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4):庄子的处世之道

 平行世界多元化 2019-12-28

《庄子·人间世 》

庄子的第一主张,是追求逍遥自在的境界。逍遥自在实在地说是出世(离欲,超脱,离假入真)的境界。

出世为了什么?为了自己离苦得乐?那是小乘境界。大乘境界是出世后再入世,为这个世界做点事,善事,但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入世,是大公无私地为弱者服务。这是庄子提倡的第二个主张。

庄子的人生观:自利利他。

庄子认为:利他,要兼具三个条件即健康(养生主)、才智(德充符)、善于处事(人间世)。

应人待事的处世哲学太庞杂了,从何说起呢?庄子审视了历史,他认同孔子的处世之道,《论语》、《大学》、《中庸》、《春秋》,无不是做人处事的经典。因此,庄子就借用孔子的事来说'入世'之道。

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度量2500年前的《庄子》。故读国学经典应持批判性的态度。那种尚古讽今,把《易经》、《道经》、四书五经,也包括《庄子》等,高高捧起,神乎玄乎的,是不可取的。国学经典毕竟是历史文化,不是神明,更不能济世。现在不少为师者,翻云覆雨,黄婆卖瓜,姑且不论它。

诚然,经典中的精华还是值得品鉴的。

'人间世'三字,不是人间或世间的意思,是指人进入这个社会,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去应对现实的意思。

且听庄子是如何说的。

【故事一】有才有德者,也要找准服务对象。否则.....

1、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很想一展才能,为国家做一点事。他考察了周边列国之后,想去卫国帮年壮气盛的卫王治国。行前向孔子告别。孔子劝他说:去卫国是送死,因为卫王性暴,下属官僚奉承者、奸诈者、妒能者多,而你信重德厚,那个工作环境、政治环境、生态环境不适合你。

2、颜回说:卫国百姓被卫君治得很苦,老师不是教育学生要为天下百姓着想吗?这正是我实现为国为民的理想和机会,君子怎能畏难而退呢?孔子理屈。只得为颜回分析了卫国的政治、官僚等国情,同时分析了颜回去卫国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凶险,还例举了桀王杀关龙逢,纣王杀比干的史实。言下之意还是不希望颜回去。因为卫君的先父与孔子有交往,孔子了解卫国的情形,孔子担心颜回不仅达不成为国为民的愿望,弄不好还有杀身之祸。

3、无奈颜回坚持要去,孔子只得问颜回,你是否已经想好了去卫国的应对之策。颜回把自己的打算全盘告诉了孔子。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可乎?'

'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可乎?'

孔子一一予以否定。曰:'不可以!不可以!........。'

4、 颜回说:那我就没有良策了,请老师指教。孔子说:你先回去斋戒,虚净心灵后,我再开导你。并告之净心(心斋)的方法。这类似于禅宗达摩告诉慧可的'安心'禅法。

颜回按照孔子开示的方法回去训练,终于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过来向孔子汇报。孔子说:可以了。这样去卫国,你即便不能劝导卫王止恶行善,实现为国为民的理想,至少也能保全自已了。孔子还给予种种咐嘱。

【故事二】天降大任,必苦心志,当动心忍性。

叶公出使齐国,恐不能完成使命,寝食不安,来请教孔子。孔子说:安于天命,尽职尽责。就好比做儿子不分穷富好好孝敬恭养父母,这是天命所在。你此次出使,结果不是你才德所能决定的,既然君王把任务交给了你,唯有尽心尽力去做,不要做种种预设,不要考虑自己的得失,坦然处之。这是天命(职责)所在。理当义不容辞。

孔子其实是不放心的,因为叶公这次外交涉及国家的安危,太重要了,

并且他也是诚心特地来请教。所以,孔子就进一步晓步之以理。

1、 孔子说:近邻者交往靠诚信;没有经常来往的远方的交往靠动听的'言辞'。齐国与楚国相隔这么远,传达的语言既要准确又要把握分寸,过犹不及都不行。

2、 孔子又说:国家的外交,有时如两人的比武,开始时光明磊落,拱手礼让,斗到最后,为了取胜各出奇招阴招。如在酒席上喝酒,开始时礼来礼往,到最后醉了时,就乱套了。

3、 孔子最后说:若能客观分析双方的利害,知己知彼,做到内能运心自如,外能驾驭时势,或许能完成使命。实在不行,也要实事求是,取势而动,争取不赢不输的平衡局面。能做到这样也算你已经极尽责任了。

【故事三】螳臂挡车,有勇无智 ;养虎非患,因知异性;爱马非时,恐为所伤。

颜阖被邀教读太子,颜获知太子德性不好,任性刻薄,恐为师不成且危害自身。临行前去请教伯玉。

伯玉指点他:先端正自己的身心;然后表面随其所好,顺从他;最后达到适时开导他的目的。伯玉还借用三个故事来启发颜阖。

1、 螳臂挡车,是缺乏审慎思考的英雄表现,勇气可嘉,实则无智。

2、 养虎而不为患,是因为了解虎的习性,要学这样的养虎员。

3、关心、培养自己的爱马,训练要适量,时机要适当,不能溺爱,否则,恐有一日反受伤害。

【故事四】大智若愚;大德若缺;无用为大用,可通智通圣。

一位老木匠,经过一棵巨大的栎树,围观者众多,在树旁祈福的把树作为树神来拜的人也不少,木匠的徒弟看了又看。这位老木匠瞟一眼就走了。 徒弟不理解师傅为什么不愿多看一眼只顾前行,老木匠告诉徒弟,这是无用之树只能当柴烧。

老树听到了老木匠的话,心里不是滋味,就托梦训话老木匠:'你拿我与什么树木相比呀,那些众人认为可用之材,哪有享受天年而不被砍伐的?就是各种果树,也是果熟被摘被剥被折被辱。当今乱世,自恃才高出来安邦治国的,有哪几位能善终呢?少有善终的也是心力交瘁啊。你认为我无用,我才得以茂盛生长。你说无用,难道真的无用吗?我可夏日为人庇荫,百鸟在此筑巢,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还受政府保护呢?你一个将死的散人,怎能知道大智若愚、大德若缺、无用即大用的圣哲之理,老实地做你的木匠去吧。

木匠醒后告诉了徒弟。徒弟问:师傅呀,你说它是无用之木,那为什么众人奉它为神木呢?老木匠答:别再问了。

第五、第六个故事寓意与第四个故事相同,不说了。

前面第一个故事,颜回怀才,想治国救世,被孔子喝斥了一顿,否定了;第二个故事,叶公出使外交,孔子说:成功难矣,尽力而为吧;第三个故事,颜阖担任太子师,蘧qu伯玉说:螳臂莫挡车,养虎忧为患,爱马被马伤,要慎之、戒之。第四、五、六个故事均寓意自勇逞能显才者皆难全身自保,'无用'之材方为大用之才。

【故事七】天下有道,圣人成;天下无道,圣人生;无用之用也。

孔子到了楚国,楚国有一位形似颠狂的仙道家名叫接舆,在孔子住的门口大声唱着:'乱世年代,宣扬仁义,岂有效果哉?仁义道德,太平盛世,方可提倡兮!不辨时势,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兮。主张难实现,不可为而为之,是为标榜自己是圣人焉?'

孔子闻之,心有不愿。接舆干脆向孔子直说:你啊,为了宣扬自己的仁道,不顾一切地前行,楚国的人早已知道你这一套,可能比你还高明呢,请早点绕道回去吧,别挡住了楚人前进的道路。

七个故事说完了,庄子的结论是: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结论大意是:人生的痛苦和不幸是自作非他作。树木因显示栋梁之材,故被砍了;漆树因露出有用之相,故被割了。展显聪明才智易,聪明转糊涂难,无用而大用更难。因为,人世间,行路难,做人难,做大人、大事更难。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