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 内篇 人间世》(8)再说“无用之用”

 楚士祥丁 2018-11-2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是《人间世》的最后一句,也表示本篇笔记是《人间世》的最后一篇读书笔记。不过我还是打算再写一篇单篇的总结,因为《人间世》实在太重要了,都说出世做神仙难,但我说在世间把人做好更难,因为这是道之用。就好像你学会了 一大堆公式,考试也是满分,但你不会运用在实际之中,你也只是个书呆子,废物一个。

在之前《齐物论》的第五篇读书笔记《无用之用》中我就预先和这篇做了个关联,那麽到了《人间世》,再说“无用之用”又是怎样的解读呢?

从上篇笔记的颜阖问蘧伯玉的故事到这最后一句之前,总共有四个故事,他们的主题都是这个:有用与无用。其实也是庄子给大家的一个思考题,究竟什麽叫有用?什麽叫无用?

在思考问题之前,我们先简略地看看这几个故事都是讲什麽的。

(一)匠石论树

匠石(估计是个木匠大师)来到齐国一个叫曲辕的地方,那裡有棵大树,是当地的,相当地伟岸,按理说应该是一等一的好木料,但匠石连看都没多看一眼就走了。他的弟子就很奇怪,就问师父匠石怎麽回事。匠石就回答他,这棵树肯定不是什麽好料子(散木),如果质地真那麽好,怎麽能这麽长寿,长那麽高大?早就被人砍了做东西了。嘿!真是白天不能说人,晚上不能说鬼,到了晚上,那棵树的树神就跑到匠石的梦裡,骂了他一通:⌈你要我和那些你们认为有用的树木相比吗?那些树木越是对你们有用(比如能结出好吃的水果的柤、梨、橘、柚、果、蓏等),他们就会因此而被剥落果实,折断枝条,一生受苦而不能善终,一辈子都受你们这些世俗之人伤害。虽然我讲的是树,其它所有的“物”,不都是这样吗?所以我一直在寻求如何对你们没用的法子,几乎死掉,但还是挺过来了,终于得到了这个“无用”。这个“无用”啊,就是我的“大用”。还有那种“用”能比我这个“无用”更大更有用的吗?再说,天地万物不都是一样的嘛,你和我又有什麽区别?你为什麽就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待其它“物”呢?在我看来,你也是个将死的散人罢了,你又懂什麽散木的用处!⌋匠石醒了后,就和弟子讨论这个梦。弟子不太理解,就问:“那树既然说他对我们是无用的,但他现在明明正在做神社的社树啊?不也是对我们有用吗?”匠石就说:“闭嘴!树神这麽说不过是直接点的说法,像你这种根本不懂内在意思的就会批评他。他如果不做神社的社树,不早就被砍掉了吗?他那套保全自己的办法很不一般,跟别人都不一样,你就这麽想当然地理解,当然就差太远了!”

这个故事相当有意思,把“无用之用”说得更透彻了些,大家先思考,我接著给大家解读下面的故事。

(二)大木不材

第二个故事与第一个故事在表面上看极其相似。南伯子綦也就是《齐物论》里那位南郭子綦,来到一个叫商丘的地方,见到一棵大树,很大很大的树。到什麽程度?“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四匹马的马车一千辆,都可以被她遮蔽起来。春秋战国时候,如果一个国家有千乘战车,那已经可以称霸一方,不算弱小了,但就是这麽多战车一起,也没这棵树大。当然,和之前的故事一样,仔细观察这棵树,哪哪都有问题:树枝不能为栋梁;树根不能为棺椁;舔舔她的叶子嘴巴都烂(不能吃,不能入药,也不能当茶叶);闻一闻都要狂醉三天(简直就是生人勿进)。子綦却说,因为这棵没有任何用处的树(“不材之木”)就是因为她不是“材”,所以“至于此其大也”,所以才能长这麽大。这个结论和上一个故事的内容很接近,但接著那句才是这个故事要说的核心。“神人以此不材!”这个结论就严重了,神人是什麽人?比圣人还厉害的人。他们怎麽做到的呢?和这颗“不材之木”一样,做到什麽用处都没有,而后成为了神人。

接著是反面例子,那些有用的树木,像楸、柏、桑等等,因为它们的用处,“未终其天年,而中道已夭于斧斤”,早早被砍掉,不能自然寿终而死。而那些巫祝认为不吉利的白颡之牛(头上有白斑的牛)、亢鼻之豚(鼻子高跷的猪)和有痔之人因为这些不吉利的地方免于被祭河神。这些巫祝认为不吉利的东西啊,神人确认为恰恰是最吉利的!为什麽?刚才说了,神人之所以能成神人,靠的就是没有用处嘛!

现在大家能看出这两个表面差不多的故事的不同了吧。庄子这个讲故事高手,第一个故事先让大家打开脑洞,给你看看“无用”不是真的什麽用都没有,至少能自保,延年益寿;第二个故事讲“无用”,就不是讲自保那麽肤浅了,而是点出了“无用”的最大的用处。商丘的不材之木,因其不材,成为了最大的一棵树。以树喻人,要想成为非一般的人,也要是个“不材之人”。好像有些道理,但是总觉得哪裡不对,是不是?因为你还不是非一般人,思维上还是一般人的思维。按一般人的思维,越厉害,越不一般的人,能力越强,什麽都强,无人能比。对不对?当然不对,大家只要回忆思考一下就明白了,古今中外这麽多影响人类命运的领袖人物,有哪几个能力超于常人?是特别能打?特别有计谋?还是知识特别丰富?都不是,他们不单没有什麽特别过人的能力,相反甚至有些“缺点”。但那些特别能打,特别有计谋,知识特别渊博的人,却恰恰是这些伟人的手下。这个,就是“无用之用”的大用。

(三)支离之用

第三个故事,庄子开始讲普通人了,不再拿树说事了。什麽人大家认为最没用呢?庄子给你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支离”之人。所谓“支离”之人,大概的意思就是畸形人。这种人在普通的概念来说,就是个废人,一点用处都没有。真实情况呢?虽然这些支离之人做不了正常人的工作,但有些活他们能做,比如针线活,甚至占卜算命,这些活计足以养活他们自己,厉害的甚至可以养十口人。当国家要征兵打仗了,这些人因为形体有残疾,就被豁免了,不用上战场当炮灰;当有徭役,这些人也不用去服役,因为身体不行;但是当国家救济病困之人的时候,这些人却能拿到三钟粟与十束薪这样的救济。从这个角度看,正是这些无用之处,却是让这些无用之人能安心养家户口,终其天年。同理,“支离其德者”,就是在普通人看来,这个人德行啊,思想啊,都奇奇怪怪的,不健全,但这些人反而活得比正常人还好。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经常犯浑,动不动就打人,大家习惯了反而不觉得被冒犯;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在人前是温文尔雅的,偶尔爆句葬话,大家就接受不了了,不可原谅。

庄子为什麽要讲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活在尘世间的人们,不要总去标籤什麽样的人才是有用的人,什麽样的德行才是好的德行,这些都是思想的误区,甚至是牢笼!那些你们认为没用的人,不好的德行,恰恰也在发生作用,而这些作用,有时候甚至是积极的。

“跟我打赌,不是看你要什么,而是看我有什么……”——张伟,《爱情公寓》。这或许就是“无用之用”的思维模式。

(四)圣人无用

第四个故事,圣人又出场了,孔老夫子也。先来简单讲讲这个故事的背景。孔子周游列国,去广播他仁政的政治理念,可惜春秋晚期的中国,乱象丛生,仁义道德只是表面文章,根本没有国家愿意去实施这种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当时楚国的楚昭王(对,就是之前《安之若命》篇里叶公的老大),是个主张仁政的君主,也确实想聘用孔子为官,还想分封孔子,所以就发了邀请函给孔子请他来。在吴伐陈、楚伐蔡之际,孔子动身前往楚国。可惜战乱已起,孔子一行就被困在了陈、蔡之间的野地。因为楚国主政大臣们的反对,楚昭王最终没有封孔子官,只是出兵救了被困的孔子一行。孔子在楚国蹉跎,直到楚昭王崩都没有得到重视,只好黯然离去。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大概,可能,也许就是发生在孔子准备离去楚国的时候。

楚狂接与,之前的笔记中也有出现,大家可以翻看。这个楚狂来到孔子在楚国居所的门前唱歌,大概意思就是说老兄你确实是圣人,然而这个乱世圣人也没什麽用,能活下来保存自己就很不错了。强出头只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地。大家看他说的,就知道楚狂不是真疯子,条理清晰,道理分明。

是的,接与说的就是“无用之用”的道理,在无法作为的时代,圣人也无用,也应该“无用”,保存自己,当在“天下有道”之时,自然“圣人成焉”。

四个故事讲完了,庄子怕大家还不清楚他要说什麽,最后总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齐物论》里的“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说的是“道之用”。而《人间世》中的“无用之用”,要告诉你的是人间世道多艰难,要善于保存自己,善于“无用”,待时机成熟之际,方可有“大用”。

《庄子 <wbr>内篇 <wbr>人间世》(8)再说“无用之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