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答疑第三篇:学生作文,借鉴化用又何妨?

 思明居士 2020-01-02

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常常有一个搬不上台盘,又乐此不疲的招式,就是教授学生学会借鉴化用别人的优秀作品。借鉴化用与抄袭只有一步之遥,而文人最不齿的就是剽窃别人的作品。就是高考批阅作文,对抄袭也是痛下杀手,一律判在20分以下。但是面对既无阅历,又无写作能力的学生,面对70分的半壁江山,语文老师的尴尬与迷惘就可想而知了。

作文答疑第三篇:学生作文,借鉴化用又何妨?

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每一部作品似乎都带有熟悉的元素。熟悉的语言风格,熟悉的结构形式,甚至熟悉的文章内容。清代作家徐芳有一篇志怪小说,篇名叫《雷州盗记》,选自他的《虞初新志》。讲诉一个来自金陵的太守去雷州任职。半路上被强盗杀死,强盗拿着公文去上任,谁知这个伪太守非常廉洁能干,雷州出现了大治的景象,百姓庆幸自己遇到了好太守。但是真太守的儿子的来访,让一切真相大白,最终伪太守被斩杀。作者慨叹:“奇怪呀!强盗竟能做这样的太守?现在的太守不是强盗,可是他们的行为很少不像强盗,就不如用强盗做太守了。那个贼太守,是强盗;他做太守做得很好,还胜过了其他的真太守。”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们是不是感觉有点似曾相识。对了,这跟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的情节似乎如出一辙。《让子弹飞》讲的是民国年间,花钱捐的县长之位的马邦德及其随从走马上任。途经南国某地,遭劫匪张麻子一伙伏击,随从尽死,只留下夫妻二人活命。马邦德谎称自己是汤师爷。为汤师爷许下的财富所动,张麻子摇身变成了马县长,带着手下到鹅城上任。最终历经血雨腥风,最终为鹅城除了一霸。比较一下两部作品,你会发现,除了被劫的“头头”死或不死,其余皆有相似痕迹。而姜文的《让子弹飞》又改编的著名作家马识途的作品——《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我们有理由相信,马老在写这部作品时,一定阅读了清人的作品《雷州盗记》,从题目中就能看出端倪。

作文答疑第三篇:学生作文,借鉴化用又何妨?

名家尚且如此,庸庸之辈更加难逃模仿痕迹。去年网上曾经流行一位网友“yixuan”的杰作,这位理科生,闲来无事,把《全宋词》拿出来“捣鼓”,算出了其中的99个高频词汇。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 “东风”“何处”“ 在人间”。照此理推,宋诗就是就是三四个词语的组合,调整颠倒组合,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有人慨叹道:“原来宋诗就是‘东风何处在人间’啦。”“我们理科生可以消灭文科生了。”“这些无序的词汇原来是诗歌的圆周率呀。”看来,不管哪朝哪代,不管文人还是墨客,向前人学习都是自己模仿创作的必要步骤,都是自己融会贯通的必要前提。

学会向前人名家学习,学生常会无师自通,也许也是在考场上思维堵塞的机智之为。曾经有一位江苏考生,在面对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一下子失去了好奇心,手足无措,乱了方寸。猛然想起之前在《青年文摘》上的一篇丁立梅的作品,篇名叫《你在,心就安》。文中共有三个片段:一对风烛残年的老人,三毛和荷西,一个女人和一位打呼噜的男人。丁立梅作家想借此告诉我们:其实,亲爱的人,你必得在我眼睛看到的地方,在我耳朵听到的地方,在我手能抚到的地方,好好活着。你在,就心安。我们这位机智的考生巧用第一个材料,将老人之间的呼唤,变成了好奇的不解,直到最终好奇心解开,原来“你在,心就安”。连主题都是一致的,甚至议论部分学生有大片的默写。但是那篇文章还是得到了专家老师的认可,获得了满分。无独有偶,还是江苏。当“绿色生活”把许多学生遁入幼稚简单的漩涡里时,有一位考生却勇敢地化用了大家作品,散文家李汉荣发表在2010第一期《散文》中《购物记》,成了他的蓝本。取其需要为他所用,最终《绿色生活》也获得了满分的惊喜。

作文答疑第三篇:学生作文,借鉴化用又何妨?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的贫乏是很多考生致命的软肋,何况囿于教室校园的学子,何来生活与阅历。他们更多的都是间接经验,从父母老师口中,从书本读物中,所以他们的模仿套作,就不足为奇了。再说,任何一种技术或艺术的学习,都有一个学习——模仿——创新的过程。要他们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都有一个“斧凿”“摹写”的必须步骤。学以致用是任何学习的最高法则,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化用吧。

但是化用却不是抄袭,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那就大错特错了。化用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把积累的他人文章中的优美语段,巧妙地结构,深邃的思想,自然地巧妙地化入自己的作品,使自己的思想与借用的材料水乳交融,毫无穿凿附会之痕。聪明机智的考生,将自己已知的熟悉的材料,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写作迁移的方式,是一种睿智的借鉴,不但不是抄袭,而且是一种创新。何况学生写作不是作家创作,也没有那么多的读者,他只要比自己的同届学生优秀,就可以获得较高的作文分。这样的学习智慧,我们没必要去否定。

宋代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所以作为高考作文的直接关系人,老师和学生,都不要为借鉴化用写作而羞愧。不阅读,不识记,不摹写,才是我们要感到汗颜的,何况化用写作也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呢,只有我们有了这个意识,其余的就是达到纯熟的时间问题。

作文人人会写,各有巧妙不同。学会借鉴化用,巧借东风,妙走捷径,我们会比别人看到更多的风景。移花接木,我们的作文之树,会更茂盛,更常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