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闭嘴!”钳嘴鹳:臣妾做不到啊!

 transpacificm 2020-01-03

“吃饭闭嘴”是我们许多人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嘴巴不闭紧饭菜就可能会漏出来,在餐桌上显得非常尴尬且没有礼貌。但在鸟类世界中却有一种叫钳嘴鹳的鸟,它就长了这么一张合不拢的嘴。而这不仅没给它吃饭造成困扰,反而帮它撬开了一扇通往小众美食世界的大门。

合不拢嘴的钳嘴鹳。图片:Amila Kanchana / flickr

小时候明明不“漏嘴”啊

钳嘴鹳属共有两位成员,其一是长期定居非洲大陆的非洲钳嘴鹳(Anastomus lamelligerus);另一位就是今天的主角,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钳嘴鹳(A. oscitans)。

我们通过颜色就能很容易地对它们加以区分:非洲钳嘴鹳属于深色系,整体呈黑褐色,而钳嘴鹳则属于浅色系,以浅灰色为主基调的非繁殖羽在繁殖季节则会转变为亮丽的白色——乍一看有点像我们更熟悉的东方白鹳。

滑动查看图片,从左至右:非洲钳嘴鹳、钳嘴鹳(非繁殖羽)、钳嘴鹳(繁殖羽)。图片:Derek Keats、Dr. Raju Kasambe、Alois Staudacher / Wikimedia

钳嘴鹳最大的特色自然是它的喙。区别于其他鹳科鸟类粗壮的长喙,成年钳嘴鹳的下喙有些许凹陷,而上喙弧度又轻微上扬,结果造成了喙在闭合时中间会有明显的弧形缝隙,乍一看有点像用来夹核桃的坚果钳。

同样合不拢的核桃夹。图片:max pixel

不过,它们并不是生来就有这样一张奇特的嘴。钳嘴鹳年幼时长着一张和普通鸟一样能完全紧密闭合的喙,但随着成长和觅食的需要,它的喙形开始慢慢发生改变,等到成年时,就长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合不拢“嘴。而至于为什么会长出这样的喙,却成了大家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惑。

幼年的钳嘴鹳,嘴还闭得上。图片:Axel Gebauer / minden pictures

钳子一样的嘴,怎么用?

一般鹳科鸟类主要以鱼虾蟹等水生动物为食,而钳嘴鹳则独辟蹊径,偏爱螺蚌这类让许多掠食者头疼、不容易料理的食材。英国进化学家朱利安·赫胥黎在研究了大量标本和文献资料后得出了他的结论:

钳嘴鹳喙中间的缝隙可以较好地贴合螺壳的弧线,喙内侧边缘精细的刷状结构,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固定住猎物。

而由于观察到标本中普遍存在的喙内侧磨损,以及结合坚果钳的联想,朱利安觉得这个喙形很可能有助于钳嘴鹳夹碎螺壳——这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坚果钳!

很快,这便成为了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一个“合理”解释。

钳嘴鹳的取食偏好。图片:Meganathan and Jeevanandham / ADALYA JOURNAL (2019)

然而随着野外观察记录的增加,科学家们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与其说钳嘴鹳的喙像夹碎猎物的坚果钳,倒不如说更像是方便取物的夹钳

钳嘴鹳发现水中的螺后,并非如人们之前预想的用喙将其夹碎,而是先用下喙插入螺壳撬开螺的口盖,然后利用喙的前端夹住螺肉左右甩头将肉取出,留下完好无损的螺壳。虽然小型螺壳有时会被弄碎或者整个吞下,但这在成年钳嘴鹳中并不常见。

把螺肉戳出来吃掉!图片:Vidya Venkatesh / YouTube

所以钳嘴鹳独特喙形的真正用意,更可能是为了让它们能以更大角度抓住螺壳,更方便夹取螺肉。而为了更好地提高取食效率,钳嘴鹳通常会对目标螺类进行筛选,选择体型中等或中等偏上(3~5厘米)的个体下嘴,放弃相对难对付的大型个体和性价比较低的小型个体。

福寿螺克星

钳嘴鹳这独特的猎螺本领,无形中使它成了人类对抗入侵物种的得力帮手。在世界百大入侵物种名录中有一种螺可以说是让人深恶痛绝,那就是福寿螺,它适应性强,繁殖力惊人,以至于它在世界各地疯狂扩张,势不可挡。

福寿螺的卵块,中国南方的水系里也时常能见到,踩爆就对了。图片:CHUCAO /Wikimedia

但是,福寿螺在泰国却碰了壁,原因不是别的,正是钳嘴鹳。

对于就好吃螺这一口的钳嘴鹳,数量众多、肉质肥厚的福寿螺无异于一份送到嘴边的饕餮大餐。由于福寿螺的入侵,钳嘴鹳原本最爱的泰国本地瓶螺数量锐减,于是福寿螺就成了它们菜单上新的“主厨推荐菜“。

有研究表明随着钳嘴鹳群的出现,该地区福寿螺的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由于钳嘴鹳更偏爱体型较大的成年螺,对福寿螺的进一步繁殖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临时家庭反而多子多孙

鹳科动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鸟类中一夫一妻制的典范,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克罗地亚小镇的白鹳夫妻,阿克(Klepetan)和玛琳娜(Malena)。

生活在克罗地亚的白鹳夫妻阿克和玛琳娜。图片:CroatiaFullofLife / YouTube

玛琳娜因为翅膀受伤失去了迁徙能力,她的另一半阿克每年春天都会飞行13000公里回到小镇,和她共筑爱巢繁育后代。17年如一日,直到去年年初阿克去世。

他们一起哺育了66只小白鹳,这段感人的忠贞爱情故事感动了包括克罗地亚总理在内的许多人。

钳嘴鹳通常也是一夫一妻制,但科学家们发现这似乎并不是铁律,因为每年都会有一些一夫多妻的“特殊家庭”被科学家记录到。

这些钳嘴鹳通常抵达繁殖场地的时间较晚,在已经颇为拥挤的树上寻找筑巢点时就很容易引起纠纷。而正所谓不打不相识,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几只落单的钳嘴鹳一起组成临时家庭,共同繁育后代。

位于印度安得拉邦的钳嘴鹳筑巢繁殖地。图片:Dr. Raju Kasambe / Wikimedia

但这看似的将就,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科学家发现这样的组合往往产蛋量更大,而且由于人手充裕,所以后代的存活情况和生存质量,都会明显高于传统一夫一妻制的家庭。

中国本来并不在钳嘴鹳的自然分布区域内,但2006年10月,有鸟类爱好者在我国云南省的洱源西湖发现了钳嘴鹳的活动,这是钳嘴鹳在中国的首次记录

接下来的数年时间,中国都陆续有钳嘴鹳的目击记录。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不少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2015年甚至在江西鄱阳湖也首次记录到了钳嘴鹳的身影。目前在我国境内记录的钳嘴鹳最大结群已经达到1300多只,成为了我国的新移民鸟种。

对于钳嘴鹳扩散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和气候变暖、栖息地分布变化等因素有关,但主流观点认为这更可能是野外种群迅速增长而造成的自然扩散现象。如果它们也能帮我们顺便消灭一些福寿螺,想必是再好不过了吧!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3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葛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