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风华》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地方?这六处错误让人难以接受

 夜读史书 2020-01-01

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真正了解这段时期历史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电视剧吐槽点颇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大明风华》中有哪些不符合真实历史的地方,虽然没必要与电视剧太过较真,但多了解点历史知识总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一、“皇上”和“皇帝”在古代不是一回事

《大明风华》中对朱棣的称呼比较混乱,有时候喊他“皇上”,有时候喊他“皇帝”。在现代人听来,这似乎都差不多。可是在古代,这两种叫法是有天壤之别的。按照古代礼法规定,皇帝的父亲(太上皇)、母亲(皇太后)直接称呼皇帝,其他人只能叫皇上、圣上、今上、上、陛下、万岁。《大明风华》中常常有人当着朱棣的面称呼他皇帝,这在真实历史上是属于犯了“大不敬”之罪(十恶不赦的重罪之一)。

二、人设颠倒

在《大明风华》中,女主角孙若微胸怀大义,不计较个人得失。女二号胡善祥虽聪明伶俐,但却心机深重。后来两人先后成了朱瞻基的皇后,但胡善祥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遭致被废的命运。孙若微不争不抢,反倒成了最后的赢家。可这些人物设定却与真实历史相差很远。历史上的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贞一,是一位真正的贤后,反而孙皇后是由侧室扶为正室。虽然史书上没说孙皇后在这个过程中耍了什么手段,但后宫宫斗从来都是你死我活,胡善祥无缘无故被废,孙皇后不可能没有干系。而且历史上的胡善祥在余生中一直遭孙皇后压制,直到孙皇后去世,她的儿子明英宗才给早已去世的胡善祥恢复了名分。《大明风华》以历史人物为背景,却把好人演成了坏人,这种做法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三、奴儿干都司不是流放地

《大明风华》中屡次提到在奴儿干都司的三万名“靖难遗孤”,可是历史上明朝的罪臣都是被发配到南方地区,如今天的海南、广西。将罪臣及其家属发配到东北服苦役是清朝干的事,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那句著名台词:“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不知是《大明风华》的原作者还是编剧没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还不断重复要释放奴儿干都司的三万名“靖难遗孤”,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四、时间轴混乱

《大明风华》第1集后半段是朱棣远征蒙古阿鲁台部胜利后班师回朝,历史上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在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可是之后几集中,朱棣却又一方面命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让解缙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这两件事情分别发生于永乐三年(1405年)和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这是穿越了吗?类似这种时间轴对不上的情况在该剧中比比皆是,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五、建文帝与朱棣和解?

在《大明风华》第16、17集中,已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与朱棣在一座塔中会面,叔侄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可历史上的建文帝却是彻底人间蒸发了。自从朱棣率军攻入南京那一刻,建文帝就不知所踪。关于他的下落有自焚而死、出家为僧、遁入道门等说法,但都没有实质证据。而建文帝的兄弟、儿子都先后遭朱棣迫害,所以历史上的建文帝与朱棣之间是绝对不可能和解的。

六、兵部掌握兵权吗?

《大明风华》中多次提到兵部,比如第5集中汉王、赵王打算造反就说已经在兵部这边做好了安排,给人感觉只要控制兵部,就能掌控住整个明朝军队。可事实上,明朝前期的兵部只是一个“打酱油”部门,其职能是武官选授考课及军制、军械、兵籍管理等军队行政事务。真正兵权掌握在皇帝本人和五军都督府(《大明风华》只字未提到这个机构)手中,造反能有你兵部什么事?

除了上述六处错误外,《大明风华》中还有不少存在“硬伤”的地方,比如太子朱高炽天天不干正事(历史上的朱高炽大部分时间在北京负责新都的建设与治理),解缙被流放(历史上的解缙是被朱棣下令埋入雪堆冻死)等等,不过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虽然《大明风华》只是一部以娱乐为主的电视剧,但既然以历史为背景,那么在一些基本历史常识方面不该出现那么多错误,更不应该为了剧情需要而颠倒人物黑白,混淆视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