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银杀死的大明帝国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20-01-01

白银帝国与大明之殇

这篇文章中的故事给人讲过,一直想写下来,却很难动笔,一来讲故事是一回事,写文章又是另一回事;二来文中观点不是我的首创,有很多高人早就论述过,害怕拾人牙慧。这也是我第一次将我感兴趣的两大话题,历史和经济结合在一起写东西,尽量做到跟别人的侧重点不同吧。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

中国绝大多数年代里,都不会出现银子,因为在明代以前,银子压根就不是民间流通的法定货币。

在宋代根本就没有金元宝银元宝这种东西,宋代的主要货币是铜钱。多少文多少贯,1000文铜钱串起来就是一贯,有个成语叫腰缠万贯。就是因为当时金银它不是普遍的货币,当然金子银子肯定也很值钱,但是只作为大宗商品交易,并不在民间买卖中使用。

这就很有意思,银子那么好,天然的贵金属闪闪发光又漂亮,为什么从先秦到唐宋,却从来也没有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最根本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让我们误会的一点,就是在古代的中国,其实根本就不怎么产银,没有那么多的银子可以进行广泛流通。

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的银矿其实并不少,储量排世界第六,产量排世界第三。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银矿一般跟其他金属混在一起,很难开采和提纯,古代并没有现代这种技术和手段。而且现在一些银矿富集地区比如内蒙古,很多时候他不是中原王朝的有效管辖范围。

明朝的时候,一锭银子大概六七两左右,当时能买多少东西呢?明代小说金瓶梅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说西门庆的兄弟要买房,看中了一套门面两间上下两层的房子,就来找西门庆借35两银子,差不多五锭元宝,可以买到一栋复式豪宅了。

所以银子在古代是个相当值钱的东西,为什么银子值钱,就因为少嘛!

很多学者做了估计,在明代以前,中国历代王朝几千年开采的白银加在一起,总量大概也不过是一亿多两。如果当时中国人口也是一亿的话,摊到每个人头上,平均大概只有一两银子,这怎么流通,显然不够。

按照经济学理论,货币总量应该对应社会总体财富。只有这么一点存量的白银,很难把它当作一种法定的全面流通的官方货币。至于金子,那就更少了,更不可能流通。

那为什么到了明代以后,白银却在中国普及开了?

这就是我想探讨的主题,我们将看到白银货币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事情之一,它产生的重大后果,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甚至决定了中国之后四百年的命运。然而又未必是一件好事,白银对于中国来说很有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历史玩笑。

要讨论这个话题,就得从明朝的建立讲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他本来没想过什么白银问题,他一开始还是推行铜钱,就是所谓的洪武通宝。但很快就改变了主意,准备发行一种纸币,叫做大明宝钞。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新鲜,早在宋朝最早的纸币就出现了,就是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清朝元朝也都纷纷模仿,发行了大量的纸币钞票,什么交钞,丝钞,中统钞,至元钞等等,都是抄袭宋朝。

当时纸币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东西,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就大为惊奇,在他的游记里面写道:大汗印刷了一种纸片,可以跟金银珠宝一样值钱。忽必烈对于财富的支配权无疑比世界上任何君主都要大。印钞票这个事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朱元璋可能就是在研究了元朝的宝钞后觉得干脆别用铜钱了,因为铜钱也有很多缺点。一来全国的铜储量同样不足,二来很难禁止民间的私铸盗铸,价格又贱,长途携带又不方便,那不如印纸钱好。

大明王朝就应该用大明宝钞,所以当时就下了个圣旨,天下所有交易都要用宝钞结算。后来就更严格了,除了钞票,金银铜钱一律禁止,一旦发现必当严厉治罪。

这个想法当然是美好的,全国通用一种统一的货币,多先进的金融工具,面值可大可小又都是纸做的,便于携带,要不是朱元璋长得丑,不然也把他老人家的画像印在上面,又可以防伪,又可以供人瞻仰。

但是可惜,朱元璋当时身边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不知道他自己想过没有,为什么一张纸就能值钱呢?你说值一贯就值一贯?,你说值一百贯就一百贯?凭什么呀?在本质上要拿政府的信用来担保的,纸本身是不值钱的,你的信用才值钱。

元朝末年,政府手里也没钱了,但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疏通运河,要搞工程,要治理黄河,要养一只庞大的军队,镇压过各地起义。怎么办呢?当时丞相脱脱一拍脑袋,印钞票!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结果没有足够的准备金做后盾,只能导致信用破产,最终导致更多的民不聊生,元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但是很可惜,朱元璋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他的大明宝钞同样也没有信用根基,没有实物货币的准备金,也没有做过发行量的规划和预算,随心所欲,想发多少就发多少。可能他真的以为财富就是靠印出来的。所以同样,大明宝钞从发行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贬值,仅仅十五年之后,部分地方的宝钞就已经贬值到面值的1/10,以后的几十年更是一路狂泻,本来一贯宝钞可以换一两银子,现在一千贯才能换一两银子,贬值了整整一千倍。到这个时候,大明宝钞已经名存实亡了。

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面值只是一个符号,它的背后需要用信用保证,一旦信用失去了,贬值自然就不可避免。

既然官方的宝钞已经贬值得跟废纸没啥区别了,老百姓总不能不过日子,不做买卖吧。所以最后必然还是需要一种东西来充当交易货币,为什么不用回铜钱呢?官方推出新钞票时已经把铜钱给禁止了,政府已经不再铸造铜币了,而且还有很多人把原来的铜币融掉,偷偷做成铜器,这就更加造成的铜币数量的减少。这一点其实很有意思,当铜钱本身的价值还不如同等重量的铜金属,就一定会有人直接把铜钱给融掉,因为卖铜的价格高于铜钱本身。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铜币的存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经济需求了。

于是,只能选择白银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而且迅速地取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因为说到底银子是贵金属,产量是一定的。政府可以无限制地印刷钞票,还能无限制的印刷银子不成?

很快,用白银进行交易,就成了自下而上不可阻挡的浪潮。大明宝钞发行不久后,就被民间自发地抛弃了。

很多时候市场的力量,是政府很难控制的。当时明朝政府为了保证宝钞的发行,三令五申,一次次强调不准用白银,一旦发现用了哪怕一两银子,就要处罚一万贯宝钞。

而且朱元璋死后,后面几个皇帝手段更狠,发现你用银子的话,全家充军,但即使这样也阻挡不了民间使用银子。人民对宝钞已经完全丧失信心了。

于是到了明朝中叶,终于连官方也开始妥协了,不得不开始扶正白银的地位。到了正统年间,江南一带的税收,本来是交纳实物的,一律折算成银子上交,等于官方最终承认了银子在流通中的法定货币地位。

但是问题又来了,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大规模产银的国家,所以一旦选择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很快就面临着银子不够的尴尬局面,怎么办呢?历史的戏剧性就体现在这里,正当中国急需银子的时候,正好有个地方发现了大量的白银。

对,就是美洲,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人们很快就发现,这边的土地富产金银。到了十六世纪中叶之后,由于秘鲁的波托西银矿还有墨西哥的沙卡特卡斯银矿的开采,美洲白银的产量飙升,占到了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的85%以上。大量新开采的银子就被运回欧洲,来的太容易了,自然就引发了猛烈的通货膨胀,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价格革命”。

欧洲人必须为多余的银子找到一个出口,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中国人对银子有着强烈的需求,所以很快就纷至沓来,开始用手里的银子购买中国的各种商品。

突然间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形成了,而白银也从此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开始了他在这片古老土地上长达四百年的经济统治。

用今天的角度看,这可能是过去一千年全世界发生的意义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德国一个叫弗兰克的学者写过一本名著,叫做《白银资本》反复强调此事的意义。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世界的金融经济合成一个整体。我们经常会有一个印象,明清两朝都是闭关锁国,保守不思进取,什么片板不得下海,不得跟世界交流。但事实恰恰相反,正是从十六世纪中叶之后,中国才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和全世界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往来,才第一次参与到全球性的贸易体系中。当然,这也未必是政府的主观愿望,他背后强大的推动力其实只有一个:市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是很少的,因为贸易是你情我愿的事,需要双方都有动力。中国一向是自给自足,其他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商品能打动中国人,所以很难产生大规模的贸易往来。西方人确实很渴望中国的产品,现在有了银子,正是中国人渴望的东西。

当时大批欧洲的探险家和商人驾着帆船,满载白银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用银子交换丝绸瓷器茶叶,然后返回欧洲,转手倒卖,立马就能获利几十倍。这种强大的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到远东,也加速了西方各国在亚洲地区的殖民过程。

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手里的白银一旦流入中国之后就再也出不来了,因为中国人太渴求银子了,对其他商品基本上都不感兴趣。很多西方的记载都说,中国人只想要白银,极少拿出银子与西方人交换别的东西。甚至连黄金,中国人都不怎么感兴趣,这就造成了中国市场上金贱银贵的市场偏差。当时在欧洲十三两银子才能换到一两金子,而在中国,六两银子就能兑换一两金子,所以很多人就利用这个差价套利,不断的把银子运到中国,再把金子运回欧洲,当个搬运工就能大发横财。

就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银子特别渴望,造成的了白银通过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源源不断地聚集到中国。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超级黑洞,不断的吞噬全世界的银子,据估计从1550年一直到1800年,在这两个半世纪中,全世界通通加在一起,主要是美国和日本一共开采了大概12万吨白银,最终可能将近一半,也就是6万吨白银流入中国。6万吨,那就是十二亿两白银,这是中国本身存银数量的十几倍。

这些海外的白银大大缓解了中国本土货币不足的问题,又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白银在中国的官方货币地位。所以说白银货币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从那以后,中国才开始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白银才是打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但历史又没有那么简单,凡事总是有利有弊,中国在阴差阳错之下被卷入了这股白银的大漩涡,从今天的角度去回顾,这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归根到底,中国选择了白银,实际上是一个无奈之举,因为明朝官方的宝钞体系崩溃,刚好碰上了美洲的地理大发现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白银,作为充足的货币来源。

从本质上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明明是一个不怎么产银的国家,却偏偏是用银子来作为自己的法定货币,也就是说所有的货币都要依赖进口,而自己对货币的发行量却毫无控制能力,这等于完全拱手交出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不明摆着把铸币权交到别人手里吗?

广泛的使用白银也许是中国在历史上所犯的重大错误。因为首先中国本身没有多少银子,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用大量的实物财富去换取足够的白银进行流通,从明朝直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长达四百年前世间,长期在国际贸易中都处于顺差地位,不断的吸收和囤积白银,这其实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在长期的交换中,中国向欧洲输出了大量的实物财富,换回了仅仅在国内作为货币流通的白银,因为没有铸币权,政府也就完全没有办法控制社会上白银流通的总量,也无法控制货币的发行规模,所以在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基本上失去了对本国货币的一切调控手段,这件事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

任何读过明末历史的人都应该有深刻的印象,大明皇帝那叫一个穷啊,堂堂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连十几万的军队都养不起,库房经常是底儿朝天,不得不一再拖欠军饷,如果放在今天,政府当然会利用发行债券,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手法进行财政调控,但明朝政府一点办法都没有。

铸币权根本就不在朝廷手里,当时唯一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就是加税。后来崇祯皇帝又被叫做“重征”,搞得民怨沸腾,造反的越来越多,最后陷入恶性循环,变成一个死局。

明朝政府完全缺乏对于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更关键的是,由于明朝的白银供给极大地依赖于海外,一旦这种供应发生变化,就会造成国内经济的重大动荡,而政府却对此毫无办法,恰恰是这一点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最深的隐患。

很多学者都指出自从1630年以后,海外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突然大幅度减少,这里有各种原因,比如说美洲白银开采量的下降;比如西班牙政府和中国关系恶化;比如葡萄牙再次独立导致澳门和马尼拉之间的贸易停滞;又比如说日本发布锁国令,总而言之,那段时间,很少再有白银流入中国。

再加上国内局势动荡,导致很多富人把银子囤积起来,埋在地下。当时社会上白银流通量急剧减少,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所以那几年银价突然飙升,本来官方比价是一两银子换六百到一千文铜钱,但是在崇祯末年,北京的黑市交易一度达到一两银子兑换五千五百文铜钱的程度。对此,朝廷屡下严令,可是屡禁不止。

银价腾贵对于平民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为当时白银货币化之后,明朝把所有的税负都折成银子支付,这就是张居正著名的“一条鞭法”。但是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手上基本是没有银子的,但政府又规定他们必须用银子来交纳税赋,所以当穷人收割粮食之后就必须把粮食换成银子,然后拿银子去交税,这里面的差价就产生无数的弊病。一旦银子紧缺,价格暴涨,对穷人来说就相当于又增加了好几倍的负担,特别是在缺少银子的西北地区情况更加严重,本来一袋米可以换一两银子,现在要好几担。本来一千枚铜钱就能换一两银子,现在好要好几千枚。

用来流通的银子少了,而官府又规定只收银子,所以打死也交不起,那怎么办?只好起来造反,这也是造成明朝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一个政府失去了对本国货币的控制,失去了基本的信用保证,一旦风险来临,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白银的普遍使用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明朝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进步,并且把中国带入了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但另一方面,却同时也埋下了王朝覆灭的种子,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很喜欢讨论明朝政治的得失,明朝灭亡,当然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军事上,制度上,但是根本的,可能还得归结到经济上。

明末清初的几位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曾经反思过这个问题,而且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提出同一个原因: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使用银子。

明清两代政府从来没有试图把银子进行标准化,从来没有铸造过哪怕一枚标准的银币。再比如火耗问题,给贪官污吏创造了大量的可乘之机,进一步加深了底层民众的苦难。

但归根到底,白银的供给不足以及政府缺少相应的调控手段,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人认为明朝是一个被白银杀死的帝国。

很多时候历史是非常复杂的,一些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深远后果。从美洲输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玉米,带来重大影响,而美洲的白银,它的意义很可能尤有过之。

这些闪闪发亮的金属,也许给历史带来了更加猛烈的风暴,从十六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银本位主导了中国大概四百年的时间。

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四百年,恰好是中国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在这场循环的一开始,我们用大量的实物财富换取巨额的银两作为货币进入中国流通,而到了清朝末年,英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不惜发动了鸦片战争,白银又开始了不断的流出中国。从1840年到1915年,通过各种战争赔款,据统计,中国又向外支付了高达12.5亿两白银。几乎把四百年的积蓄又全部吐了回去。

直到1935年,民国政府宣布币制改革,发行法币正式废除银本位,白银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才终于消失,这四百年白银先进后出,最终一切又仿佛回到了原点,只留下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历史自有他的选择,白银在中国的流通并不是哪个人的决定,而是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一种必然,只不过历史就是用来反思的,可笑的是,我们的任何反思其实都是无益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