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内篇之大宗师》6.11

 峨眉佛光 2020-01-02

<6.11>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白话>

颜回问孔子说:“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哭泣时不落泪,心中不忧戚,居丧不哀痛。没有这三点,却以善于处丧在全鲁国闻名。难道真有这种无实而有名的人吗?我觉得很奇怪!”孔子说:“孟孙才做到居丧的极致了,他比知道如何居丧的人更深一层。他的特点是分辨生死而无所得,但已依循世俗而有所分辨了。孟孙才不知道生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死是为了什么;不知道生与死是孰先孰后。它以顺应变化为原则,等待他所不知道的变化出现而已。再说,现在即将变化,怎么知道不变化的是什么?现在未曾变化,怎么知道已变化的是什么?我与你都是做梦而未曾醒过来的人啊!再说,孟孙才以为有躯壳的更换而没有心神的减损,有形体的转化而没有真正的死亡。他只是觉得别人哭他也要哭,所以就这么表现出来了。再说,人们互相称呼自己为‘我’,但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我是什么呢?再说,你梦为鸟就飞上高天,梦为鱼就沉入深渊,不知道正在谈话的我们,是清醒的,还是在做梦?人们在忽然适意时,是来不及笑的;一旦笑了,是来不及安排的;接受安排而顺应变化,就会进入空虚自然的整体中。”

<解读>

孟孙才活在世间就依循世间的规则,但又不为规则所困。他忠于自己的觉悟,但又不完全忽视众人,所以表现自有特色,在本文中,孔子彷佛成了他的知音。孟孙才在鲁国居丧,做到极致,是因为了解生命的变化而顺应这样的变化,不会刻意为了世俗人们的眼光而表现哀戚。但是人要完全做到是有困难的,因为人是有记忆的,会引发自然的情感,再者,他的母亲也许会希望他悲伤哭泣。因此,道家的思想影响后代,造成什么结果呢?以竹林七贤排名第一的阮籍为例,他在母亲过世时不依儒家之礼守丧,照样吃饭喝酒,但每次想到母亲时,一哭就吐血,母亲出殡时也一样,这样的表现不免矫枉过正。《孟子》中记载滕文公父亲过世,他请教孟子如何守丧的问题,孟子要他遵循古礼,五月居庐。诸侯前来吊丧时,滕文公哭得十分伤心,使得吊者大悦,赞许滕文公的表现合乎孝道。但是儒家强调的还是真诚的情感,如果没有真诚的情感,只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许,就不是儒家的主张了。

“人们互相称呼自己为‘我’,但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我是什么呢?”因为人不可能没有对象而自称为“我”,但是人口中所说的我,究竟是指身体的我,还是精神的我?或许人真的从未细察过。“寥天一”也是庄子特有的词,“寥”是空虚,“天”是自然,“一”代表整体。

庄子《内篇之大宗师》6.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