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猛为何选择苻坚而非桓温?

 9tx22v工人 2020-01-02

关于王猛与苻坚相识的具体过程,史籍失载。但可以知道的是,苻坚对这一次见面相当的满意。

苻坚跟别人说,他与王猛之间,就如当年的刘备与诸葛亮一般——这么比,其实并不相称。刘备当时不管怎么说,也算得上是一方豪杰,但他苻坚却只是前秦的宗室而已。当时的大秦天王,是苻坚的堂兄,苻生。

王猛为何选择苻坚而非桓温?

但苻坚毕竟是狼人,他对苻生的王位早就有所觊觎,不久后,便杀苻生而自立。从此,王猛的人生也开启了完全不同的篇章。

王猛为何选择苻坚而非桓温?

王猛像

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重点来说说为什么王猛没有选择桓温。


历史中,很多你以为互相不挨着的人物,其实都曾发生过一些神奇的关系。

十六国时期,可以被称作第一流人物的,大抵有前秦的王猛,前燕的慕容恪、慕容垂,东晋的桓温、谢安等。这当中,王猛的经历有一点很不同寻常:他同时见过两大敌国的两大重要人物,一是燕国的慕容垂;二来也更神奇的,是他居然还见过桓温

王猛为何选择苻坚而非桓温?

桓温像

永和十年,桓温第一次提兵北上。此次北伐进行的颇为顺利,不久就攻入了关中。

能取得如此战绩,与当时北方的时局有着莫大关系:后赵在皇帝石虎死后随即分裂,北方重新陷入大乱。之后,有两支势力逐渐崛起,以函谷关为界,关中之地被氐族人所占据(前秦);函谷关以东,则成了鲜卑慕容氏的地盘(前燕)

王猛为何选择苻坚而非桓温?

桓温此次北伐的目标,是已被前秦占据的关中。当时氐族人立足未稳,桓温走刘邦当年的老路,取道从武关进入关中,在大胜前秦军队后,大军进至灞上。

关中州县纷纷纳降。百姓扶老携幼前来围观,其中有耆老痛哭不已,“不图今日复睹官军!”——自晋愍帝于建兴四年在长安被匈奴俘虏后,晋朝势力退出关中已经快四十年时间。

而王猛,就在这些围观的人当中。

王猛是北海人,因天下大乱而隐居于华阴。但所有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隐士,都算不上真隐士,前有诸葛亮,如今有王猛。在桓温大军进入关中后,王猛随即前来拜见。

桓温对王猛的第一印象是邋遢。史载,王猛“披褐诣之,扪虱而谈”,身上披着一条破麻袋,一边挤虱子一边吹牛。桓温出身于士族之家,王猛这种对个人卫生的讲究程度,在桓温眼里已经不是不拘小节了,而是令人作呕。

但桓温还是对王猛另眼相看,因为王猛在谈及天下大势时,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令人很是动容。

这里有个背景需要大家稍微注意一下:
如今男人聊起国际政治,就跟女人聊八卦一样正常,但在当时那个年代,通讯极不发达,尤其像王猛这样的隐士,接受信息的渠道不仅有限,而且最后传到耳朵里的消息,更是不知道已经过了多少手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猛依然能从有限的信息中得出让桓温赞同的结论,更可见其智慧超群。

在听了王猛的一番谈论后,桓温对王猛很是欣赏,于是便将心中的疑惑向王猛说出:我奉天子之命率领十万大军进入关中,为百姓剪除贼害,可为什么关中的豪杰却没有来投奔我呢?

王猛回答道,您不远千里而来,深入敌境。可如今长安近在咫尺,您却屯兵于灞上,不渡灞水。大家都不知道您究竟是什么心思,所以才犹豫观望,不敢前来投奔。

桓温默然不应,良久才说,您见识深刻,江东没有像你这样的人才啊!并随即授予了王猛一个官职。

桓温的这番态度,无疑说明了他是赞同王猛的观点的。而且结合桓温的行军路线以及长安附近的地理环境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

桓温从江陵出兵,一路行至灞上,走的都是陆路。接下来如果想攻克长安,就必须渡过灞水,如此才能到达长安城下。
但如今桓温却停兵于灞上,不渡灞水。其进取之意不足,力求自保之势,已经昭然。
关中豪杰摸不透桓温的主意,自然不肯轻易表明立场。

果然,桓温在关中并没有待多久。一个多月以后,桓温与苻雄再战于白鹿原,此回桓温大败。同时,前秦兵在关中坚壁清野,令桓温大军无处觅食,只能撤走。

临行前,桓温邀请王猛一起撤退,但王猛却表示了拒绝,他决定继续留在关中,观望局势。

一年后,王猛才终于遇到了他的真命天子苻坚,并进而在历史中迸发出耀人的光彩。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王猛的行动似乎有矛盾之处:为什么之前主动去见桓温的是他,但在桓温表达赏识之后,不愿意跟随撤走也是他?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转换视角,从桓温的北伐说起,只有解释清楚了这件事,才能对王猛前后矛盾的选择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

桓温的北伐,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桓温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算得上是一流水平,最起码有平定蜀地、灭亡成汉的军功在那里摆着。

但同时,又有观点认为桓温军事实力平平,三次北伐几乎没有取得多少战绩,而且败多胜少,尤其是第三次,被慕容垂大败于枋头,损失惨重,能有如此败仗,就根本看不出桓温作为名将的风采。

这些观点,其实都是基于结果来讨论桓温的军事能力,但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前提:

桓温的北伐,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

以第二次北伐为例,这是桓温的三次北伐中,取得成果最大的一次,不仅收复了洛阳,还将东晋的边境从汉水一带推进至黄河沿线。

收复旧都,这本来应该算得上是北伐的重大胜利,不论往前和往后,这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们梦寐以求的成就:诸葛亮心心念念“还于旧都”,却始终没有进得了长安,遑论洛阳;再往后几百年,岳飞止步于开封城外几十里的朱仙镇,也徒留千古遗憾。

但桓温的这次北伐呢?在收复洛阳以后,朝廷和桓温两方的反应都很奇怪。

桓温自然是上书朝廷,说如今洛阳收复,朝廷应该迁都回洛阳——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朝廷却百般推辞。一则此时的洛阳虽然收复,但却处在前线,朝廷立身于此,大有危险;二则也更重要的,是朝廷不愿意搬到桓温的势力范围里去。

请注意,这已经是桓温第二次上书朝廷了,而且此时距离收复洛阳,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

那么在这六年里,桓温有没有取得什么新战功呢?

答案是也没有。

桓温第二次北伐,出兵不久便攻占了洛阳,但至此,这次北伐在事实上也就已经结束了。当时,桓温派驻了地方官,然后便携带三千户百姓返回江陵,此后再未出征。

也就是说,这次北伐在六年前进入洛阳后,旋即撤兵结束。

在这六年间,桓温对于河洛一带,根本谈不上经营。他既没有驻军于此,也没有屯田垦殖,仅仅是任命了地方官。而洛阳得以存在于东晋的治下,主要也不是赖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是因为北方战乱,前秦和前燕混战,暂时没有顾得上而已。

如果桓温真的意在北伐,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移兵北上,经营洛阳,巩固战果,伺机出击,但这些举动,桓温统统都没有。

他只是静静地在江陵待着,直到洛阳周围的城镇逐渐被前燕侵占,直到最终只留下洛阳一座孤城,直到这座孤城最终失陷。

在此期间,对于北方收复的领土,桓温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军事上的部署或者支援。

至此,再结合王猛与桓温的对话,便可以明白无误的看出来了:桓温北伐,并不是真的想恢复河山, 而只是在捞取政治资本。

/第一次北伐,已经到达灞上,却不愿意过河,本身就存了撤退的心思,怕万一过河,遭遇不测——这也正是王猛跟桓温所说的。

而也正是因为桓温的迟疑,才让前秦有喘息之机,最终集结兵力击败了桓温。桓温在损失上万人后,撤回江陵。

/ 第二次北伐,桓温充分吸取了经验,不再身犯险境,一旦有所收获便马上撤回,以确保胜利果实。而且,收复洛阳的功劳也足够大,大到不需要再有其他别的战功。

当时,如果桓温真的一心想要北伐,那么以收复洛阳的底子,加上这些年来的用心经营,再加上正好遇到北方混乱,不难获得更大的战功。

/ 然后是第三次北伐,也就是被慕容垂击退的那一次。在这次北伐的过程中,桓温情敌冒进,本身就有很多失误。但在后撤以后,他却做了两件事:

第一,将战败的过错推卸到豫州刺史袁真的身上,导致袁真带地投向前燕;第二,废除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

桓温的北伐,从来都不是为了收复失地,而是以北伐为由来扩大权威,以达到弄权的目的,甚至于,取代晋室称帝

北伐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而既然立威才是目的,那么就容不得一丝一毫有损威望的事情发生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第一次北伐后,止步于灞上;第二次北伐,旋进旋退;第三次北伐,诿过于袁真的事情发生。

桓温真正想的,从来都是不能遭遇大败,使威名受损。

只是偏偏不想什么就来什么,第一次大败,第三次又是大败。


而在理顺了桓温的这些行为和诉求之后,再回头来理解王猛当时的选择,就相对容易了。

王猛桓温进入关中后,主动去见桓温,但却又不愿意跟着桓温撤走,关键之处就在于,王猛应该已经发现了桓温所掩藏着的心迹。

虽然此时的桓温还没有做出那些二十年后准备篡位的举动,但王猛从桓温在灞上的犹豫中,应该已经能够确认,这个人和他的北伐,动机并没有那么单纯。

到这里,王猛自然会有所权衡。

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结果。一般而言,一件事情的完成,可以达成一个结果。但有时候,情况会更复杂一些,可以同时达成两个或是以上的结果。

比如,你去开拓市场。最终既得到了工作业绩,又收获了人脉,这就可以算作是一举双得。

但这只是最好的情况,更多时候,结果之间会形成主次之别、远近之别,甚至于彼此冲突。也就是说,冲了当期业绩,可能就会丧失这次拓展人际关系的机会;抓住了收获人脉的机会,又会导致年终的绩效无法完成,这种时候,你要怎么选?

王猛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局面。

桓温才具足够,如果他能有诸葛亮的忠贞,一心北伐,恢复失地,那么自己跟他,应该就能实现平生的抱负。

但万一桓温走上了另一条路,那自己是不是也得把未来搭进去,跟着他在夺权篡位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某一天桓温欲望膨胀,真的想要当皇帝,自己是帮还是不帮?

王猛肯定不愿意牵涉进这摊烂事中,所以才会一开始就选择放弃桓温。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虽然桓温确实看中了他的才干,但他却对桓温的志趣深感失望,两人不是一类人,总归走不到一起。

听从于自己初心的王猛,最终选择继续等待,而且也确实等到了那个能真正让他实现生平抱负的人出现:

大秦天王,苻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