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南美洲和日本发现的矿山,确立了中国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东山威夷 2021-03-25

1397年,虚岁七十岁的朱元璋仍然以旺盛的精力在治理着他的大明帝国。也就在这年农历三月,朱元璋下达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圣旨:禁止金银在民间流通。贵金属和铜钱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流通货币,而朱元璋禁止金银流通,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大家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但贵金属和铜的产量与土地面积相比,其实并不多。到了宋代,商品经济逐渐发达,作为货币的贵金属和铜钱也就明显不够用了,中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钱荒问题。而为了解决钱荒,朱元璋在1375年发行了大明宝钞,用纸币作为法定货币。

不过,朱元璋明显把问题想得简单了。其实,纸币在那时的中国并不新鲜,宋元都曾发行纸币,但也都毫无例外的失败了,道理非常简单:没有坚挺的国家信用作保障,也没有为纸币准备足够的贵金属作为钞本,而且只发行不回收,这也就导致了纸币的疯狂贬值,最终惨淡收场。历史的经验使民间更信任金银等贵金属,对大明宝钞根本没有兴趣,市场上拒用宝钞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朱元璋把宝钞没有流行的原因,归结在了金银上,便有了禁止金银交易的命令,同时,朱元璋还下令全国不准造新的铜钱,以此逼迫民间使用宝钞。

大明宝钞

实际上,大明宝钞同样也具有宋元纸币的那些缺点,因此明政府虽然可以将宝钞变成没有竞争对手的货币,却没办法避免它的贬值,这也使得市场愈发混乱。为了流通市场的稳定,1435年,无奈的明政府又废除了金银之禁,宝钞也因此加速了贬值的速度,最终如同废纸一般。

发行纸币的失败,使明政府不得不重新回归重金属和铜钱作为货币的老路上。而面临钱荒的窘境,又逼迫明政府为防止贵金属和铜钱的外流,实行海禁政策:不准民间对外贸易,将对外贸易严格限制在朝贡的范围内。而在恢复金银流通的一年后,即1436年,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因金银外流严重,最终被停止了。

郑和下西洋

其实,中国金银铜的外流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中国从唐朝开始,与亚非之间的海路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到宋元时达到顶峰。只是,宋元时的亚非还都是些小国,本身就缺乏贵金属,购买中国商品的能力有限,他们反而把中国当成销售珠宝和香料的市场。所以,宋元贸易还有郑和下西洋的贸易,中国均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不利局面,虽然贸易商人发了财,海关税银也大幅增加,但贸易逆差,使中国每年都有大量金银铜流向海外,正如《宋史》对南宋的海外贸易评价的那样:市舶司固然收入不少,但外流的财富更多。

就这样,折腾了半天,明朝依然饱受钱荒之苦,为保财富不流失,不得不关闭大门,而这一切,却因为南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大发现迎刃而解了。位于南美洲的波托西,在16世纪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1545年,西班牙人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银矿——波托西银矿,储量高达20万吨,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顿时掌握了巨大的白银资源。而在三年前,即1542年,日本发现了生野银山,再加上此前日本人已经开始采用先进的灰吹银技术开采著名的石见银山,使得日本的白银产量出现了飞跃式增长,成为著名的产银大国。

波托西

那时以瓷器、丝绸、茶叶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在全世界范围其实无人能匹敌,此前之所以是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没有有钱的大主顾。现在手握大量白银的欧洲和日本的出现,让中国制造终于有机会展现吸金能力了。

最先发生变化的是中日贸易。在16世纪,倭寇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威胁,其实,所谓的倭寇,不仅有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甚至还有葡萄牙人。因为那时中国实施海禁,所以倭寇里既有海盗,也有武装走私的海商。这些海商把中国的商品走私到日本,来换取日本的白银,这种走私贸易自然免不了与官方作对。而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最终被根除,一方面是明政府武装镇压,另一方面与1567年明政府宣布开海,允许私人进行海外贸易,也是有重要关联的。而开海后,中日贸易非常兴盛,中国完全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日本白银源源不断的输入中国。

马尼拉大帆船将美洲白银输往中国

欧洲人在16世纪来到亚洲,疯狂的爱上了中国制造,只是他们有些尴尬的发现,中国人对欧洲的商品不感兴趣,中国人眼里只有白银。好在欧洲人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白银,倒是不差钱,于是拿白银换丝绸、瓷器、茶叶,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形式,而中国贸易顺差的地位,使得大量白银从欧洲流入中国。根据德国史学家弗兰克的估计,1500年后的三百年,欧洲约有4万吨白银、日本约有9000吨白银流入了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