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何在

 阅读与探究 2020-01-02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对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运用校本开发的理念和技术、都能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等认识比较清楚,但对这两门课程区别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它们的区别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开发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常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混为一谈,淡化了它们的界限,导致两门课程常常出现“种了别人的责任田,荒了自己的自留地”的现象,带来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困惑。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就会给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以区别,以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课程论中的范畴不同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一级,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在国家课程中与学科课程并列,是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课程,属于课程形态的范畴。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不同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办学理念与实际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既是一种课程门类,也是一种开发的理念和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适合本校”是核心,可见,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的适应性的不足,同时也使学校和社区课程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配置,使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发过程中,需要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技术。
  
  三、课程设计的目标不同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突出学校特色,把教育目标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校本课程是针对教育的核心――课程而采取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所以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它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四、课程实施方式不同
  
  校本课程的课题(模块或板块)是以教师为主体创设的,强调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结果的预设。教学主要在校内采取固定课时的方式进行。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主要有讲座、讨论、操练、模仿等主要形式。校本课程并不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必然存在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大多数情况下按学生选择的课程组建成校本课程教学班,以课程教学班为建制实行“走班上课”,教学班内教学进程统一。按照学生的选课组成的教学班相对固定,对人数没有具体规定。评价主要以出勤、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过程性要素为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形式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的,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各个主题活动之间可以相互独立。允许不同的小组、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形成主题,个人和小组合作、班级合作、跨班级跨年级合作、跨校跨区域合作探究,教师实施指导,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打破学科本位,软化学科界限,根据本校和社区的特色推出学校、年级、班级三类相互衔接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计划。一般要经过主题确定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与交流阶段(成果展示),评价以参与程度和成果为主要依据。
  
  五、课程涉及的领域不同
  
  校本课程可以是长周期的课程,形成系列和专题,也可以是短周期的、实践型的课程。校本课程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文化领域里开发的课题较多,内容具有连续性和连贯性,在一定周期内,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可以循环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三大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有四个指定领域即劳动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还有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六、课程的内容不同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社区资源等而确定。校本课程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等课程资源,主要是非学术性课程,课程体系较为多元,可以按活动、内容等多种主线架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谋求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与国家课程简单重复,成为国家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的学习内容是为学生围绕四大指定领域从生活和兴趣中提炼的主题活动。各个主题活动之间,可以是相互联贯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实施中要综合运用学科(学术性)课程的知识。
  
  七、课程管理的权限不同
  
  校本课程是完全由学校自主管理的课程,内容具有“弹性”。校本课程实施前须向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总体方案,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在实施后,学校应每学年向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实施情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施情况做出是否继续实施的决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指导纲要指定学习领域,内容具有“刚性”。在实施上,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八、“教材”的呈现形式不同
  
  校本课程原则上是不能单独编写面向学生的教材的,在实施中教师开发的“教材”往往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如文本、音像资料等。其内容是学生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的,而不是知识中心的,“教材”也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教育素材,学校历史等资源都可以进入“教材”,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包”。还可以建立校际之间课程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共享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国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教师的课程开发。在地方管理过程中,有的省(如湖北)还开发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设计了各种活动,作为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学生主题活动的过程也可以用“资源包”的形式呈现。
  
  九、学生选择的权力不同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在资源评估时,学校要评估学生的需求,然后学生对学校《课程开发指南》中所拟开设的课程、教师申报的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决定自己是否学习这些课程内容,课题能否开设完全是由学生决定的,学生对校本课程及内容有非常大的选择权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在指定的领域中根据主题活动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选择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小组活动中,是先集中再分散,还是先分散再集中等活动形式是由学生选择的。在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是口头交流成果,还是形成纸介质文件,还是制作成音像制品等,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
  
  十、课程的来源不同
  
  校本课程主要是对国家原来控制不十分严格的兴趣活动、选修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部分兴趣活动、选修课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就直接归入校本课程,继承了下来,并进一步发展。部分兴趣活动、选修课目标不够明晰,过程比较松散,与校本课程的要求差距较大,就对它们加以规范,使其符合校本课程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来源是原来的活动课。但对原来的活动课,国家没有指导纲要,内容庞杂,各地执行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多数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缺乏研究和体验,存在着“教活动”的状况。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起了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的联系,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更为丰富。
  
  十一、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
  
  校本课程是完全由学校开发的,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尽管也注重合作开发,尤其是在区域跨距小、资源互补的学校,校际之间合作更能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力,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又节省了时间和物力。但不管怎样,课程开发的主体仍然是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程纲要是由课程专家制定出来的,活动主题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来确定的,而这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之一,当活动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实施指导。课程开发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担任部分的开发任务。
  
  十二、课程决策的中心不同
  
  校本课程是教育决策特别是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过程,这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日益民主化趋势保持了一致性。校本课程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活动,它实质上是课程开发的权力分享和责任分担,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决策的中心在学校,即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和改进。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策略仍然是自上而下:研究――开发――推广,但它没有学科课程那样高度集中。与学科课程相比它具有灵活性,开发周期短,时效性比较强。与校本课程相比它的周期就较长;由于在课程决策过程中有了教师、学生的参与,因此能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也较好地协调了课程开发专家与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矛盾与冲突,增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适应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