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文综全国卷I历史试题(42题)浅示 张新玉

 历史学子以此为荣 2020-01-03

文综历史开放性试题,是伴随高考改革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题型。九十年代起探索开始,到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第41“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题问世,致之舆论大哗,毁誉满城。自此,题型的视角多变,花样翻新,大家趋之若鹜,也难免追悔莫及。试题从给出论题到自拟论题,并要求考生解答论题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等,将史学思维和核心素养予以融合并最大限度表达。

一、题例

今借2017年文综全国卷I的历史题,予以浅示。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4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命题意图】考查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对比,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从1415世纪,16世纪,17世纪的相关历史信息中提取信息并提炼出论题,如14——15世纪中西方经济比较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论证。

【教你解题】这是一道开放式探究题。

(1)答案不唯一,但论题必须与材料有关,体现中外关联;

(2)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序号化,史论结合;

(3)要联系教材知识,对论“据”作充分说明;

(4)注意总结,回归主题。

二、集解

上述第42题属于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时空跨度大,信息丰富,视角多,可提出的论题多。因此,审题紧扣试题要求,选取信息形成“论题”并对“论题”解释论证。范例如下:

论题1、“地理大发现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信息获取】围绕表格中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茶叶大量输往欧洲”“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信息,确定“地理大发现对中国的双重影响”这个论题,进而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对“地理大发现”作客观理性的评价。

【答案参考】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新旧大陆联成一体,结束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密切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美洲的高产农作物,以及欧洲先进科学知识传入,改善了中国的人口结构,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市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也冲击了传统儒学;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有利民营手工业发展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但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葡、西、荷、英等欧洲殖民者通过扩张,血腥屠杀印第安人、贩运黑奴、掠夺殖民地,威胁着古老中国的安全,他们企图打开中国闭关的门户,占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所未有的变局拉开序幕。沙俄侵占雅克萨、葡萄牙骗取澳门,荷兰对台湾的占领,就是写照。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1685年康熙帝雅克萨保卫战,是中国反击外来侵略的开端,也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形式之一。

因此,地理大发现对中国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简    评】此论题注意到获取材料,紧扣主题,与所学教材联系,以唯物史观引领论述,中外关联,反映出历史思维的多面性。

论题2、“中西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不同发展命运”

【信息获取】围绕表格中16世纪的“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废除丞相制度”和“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诸信息,确立“中西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不同发展命运”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立论”和“评价”的角度对该论题进行论证说明。

【参考答案】1516世纪,中西都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面对日渐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思想文化专制,欧洲兴起了天文学革命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抨击宗教神学,倡导人文主义,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主张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颂扬人性解放,追求民主自由,冲击力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由于中西社会环境的不同,特别是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皇权达到顶峰,以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最终导致中国的早期人文主义逐渐烟消云散,而西方早期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简    评】该论题选取角度独特,突出中西方思想发展的差异,透视了其背后的经济政治现状的截然不同,结合材料选取使考生有开阔的答题思路,通过史实对比形成顺畅的解题线索。

论题3、“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进步”

【信息获取】围绕表格中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英国早期移民‘五月花号’到达北美”诸信息,确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进步”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该论题。

【参考答案】14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加强了联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世界市场初见端倪。中国的丝织品、茶叶、瓷器等输往西方,带来巨大商机;原产于美洲的番薯、玉米、马铃薯等输往欧、亚、非,丰富了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改善了民众的饮食结构。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特别是活字印刷术传入,古登堡印刷机问世,进而引发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想的革命,民族意识觉醒;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早期科学认知和耶稣教,中国传统儒学和科技随之传入欧洲,为即将到来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社会革命等注入中国元素。伴随着欧洲列强的扩张,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英国议会制的确立,人类历史进入新时代。从此,崛起的欧洲将其政治制度,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等带到世界各地,改变着世界面貌。由此可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进步。

【简    评】该论题指向明确,便于把握,聚焦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进步的正面作用,条理清晰,寓中外关联做好其历史解释,可谓典型。

论题4、“15世纪中西方对外贸易的不同特征及影响”

【信息获取】围绕表格中的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这些信息,确立15世纪中西方对外贸易的不同特征及影响”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论中西方外贸的“不同特征”和“影响”。

【参考答案】15世纪,新航路尚在开辟,经济全球化拉开序幕,世界市场初启,人类历史由封闭向开放、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在即。

此时,中国明王朝的外贸依然是官方控制的贡赐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为其特征,尽管郑和下西洋开启国际航运的新时代,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海外联系,弘扬国威,但因仅满足于异域珍宝特产,缺乏经济效应没有可持续性,对世界影响甚微。

同一时期,西欧“黑暗”的中世纪行将完结,新时代曙光随资本主义萌芽开启。由于西欧社会工商业发达,新兴的资产阶级,为获取巨额财富,避开阿拉伯商人控制的东西方商路,到东方寻找“黄金”,由此,开辟新航路寻求财富及掠夺性贸易是其外贸的基本特征。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者疯狂扩张,一方面给殖民地区带来巨大灾难,另一方面,西欧大国渐次崛起,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这一切,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之,人类历史发生巨变。

【简    评】该论题时间跨度相对较小,资料量少,史实明确,但是史论结合的思辨中注重差异是其关键。

论题5、“明朝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信息获取】围绕表格中1417世纪有关中国方面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这些信息,确立“明朝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巨大”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立论”和“论证”两个角度对该论题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明朝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1417世纪正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人类历史转型期。尽管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千余年来,它积累起经济文化的能量影响着世界。经济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苏杭工商业城镇初具规模,并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丝绸、瓷器等商品输往海外,特别是欧洲,改变着欧洲人的生活方式,泉州成为著名商港——东方的鹿特丹。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丰饶的资源吸引着西方新兴阶级。

文化上,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久远,造纸术和印刷术成了新教的工具,指南针打开了新世界,火药炸毁了骑士阶层。明清之际,西欧传教士将中国传统的儒学介绍到西方,成为启蒙思想家重要的理论借鉴,影响着即将到来的法国革命;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弥补了其理论来源的缺憾。

【简    评】该论题从中国史角度论述,要求单一,考生对主干知识相对熟悉,属于有较大优势的论题。

论题6、“1617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的趋向及其影响”

【信息获取】围绕表格中1617世纪的“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这些信息,确立“1617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的趋向及其影响”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1617世纪,西欧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迎来天文学革命,哥白尼“太阳中心说”诞生(《天体运行论》),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学基础,自然科学界掀起巨澜,刻卜勒、伽利略以其精密的观察予以实证,从而在数学、医学(生命科学)、物理学等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奠定了西方实证实验科学的基础。这场科学革命不仅解放了思想,冲破神学迷信,还为哲学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同时,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进入整理和完善时期,也是系统总结时期,体现古人实践经验的沉淀和积累。其中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徐霞客《徐霞客游记》问世,从医学(生命科学)、农学、手工业制造和地质科学上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简    评】该论题意向明确,取材简练,角度合适,涉及思想文化文明史的主干知识,利于考生思考,优势明显。

反思2017年文综全国卷42题,其论题不限上述6者,还有更多,且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并留有余地,使考生通过获取和解读信息、梳理和整合知识,凭借历史思维的优势深挖信息,生成新论题。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启示

解读2017年文综全国卷42题,颇感以其“答案不唯一”的特性,及其开阔的思路,丰富的内涵,开放的形式,多变的面孔,让文科师生既爱又恨的缘由了。自1997年全国历史试卷第44“南唐烈主题”以小论文形式出现,特别是2011年文综课标卷第41“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题问世至今,文科师生真是惊奇中忐忑,焦虑里期望,可谓五味杂陈。忐忑也好,期望也罢,每年都必须面对。当然,试题的开放性也给我们不少启示。

第一、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牢固的基础知识是资源的丰厚储备,能力训练强化是资源开发的技巧养成。处理好二者关系,解决疑难才游刃有余,考试才得心应手。

第二、思维的品位决定着论题的质量。有人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诚然。我们平时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条理性;历史开放性试题特别要求考生自拟论题和论证论题,明显提高了档次。因此,培养学生历史的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十分重要。不然,学生思维品位存有缺憾将四面碰壁。

第三、教师注重讲授要和督促学生整合知识、方法引领、迷津点拨相结合。讲解过滥会把学生讲懒啦,不点破关键学生会一头雾水。因此,先易后难,指导学生积累,逐步攻坚必不可少。

这是关于解读2017年文综全国卷42题的体会,不当之处难免,恳请谅解。

备注:本文资料来源

1、《历史教学》20177期(上半月刊)          27

        历史解释素养考查的两种类型及教学启示

——以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试题为例          王生

2、《金考卷》2017年高考试题汇编(文科综合)

3、2011年普通高等院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2020年1月2日星期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