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艺术家的故事|苏宇作品

 爱画画的鱼 2020-01-02
2019年11月30日下午,由石良先生策划的“凡视——苏宇个展”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开幕。此次展览是苏宇的首次个展,展出了苏宇2013年至今的部分重要作品近70件,据悉,本展将持续到12月31日。

 苏宇相关视频

描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直是苏宇创作的主线,他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苏宇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在镜子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以说,苏宇的故事也是当代社会一个庞大群体共同的故事。

——伟子

苏宇

201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研究生课程 师从石良老师
在结业展中获奥文化优秀奖 / 最高奖项 作品《四美图》被学院收藏并获高等奖学金
2014年在油画院获荣誉奖 作品在学院展出
2014年加入当代具象油画研究会
2015年参加“艺术水立方——书画大展中国创新艺术家提名展” / 水立方E美术馆
作品《传统与当今》被E美术馆收藏
2016年参加“当代油画院具象油画展——形而上下群展” / 1+1艺术中心
作品《传统的束缚》被私人收藏 作品《烟花》被1+1艺术中心收藏
2017年入选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
2018年参加“E京华——青年艺术家油画展”/ 国家水立方E美术馆
2018年参加“半壁江山——全国巡展”
2019年举办“凡视——个展” / 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现学习工作于国际当代具象油画研究院



作品

自画像

布面油画

60×80cm

2009

有色眼睛

布面油画

80×60cm

2014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5

午后的争吵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6

蓝天下的拆毁

布面油画

600×180cm

2016

放学的路上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6

  

      我试着不用过去的经验和艺术的喜好去看年轻画家的作品,说实话是不容易做到的,一来所建立起来的价值判断没有理由推翻,二来经验所证明的判断确有说服力,从这个角度看,我非常喜欢苏宇!是我非常得意的学生。

      苏宇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艺术的思维敏锐具有韧性,在艺术的价值观上清晰明确,具有非常自我的构建意识,艺术的表达方式上尊重传统的精神和语言价值,在精神和情感的诉诸和表达上具有现实的批判性和温暖的悲悯感。他所有作品的灵感来自现实的世界,具有可信的情感基础,但又不是廉价和世侩的粉饰和图解现实。他尊重他自己感知到的现实,把这一切当做他艺术生成和表达的基础,不拔高,不曲解,不做作,以和生活的平行态度驾驭他自己艺术的基调,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艺术动人的基因,在世俗的世界里超越世侩,他仰望星空,却坚实的行走在现实的地面上。他从现实和内心出发,用他生命的信念,对绘画的热爱,不妥协的意志,勤勉不缀的艺术劳作,为自己赢得尊严!

      看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未来,首先看他艺术追求的目标,二看他艺术思辩和判断能力,三看他艺术价值观念的取向,四是看他持守和抗压的意志品格。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支撑起这些因素的才华做基础。在一个天才面前你只有叹气。看苏宇画画有两种生理反应:一是眼发直,二是手出汗。以他的学画经历算不得体面,他绘画基础除去不专业的基本教育外,来自少年对涂抹的热爱,少年的他把青春的荷尔蒙都发泄在对形与色的兴致和对大师作品的摹习追慕上,看他画画的本事和水准,我就不能用受教育的程度去衡量他绘画的水平了。都说勤能补拙,我相信。可我更相信天才是挡不住的!你看他行笔有形有趣,色彩沉稳辉煌。画面潇洒自如。最重要的是已经开始用他的才华讲自己的故事。没错!我说的就是你,有天份的苏宇。

       此前曾赞苏宇天才。有一种人是勤能补拙,有一种人伸手唾得。他是二者合一,在青年时期有这种气象的有当年同窗的刘小东和赵半狄。多年后,我看到了另一个有类似才华的青年人苏宇也具不费吹灰之力便烟飞灰灭之能。陈丹青老师曾赞苏宇是大手笔。前两年拆迁现场写生,一气呵成,神情兼备,张驰有度,松紧有节。大散手、活赶趟,行笔憨畅、色彩张扬。已登堂入室,俨然有样。近几年随着他生活的不断的积累,艺术思考的维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品的力度和对现实意义表现更加有力明确,作品内涵愈发深刻,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绘画的语言能力在艺术思考和形成自我的驱使下自然的提升,呈现出勃勃生机,散发着生命的力量和孜孜以求的盎然活力。苏宇有信仰、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深知艺途中的陷阱和诱惑,面对一切他有勇气舍弃眼下的世俗利益。这在当下社会艺术生态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是不可多得的活性因子。

      艺术的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问题,艺术家就是用自己的感知找到痛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自己最自然和独特的艺术本体语言,提供有视觉性和思想空间的艺术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宇是一个有未来的青年艺术家,符合当代具象的艺术理念,中国当代具象艺术中心非常乐于推出这样有未来的艺术家!

石良 

2019年10月

孕中

布面油画

160×120cm

2016

当了父亲的小画家

布面油画

255×180cm

2017

雨后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6

打疫苗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7

活下来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7

两个小病友的妈妈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7

80后的那些事

布面油画

720×200cm

2017

草图

逝去的记忆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8


我们是寄居者
面油画
720×200cm
2019

我们是寄居者
局部
我们是寄居者
局部

观望
布面油画
50×50cm
2018

小胡同

布面油画

50×50cm

2018

布面油画
40×30cm
2018

布面油画

50×50cm

2018

开会

布面油画

60×40cm

2018

布面油画

50×40cm

2018

大爷推门来看我

布面油画

400×360cm

2018

我与绘画
文 / 苏宇

     我的父亲是一个小古玩商人,母亲是家庭主妇,也是一名基督徒。我迄今无法忘怀的儿时记忆,是父母看我喜欢画画,就花了不少心思从古玩市场给我买了两本国画书,我把自己很喜欢的一本,竟然用铅笔几乎全部临摹了一遍,临好之后就贴在墙上,送给老师和亲人。隐约记得,那时我是上小学,初中的样子。还有一次,母亲带我看电影《米开朗基罗》,她关注的是天堂,地狱,耶稣;我却关注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庭天顶画和大卫,甚至立志成为像米开朗基罗一样的大师。
      在整个大环境教育背景下,中国美术高考可谓震撼全世界,艺考是每个艺术学生必须要面临的考验。我也在所难免地经历艺考——要么放弃,要么死磕到底!幸运的是,经过一位水平很高的老师,以一种不应试的方式坚持到了最后。我的素描,色彩和速写成绩都是优秀,但终因几年没有认真学习文化课而导致文化课失利,最终没能考入美院。曾经有段时间不愿意提起艺考的伤心往事,但现在觉得也没有什么遗憾。
      上大学之后,就一直认为艺术不仅仅在美术学院里,所以自己也从未放弃过。我开始专研欧洲大师的画,开始临摹。记得有一两年的时间我几乎天天晚上都临摹大师的素描。从高中起,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我都在研究临摹大师的素描。精品临摹至少有一百张,而泛泛的临摹不计其数。
      来到油画院学习后,大量的写生爆发出我的基本造型和色彩的能量。最初石良老师就发现我的绘画恩赐,毕业展时全体老师给我投票,让我获得最高奖项。毕业展上,陈丹青老师对我的作品欣赏备至,给予很高的评价。最后毕业典礼,杨飞云院长亲自给我颁发奖项和奖学金。可是我当时一点也没有尝到当艺术家的滋味。对于艺术是怎么回事完全不知道,就感觉满身的热血不知道往哪使劲!
      直到受到石良老师的指教才开始进入到艺术家层面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石良老师不仅把我们当学生来看待,更愿意把我们当艺术家来对待。他尊重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影响极为重要。如果没有石良老师在艺术上的教导和启发,生活中像长辈一样帮助,我现在一定不会画到这种程度。
      油画院毕业后的五年,才是我艺术最大的成长阶段。这期间经历生活的琐碎,结婚、生娃、养娃。经历艰难,也经历欢喜。绘画也和我一起经历这些。我的绘画从自我审视开始,从自己的身边画起,到画拆迁。近十几年拆迁这个话题总是伴随着我。我从上高中就经历拆迁,此后近十几年,拆迁这个话题在我家总是被提起,因为牵涉到分钱,分房,但是这些都不是一下得到的,来来去去竟然折腾了十多年了!后来,我妻子家里也经历拆迁,北京工作室也拆迁。所以拆迁成为我的话题,也是中国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觉得画画比以前有意思。
      结婚后,有了孩子,身份的转变也给艺术带来新的触动。苦涩的记忆会成为创作中极为宝贵的灵魂。它会让你“痛”,你的思绪会变得极为敏锐。创作的源泉不断地往外涌,因为你不想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更“痛”,所以有时画布就成为我情感的诉说,甚至是宣泄。于是,你所有的想法都是你最想画的。因为这些记忆离你太近了。自己的痛会延伸到人在当下的痛,会看到事物的真相。这不是说我是悲观主义者,而是不想回避真相,因为它关乎“人的问题”。就比如我带着我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去打疫苗,蹲在门口的几个外地打工的妇女抱着孩子在外面等候。眼睛里透露出焦急和不安。很有意思。这张画画完一年后就出现了轰动全国的“疫苗事件”。从这样的视角我将身边形形色色人或事,放进我与绘画的心声里。画画不是全国美展的事,不是卖画的事,而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爱情。
      艺术家最好的回应就是作品,而不是语言。我们似乎过于迷恋语言,而忘记艺术家的身份,艺术最本真的目的。19世纪后期印象派出现之后,艺术家在画布上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语言上不断创新。如果你翻开他们的历史,就会知道他们绝不是简单的找语言,或者研究语言。每个艺术家都是站在自己的土地,所处的时代有全新的认知。他们要用艺术给社会带来什么?而这种带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甚至不符合大众的趣味。而是经过反思、否认、立意、创新,深层面的一种表达,这时语言才变得有血有肉。纵观欧洲艺术史,什么时代就出现什么样的艺术家。他们研习传统,理解传统,尊重传统,甚至背叛传统。历史上艺术是从征战中走出来的。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思考,更何况艺术家?无论是对世界,对人性,对当下,对艺术更应该诚实相对,而不是麻木不仁。
      我知道自己已在路上,我希望这样的绘画状态能一直延续。生命短暂,一个艺术家黄金状态也不会总有,让我们珍惜这一切。

2019年10月

烟花

布面油画

40×30cm

2014

图像与绘画

布面油画

40×30cm

2015

耶稣降生

布面油画

80×50cm

2017

不愿意面对

布面油画

160×120cm

2017

犯罪

布面油画

160×120cm

2017

耶稣基督成就新约

布面油画

105×65cm

2017

罪进入世界

布面油画

105×65cm

2017

亚伯拉罕献以撒

布面油画

105×65cm

2017

时尚与古典

布面油画

200×180cm

2017

价值

布面油画

70×50cm

2017

找到哈尔斯

布面油画

60×50cm

2017

展厅现场



美术档案

DANGAN

《美术档案》是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中国当代画家》组委会主办,先后由四川美术出版社与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油画系列丛书。本书旨在从学术的角度对当代油画进行梳理,记录对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油画家与油画作品,并配合全方位的访谈再现艺术家的探索历程。

创刊十年以来,《美术档案》主办、协办了多届全国油画名家写生、采风、展览、交流活动,致力于艺术资源的全面整合。未来《美术档案》将一如既往地以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拓展、推动艺术+的更多可能。

《美术档案》主编  伟子

  微信号:meishudangan-weiz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