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内篇之人间世》4.15

 峨眉佛光 2020-01-02

<4.15>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白话>

孔子在楚国时,楚国狂人接舆走过他的门前唱着:

“凤凰啊!凤凰啊!德行怎么衰败了?要来的不可期待,已去的不可追回。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教化;天下无道,圣人可以保全性命。当今之世,只求免于遭受刑戮。

幸福比羽毛还轻,不知如何把握;灾祸比大地还重,不知如何避开。

算了吧,算了吧,不要逢人就展示德行;危险啊,危险啊,到处去招惹别人注意。

收敛些,收敛些,不要妨碍我行走;绕个弯,绕个弯,不要伤害我的脚。”

山木做成斧柄,斧反过来砍伐山木;油膏可以点火,火反过来燃烧油膏。桂树皮可以吃,所以被砍伐;漆树枝可以用,所以被切割。世人知道有用的好处,而不知道无用的好处。

<解读>

楚国狂人接舆曾出现于《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此文较长,可能加入不少他自己的想法。

庄子对孔子采肯定的态度,称孔子为“凤凰”,是鸟类中高贵华丽者,显示他为人中之龙,不可多得。“德行为何衰败”是指孔子急着为天下人做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能说这些话的是真正了解孔子的人,孔子的学生反而并不了解他,所以他在《论语·宪问》说过:“莫我知也夫!”或许颜渊可以理解孔子,但是他比孔子早死,孔子为此深表遗憾,甚至说:“天丧予!”(《论语·先进》)。《论语·宪问》还曾描述过一位荷篑者,身上挑着竹篓,经过孔子在卫国寄宿之地。孔子击磬,荷篑者听到说:“有心哉,击磬乎!”他从孔子的击磬声,听出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他。这位荷篑者劝孔子不必理会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因此,儒道两家虽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智慧的高度却相同,所以能够互相了解。

庄子在书中提到孔时大多持肯定态度,因为道家肯定“真实”,人的真实包含真诚在内,孔子推行真诚,只可惜孔子的学生代代相传,很多人已忘了真诚,满口仁义道德,却未能以真诚作为言行的内在基础。于是,即使在社会上宣传教化,自己却达不到教化的要求,就成了庄子严格检验与批判的对象。儒家受道家批判是很委屈的,道家讲真实,真实对人而言就是真诚,道家并未批评孔孟的人格,他们批评的是缺乏真诚的假仁假义者、甚至是不仁不义者。《胠箧》中也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诸侯能够把权力利益分封给人,得到好处的人就会歌功颂德,但这些是出于利害考虑,也是虚伪的。

最后,山木做成斧柄,斧反过来砍伐山木;油膏可以点火,火反过来燃烧油膏。桂树皮可以吃,所以被砍伐;漆树枝可以用,所以被切割,都是说明孔子一心服务人群,却反过来被人群所伤害。然而,庄子“无用”观念并非否定世间的一切“有用”,而是要化解因为执著于“有用”而带来的困扰与危险,正如接舆之歌劝人不要露德(临人以德)、露迹(画地而趋),而要努力韬光(迷阳)、晦迹(却曲),而《人间世》从颜渊愿意帮卫国国君做事开始,谈到孔子与颜渊的对话,到最后楚狂接舆对孔子的批评,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其内容充分验证了庄子对人间世有深刻的理解与关怀。

总结本篇要旨:

人间多患难,而化解之道在于改变国君的心态。但任何改变的方法都有所不足,唯有靠学习者修养自己,抵达虚而待物的“心斋”之境。具体表现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人间,不能不分辨有用与无用,但结果是:有用往往自陷困境,而无用却能长保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