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3岁古代名医,向太宗献上两条养生经

 当归与地黄 2020-01-02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各类养生经层出不穷,药补、食疗,气养应有尽有。一些看过学过记住了,一些看过学过又忘了。而人生之路走过南北朝与隋唐的名医甄权,不仅自己高寿,养生之术还得到了当朝皇帝唐太宗的请教,养生爱好者一定要看。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名副其实的百岁老人。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学医的初衷,是母亲有病,于是和弟弟甄立言一道,钻研医术,最终不仅治好了母亲的病,两兄弟还都有成就,以医术享誉当时。

甄立言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善治寄生虫病,并在《外台秘要》以“消渴小便至甜”对糖尿病有最早记载。同样养生有道,活到约96岁高龄去世。

而甄权极通药草性味,著有《药性论》等书。针灸术造诣尤其深厚,是一代针灸巨擘,著有《明堂人形图》。唐太宗很仔细看了《明堂针灸图》,发现人体的胸、背部是五脏经脉穴道集中之处,而臀部穴位则较少。鞭背有可能将犯人误打致伤残或死亡。为避免打死罪犯,仁厚的唐太宗就下令以后官衙行笞刑时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自此之后,公堂之上责打犯人都是只打臀部了。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亲自到年逾百岁的甄权家中探望,慰问他的饮食起居情况,并向他探求药物知识和养生之道。甄权特将所著《药性论》4卷呈报太宗,太宗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赐给他几仗、衣服,圣眷隆重。

那么,太宗从甄权那获得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呢?

很简单,两点概括:

1、 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

2、 饮食不必甘美。

中华长生之术中有个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其中的匀胎息以养肺气、薄滋味以养血气正和甄权提到的相关。

先来说让肺气清肃对身体的好处。

在中医里,肺有“娇脏”之称,究其原因,是肺在人体所有的内脏中,位置最高,因此外界环境汽车尾气、空气污染、厨房油烟、职业粉尘等,都容易对肺造成伤害,影响肺的正常生理运作。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发作等,甚至最终导致肺癌。

有统计表明,肺癌连续十年霸占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榜首,俨然成为我国“第一癌”。

在还没有癌症一说的古代,甄权的养生经,就特别重视养肺,现代人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呢?

为什么甄权提出要用吐故纳新的方式来护肺呢?

这是由于,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而呼吸正是肺脏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的功能体现。作为生命动力的源泉,健康、舒畅的呼吸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做到吐故纳新护肺呢?

腹式吸气和撅嘴呼气是一种方式。

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加肺部的容量。

吸气的时候用鼻子慢慢地、深深地吸气,把气吸进腹部,再像吹口哨似的撅起嘴,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吹”出,可以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从而使肺部气体的交换更加充分,让肺气清新,抗感冒。

另有一种更直接的吐故纳新的方式。

先在空气新鲜的地方,把嘴张开,用力大声把废气“哈”出去。每次“哈”三下,如果三次不够,就再来三次。每次“哈”后都要缓一缓,自然呼吸一会儿,再做下一次。

接着再刻意吸气,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再瘪下,吸要吸满,呼要呼尽,切忌憋气。这种方法,不仅增大肺活量,还增强抗寒能力与免疫力。

护肺的办法有了,再来说饮食不必甘美对身体的好处。

甄权认为,清淡的饮食可使胃气调和,精气增长。

时代发展到21世纪,很多人的餐桌都够丰盛,与唐诗中“朱门酒肉臭”的人家没多少区别。而甄权的这个不必甘美,正是让人少吃肥肉,辛辣,油腻等肥甘厚味的食物,多吃蔬菜,瓜果,饮食要清淡。

饮食过于甘美,容易使胃气失调。所谓“胃气”,中医是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对正常人来说,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体现。对病人而言,胃气则影响到康复能力。

保胃气正重在饮食清淡。有人以为大鱼大肉是在养生,却不知“生处便是杀处”,消化大肉大鱼需要胃付出相当的努力。

有个朋友,每天都要吃不少肉,但后来就发现肠胃慢慢变得不舒服,晚上的时候会觉得胃里气涨得不行,有时候还会咕咕地响,早上的时候老是觉得喉咙有痰,有时候还会想打嗝。后来将肉量减少,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不仅如此,饮食过于甘美,还容易导致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当然不利健康。

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人们食材不丰富,胃肠都可以自动将吃的东西转化成营养,帮助人吸收。当前生活富足,很多人营养超标,哪里还担心营养不够,大吃特吃呢?

提出这些理论的甄权后来无疾而终,享年103岁,说明了其养生理论的可行,难怪唐太宗都亲自上门请教。去世后葬于家乡扶沟县包屯镇,其墓被列为扶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