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司马迁开始,中国人就没弄懂庄子

 傅佩荣 2020-10-20


历代哲学家中,最常被人忽略的人是谁?是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七子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先秦时期留给我们的资料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想看有关庄子生平的原始史料的话,基本上只能去看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很多人看到这个篇名可能会奇怪,这篇列传哪里有庄子。事实上,这篇列传虽然叫《老子韩非列传》,但实际上却记载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子四个人。

司马迁(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古代非常伟大的史学家。

这篇文章对庄子的思想和生平做了极为扼要的介绍,扼要到什么地步呢?只有区区235个字,换算下来,也就是只有21行字。

对于庄子这么重要的人物,在篇名中连名字都不提,仅用235个字便打发了,司马迁为何如此草率?究其原因,还是司马迁对庄子的一些误解。

首先,我们要承认,在有些地方,司马迁对庄子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比如,司马迁认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就是说庄子遍观古代书籍,学识十分渊博。另外,庄子的思想以老子思想为基础。司马迁的这个认识还是对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了一件事,楚威王派使者去请庄子,希望他出来做官,结果被庄子拒绝了。这也说明司马迁认为庄子才华出众,只是完全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但是,司马迁对庄子仍然有不少的误解。

《庄子》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三大部分:内篇代表内在的,是庄子本人的思想;外篇是对内篇思想的发挥,应是庄子后学的成果;杂篇里可能混杂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但是既然放在《庄子》书中,显然和庄子有所关联。

司马迁对庄子的误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司马迁介绍《庄子》一书时,只提到《渔父》、《盗跖》、《胠箧》三篇文章。

《胠箧》属于外篇,大意是为了防备盗贼,将家里的珠宝箱捆得很紧,然后锁起来;但是强盗一来,看到珠宝都锁在箱子里很是开心,直接连箱子一起搬走。这个寓言反映出有些人考虑得很多,却没注意到会被坏人利用。

《渔父》和《盗跖》属于杂篇,尤其《盗跖》将孔子描写得十分不堪。盗跖是柳下惠的弟弟,是江洋大盗,孔子劝盗跖不要当强盗,盗跖反将孔子数落一番,使得孔子仓皇遁走。

司马迁介绍《庄子》的文章,只提到以上三篇,完全没有涉及《庄子》的内篇,即我们熟知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这七篇才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可见,司马迁并未把握庄子思想的重点,对庄子的了解有其局限性。

其次,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很偏激,因为他不断批评儒家、墨家。

其实,这只是事实真相的一部分,庄子其实对孔子还是很尊重的。

《庄子》一书中借助了很多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引用最多的话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借助孔子的话呢?这说明了在当时孔子已经赫赫有名,也说明了庄子对孔子其实也有些佩服。

举个例子,在你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就算你说的话再有道理,但是人微言轻,没人听、没人信;但你要说这句话是哪个名人说的,人们肯定会注意听,甚至相信你。

所以,庄子更多的是借助了孔子的“名人效应”。实际上,《庄子》里面有许多关于孔子的故事和孔子说的话,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基本都是庄子瞎编的,孔子不见得说过。

所以,司马迁对庄子的判断并非全无根据,但是局限于表面观察,对庄子不公平。

当然,我们不必苛求司马迁。司马迁是史学家,不可能什么都懂,尤其是哲学。学习哲学,尤其是要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需要一种很特殊的思维。

我指出这些错误也不是为了要责怪司马迁,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庄子的价值。

庄子思想堪称“大观园”、“万花筒”,令人感觉天地无限宽广。庄子的智慧着实令人赞叹,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均难出其右;庄子的思想上承老子,下启禅宗,旁通儒家,对照西方,启发人生,特别是对于这个浮躁的时代,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自司马迁开始,《庄子》一书备受冷落与误解,而今天,我们得以有机会重新发掘这座智慧的宝藏。


“傅佩荣精讲庄子内七篇”视频课程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可留言咨询在线课程相关事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