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科报告厅】原创首发:刘石——发展农业产业,化解三农难题

 昵称37581541 2020-01-01

国科注

自国科农研院公众号面向全行业征集原创首发以来,我们得到了业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征集到了众多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文章,对行业发展的思考颇有见地。国科农研院在近期已经发布多篇,并署之以“原创首发”、“重磅原创”,后续仍会继续精心筛选并分期发送。

本期是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种业公司总裁及华大农业总裁刘石的一篇力作,本文是由作者在第四届博鳌农业论坛的发言整理而得。作者以三农问题为主题,阐述了三农问题的逻辑关系,并提出“大农业”“小农业”的问题,明确指出“大农业”是要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小农业”是满足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应该由市场来主导。此外,还分别阐述了大农业、小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三者的逻辑。作者最后提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解决了产业问题,农民和农村问题才能解决;农业的问题核心是大农业的问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单一要素。该报告视角独特,见解深刻。我们在此予以刊发,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特别说明的是,在读者朋友们的建议下,国科农研院对原创作品开通了赞赏功能,欢迎大家对作者的辛苦付出、无偿分享予以肯定和支持。而由于微信公众号运营规则限制,赞赏账户统一设为国科农研院,后续会将赞赏悉数转给作者,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国科农研院的关注和支持!

在第四届博鳌农业论坛的发言(上)

2019年12月23日

非常荣幸有机会能够参加今天的论坛。之前大家的介绍比较严肃和中规中矩。我仍然会比较严肃,但要从产业角度讲述一些与官员、专家和学者们不同的观点和思考,会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声音,请大家理解和包容。

三农问题是客观存在,也是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知道农村的空心化、农业的碎片化和农民的边缘化都是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个主要的国策来对待和处理的。但是,我认为“三农”问题的提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科学性和逻辑性方面我认为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三个互相关联的重要问题,但是并不能因为三个词都有“农”字就可以并称为“三农”问题。这种形式只能称之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命题。

所谓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在逻辑关系上和重要程度上有很大区别。

1.农业是产业问题,是核心问题。它关系到产业经济的发展问题,关系到产业的竞争力和自身是否具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农民问题是从业人员的问题,是次级问题。就是农业产业发展了以后,才能够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农民的社会地位问题;

3.农村是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场景问题,是从属问题。只有当农业产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得到改善和提升,才能够真正和彻底解决农村的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如果抓住和解决了农业这个核心的问题,那么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所以,理顺三农问题的逻辑关系问题非常重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农业是纲,纲举目张。

人类历史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从食物(农产品)生产的“供不应求”已经进入到“供大于求”的阶段。这个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在1970年左右,中国2000年前后基本上完成了。这其中最重要的推手是科技的进步。

在过去人类历史上只有“大农业”的问题,也就是“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大农业的问题核心是要养活人口,实现的基本方式就是产量的最大化。进入到新的世纪以后,“大农业”是要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但是它的目的和方法已经发生了转变,它的方法是提高产业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不再是产量的最大化。这种生产模式以美国、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澳洲和东欧的一些国际为代表。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发展出来的一个全新的产业,“小农业”,即“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特色农产品一直就存在,但是在历史上它并不是提供给普通消费者的,而是给皇家和贵族的“贡品”。在现在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普通大众都能够吃饱之后,这种特色农产品会逐渐成为一个大产业,走入寻常百姓家。它的目标是满足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实现的方式是突出产品特色和彰显产品价值。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是日台韩、以色列、中美洲以及南欧和西欧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在大农业和小农业两项大的品类里面,大农业应该由政府来主导,因为他有关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小农业应该由市场来主导,因为消费升级本身即是市场行为,是基于特殊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各地政府不要、也不应该过多参与,因为市场有市场的规律,行政干预市场往往适得其反。

大农业的逻辑。在固定费用之外,随着生产投入的增加(劳动力、农机、化肥农药等),农产品产量曲线不断地升高。在吃不饱的时候,人类所有生产活动追求的是产量最高点;但是吃得饱以后,生产活动追求就是效益的最佳点,而不是产量的最高点。因为超过了投入的某一节点,虽然产量还在提高,但是效益就会开始下降,这既是“边际效益递减”。所以,大农业作为产业,它的发展逻辑不再是产量的最大化,而是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历史的进步。

小农业的逻辑。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人吃的不会是越来越多,而会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吃得有品牌和文化价值。我们三个人若果吃一顿饭100元可以吃饱,要想吃好要150-300元之间,这要看我们想吃的多么好;要想再加上新鲜、绿色、有机,要花200-500元,如果要吃品牌、文化内涵和全程可追溯,就要300-600元。所以小农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不是产量的最大化,而是价值空间不断地提升,是从特色导向转向为价值导向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逻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1.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达成“规模效益”

2.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现代化,现代化技术、设备和管理的应用,

4.产业化,包含与市场对接,产业链贯通以及融合金融与数据

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必须以规模化或“适度规模”为基础和起点,没有适度的规模,没有标准化,就不可实现现代化和产业化。不可能越过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直接进入现代化和产业化,不存在所谓的“跨越式发展”。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土地制度存在两种制度,一种私有制,一种公有制,各有优缺点,中国目前实行的包产到户政策,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第一,“公地悲剧”。由于土地属于国有(“集体所有”),不属于农民,农民是“租客”而不是“房东”。长期的租客也不会为房东维护“房子”的。所以耕地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是无法逆转的一个趋势;

第二,土地价格。目前的土地租用和流转价格远超合理范畴,因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基本价值,还包括国家对农民的补偿,包括进城打工的农民的“后路保障”,还有未来升值的预期等等。由于土地价格非常高,就造成了:

1.规模化的程度就比较低,由于很分散

2.高科技的很多技术和手段就难以实现

3.还有劳动成本居高不下

结果是中国的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未来的发展被严重制约。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为土地松绑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还是远远不够,亟待理论突破框架和实践的更大突破。  

我们过去做过一系列的实践,通过社会化的生产托管,在不改变现有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前提下,由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的生产、服务和经营,很有发展前景。

总结一下三农问题,并做一下逻辑聚焦: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解决了产业问题,农民和农村问题才能解决

2.农业的问题核心是大农业的问题,不是小农业、不是特色农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3.大农业的问题核心是产业效率的问题,没有产业效率,大农业无法解决,

4.影响产业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基础的因素是规模化,规模化是产业效率一个起点

5.影响规模化的最大单一要素是现有土地制度的问题,所以要突破。

所以,今天汇报的这一部分的结论是:

第一,是发展农业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抓手”

第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单一要素。

最后还要补充的两点:

第一,思想解放才是第一生产力。虽然有一位伟人讲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是释放促进社会变革和释放巨大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要素,不是某一项科技。只有思想解放,才能促进科技和生产方式的全面创新和整体繁荣。

第二,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将是中国社会改革和开放的“关键之战”。它将能够释放巨大的投资空间,极大提高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生产效率,将为全民创造巨大的财富,将再次推动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