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略《庄子》原典之美

 峨眉佛光 2020-01-02

《庄子》一书的写作方式,寓言占了十分之九,借重古人的话占了十分之七,随机应变的话则时时出现。所以在《庄子》中出现许多人物,有些是真实的,像孔子就是庄子最常借他之口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也有许多假托的人物出现于寓言故事中,这使他的写作方式显得特别不受拘束。

在司马迁笔下,庄子是个小角色,《史记》有《老子韩非列传》,因为其中也谈到了庄子与申不害,所以又可称为《老庄申韩列传》。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这样的判断并非全无根据,但是却局限于表面观察,对庄子并不公平。《渔父》、《盗跖》、《胠箧》都在《庄子》的《外篇》和《杂篇》中,但《内篇》才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司马迁无疑错过了庄子最精彩的思想。

但他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倒很符合事实。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庄了都阅读了,并吸收各家精华,在他的书中提出批判,但这也造成他的书很难读懂。尤其书中有许多通假字,增加了阅读的困难。

文字的使用,会因时间的递衍,造成一字多义的现象,然而人在说话的当下,必定只有一个意思,所以解经时有两方面要注意:第一,是以经解经,我们把《庄子》当成经典,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时,要掌握原文思想的一贯性;有些地方或许因作者并非一人,所以还有可以研究之处。第二,是经典与经验配合。古人也是先有经验,再将经验提炼之后写成文章,后代虽然看不见他的经验,但可以回到我们自身的经验加以验证。

时空虽造成经验的差异,但思想却可以相通,这也是我们阅读经典时,常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缘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