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吞冰啮雪、火内栽莲,缘何你离成功只差一个龙场悟道?

 鹊桥生 2020-01-01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泛海》

成功与否,莫衷一是,但最传统的观点还是如《左传》所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即我们常说的“三不朽”,纵观历史,那些成功之人能立其中之一二,便很了不起,若是“三不朽”全立,恐怕少之又少,有人提出也仅孔子、王阳明二人,以及只算半人的曾国藩。当然正确与否,这里姑且不论。

单就成功而言,无论是春秋时的孔子,还是明时的王阳明,以及晚晴时的曾国藩,他们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了一番挫折和磨难,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境遇可想而知;王阳明被贬官加路途暗害,身处荒凉之地,历经生死,境地自是不佳;曾国藩更是被太平天国军打得抱头鼠窜,几次想要投河自尽,幸亏有人拦阻,窘迫之状更是难以言表。

然而他们毕竟是有“不朽”身份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逆境,让他们逆流而上,磨练了心智、淬炼了灵魂,终究成就不世之功,让后人不断从他们身上读出“吞冰啮雪、火内栽莲”的故事。

以王阳明为例,这个天之骄子,父亲王华是状元,年幼的他随父亲寓居京师,“早岁业举,溺志词章”,结社唱和,若如此下去,或许文学史上能多一位文学家,然而他很快放弃了;后来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竟能独对竹子格了七天乃至大病而止,不能不令人佩服;再后来“求诸老释”,还是不能解心中之结,也断然决裂。


迷茫中,他因得罪太监刘瑾,被发配贵州龙场当驿丞,贬官途中刘瑾还派杀手意欲斩草除根,被王阳明机智躲过,历经生死,后来王阳明坐船之时,写下了上面的《泛海》,彰显了他海阔天空的胸怀和波澜不惊的睿智。

何谓龙场悟道?王阳明用达摩祖师“面壁十年图破壁”的韧劲,每夜躺在石棺里去证悟大道,真是太有创意了,非常之人必用非常之手段。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雨夜,那一道道闪电让他逐渐清醒,于是,“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他终于恍然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一年,王阳明36岁。

人一旦开窍,如庖丁解牛一样,剩下的便水到渠成,王阳明走出龙场之后,带着平和心态,平宁王之乱、破山中之贼,且不断传道立说,游刃有余。当然这后来的这一切,都与那晚的龙场悟道是分不开的。

《菜根谭》有云,得意处,论地谈天,俱是水底捞月;拂意时,吞冰啮雪,才为火内栽莲。”王阳明在尝尽苦头、非常绝望之时,通过龙场悟道,用“知行合一”深刻诠释了成功的内涵,我们之所以还不成功或不够成功,其实差的也只是一个“龙场悟道”,只是这一差别,实在非常人所能赶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