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灵兰秘典论

 醉牛988 2020-01-03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表意

黄帝问:人体十二脏是如何相互配合的?它们的主从关系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您问得真仔细啊!请允许我一一道来。心是君主器官,造就人的神识;肺是辅佐器官,造就人的节律;肝是将军器官,造就人的谋虑;胆是中正器官,造就人的决断;膻中是臣使器官,造就人的喜乐;脾胃是食廪器官,造就人的五种味觉;大肠是传道器官,使食物在体内腐熟;小肠是受盛器官,使消化的食物被人体吸收;肾脏是作强器官,成就人的各种技能;三焦是决渎器官,调管体内的水道;膀胱是州都器官,藏存浊液,肾精化气方能开尿窍而水出。

所有这些十二个器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只有心主明达,其他器官才能安稳。以此作为养生的总则,人就能长寿,终生无病。以此作为治世的原则,国家就会昌盛。

心主不明而昏,则十二官不安而危,各道不利而闭塞不通,形阴大伤。以这种习惯生活,人就会夭折。以此方式治国,则宗气大危而国家不保,应当戒之又戒。

最高的道义体现在微乎其微的变化中,谁能知道变化之源呢?真是窘迫难堪啊,阳气消损而人惊恐,谁又能知道其内在的要素呢?芸芸众生之所应当,哪一种是适当的呢?恍惚中之所觉,其量在毫厘之数,毫厘之数又产生于度量。既然能够度量,就可以将毫厘之数放大,放大到人体形貌的层面上,人就可以用同样的道理调治自身。

黄帝说:说得真好啊,让我听到了精光的大道理。为了圣明大业而所宣明的大道,非行斋戒择吉日则不敢承受啊!

于是,黄帝择吉日良兆,将此文藏于灵兰密室中以传于后代子孙。

内义】将毫厘之易放大到形体上,使得道之理应用于事物的各种层面,事无巨细、一通百通,此即全息法。

禅解

太极内分十二之用。无论内分多少,终有其源。十二官之分,心神为顶端源根,是太极元一的对应。十二官之所以有,其因是心神,心神为十二官之宗。所以,心明则十二官明,各行其道;心昏则十二官迷危,不行其道而气血无序,太极终崩。

太极元一既生十二,则十二官必然相辅相成。若有一官迷危,则不成相辅而气乱,最终必然崩溃。

佛教禅坐、道教修丹,皆为此义之用。治病养生三法——心法、气法、食法中,心法为最高,人病之所以能得治,全在于自心。故从本质上将,病是自己导致的,也是自己治的,医者仅是提供了方便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