着时代变迁需要变革图新,然而《论语》中蕴含某些人类心性道德等人生观、价值观,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当今中国处于伦理衰落、道德沦丧的精神困境中,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论语》一书,除了继承周礼政体、创新仁德心性、确立中庸思维的核心理论以外,还有多方面的成就:比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孔子提倡“诗歌文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教化作用;主张“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时民以时”等举措---- 因而《论语》一书是儒家在政治伦理、心性道德、哲学思维、教育思想以及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性语录体总集,队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著作鉴赏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名家评价

西汉刘向《别录》:“《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西汉匡衡:“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艺之旨,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篇》:“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题辞》:“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唐代薛放:“论语者,六经之精华。”
北宋赵普:“《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古今源流至论》)
北宋程颢、程颐:“于语、孟二书,知其要旨所在,可以观五经矣。”
北宋邢昺《论语集解序·疏》:“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散则言语可通,故此论夫子之语而谓之善言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
南宋朱熹:“理会得论语,便是孔子。”
宋末元初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清代焦循:“五经非论语,则无以运行,故为五经之錧鎋也”,“衿为交领交衽之通名,此与喉并言,则正以为领人之一身。内则辖之以喉,外则键之以领,谓论语为六艺之总领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