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城的诗(七首)

 布鲁斯邓bdtcis 2020-01-03

1、《奠》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MEMORIAL

I carved your vows

And your love

In the candle

I wonder how could it

Be submerged by tears

And burned down by heartfire.

To watch how the last idea

Be exterminated and

Blew away by the wind

这首短诗,因为本身简单,没有复杂的意象,也没有形容词,翻译起来很轻松。顾城的诗,大多如此,跳出了中文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似乎为翻译而写。

本诗以蜡烛作为观察对象,引申到爱情的悲剧性:任何誓言都会灰飞烟灭。

以痛苦来滋养的爱情,以一方牺牲,换取另一方安逸和满足的爱情,不可捉摸而短暂。

爱情需要相互关注、相互给予、一起付出。光讲些漂亮的话,终究是电光泡影,注定要以悲剧收场。

如此看来,此种爱,倒不如说是深度自恋,且是让另一方加入进来,看他是如何自恋的。等耐心耗尽后,就结束了。

2、《诗情》

一片朦胧的夕光

衬着暗绿的楼影

你从雾雨中显现

带着浴后的红晕

多少语言和往事

都在微笑中消溶

我们走进了夜海

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POETRY

A piece of hazy eveninglight was

Accompanying the darkgreen building shadow

You showed up in fog andrain

With flush on face afterbathing

How many words and things

All have melt by yoursmiles

We together walked in thenight sea

To refloat those loststars

这首诗中有几个意象,“夕光”、“暗绿的楼影”、“夜海”等,这使得顾城的诗,在简洁和深邃难懂之间摇摆。

朦胧诗要靠这些难懂的意象来支撑么?这好像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很难持久。一首诗,越是依赖词语的营造,就越显得单薄,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到此为止了——个人看法。

这首诗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情感,表达的方式也很温柔,一般人的心思不会这么细腻。当然,感受越细腻,一想到一切皆幻影,便会越痛苦。

还是那首歌唱的比较妥当:想得太多容易变得无力。想太多,过于细腻,心地会越来越软弱。

3、《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TheAlley

The alley was

Curve and long

There’s no doors

And windows

I took an old key to

Knock the thick wall

这首诗,不怎么好理解,有点儿几米的味道,比如:

午夜三点下着雨

我撑起了伞,

一头扎进地铁

这首诗反倒有些诗意。诗意是词语之外的那个东西。比如上面这首诗,午夜三点,就是很晚了,还下着雨,一般不会有人出来,都在被窝里舒服地睡觉嘛。可这个人却睡不着,一个人撑着伞,走到地铁里来了,这时候地铁还没有始发呢他惶惶然,是想去哪?

注:几米的诗好像是说“早上八点”,不过,我以为,写成“午夜三点”要好些,这就显得孤独的人的迫不及待。上海最早的地铁是早晨五点钟始发(似乎是)。

4、《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Alienated and Close

You looked at me for awhile

And then,

Looked at the cloud for awhile

I felt you’re alienatedwith me

While you’re looking atme,

But you’re close with mewhile

You’re looking at thecloud.

这首诗利用空间上的远与近、感情上的疏远与亲密的双关意义,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空间。本诗短小精悍,描述了两个人在一起,彼此却无法沟通,没有亲近感的淡淡忧伤。

想大部分爱情都是这个状态。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在一起了,却总是若即若离,说不到一块儿去。人在身边,心与心之间,却如同隔着太平洋和喜马拉雅山。“我”作为观者,看“你”在看云时,“我”反而觉得“你”很熟悉,有亲近感。这种奇怪的感觉,确实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经历。

还有一种感觉是,当“你”在身边时,“我”反而觉得“你”不在,觉察不到“你”的存在。当“你”离开了,“我”反倒又把“你”反复想起和思念,越想越觉得美好。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所恋的,是自己构想出来的形象。也可以认为,这样一个人,他有情感障碍。

5、《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A Generation

The night had given me ablack eyes,

But with it I’m searchingfor the light.

这诗只有两行,诗已经把话说完了,好像不用再说什么了。这诗很有名,经常被引用。如果要稍加引申来理解,就是“虽然别人给了我这个东西,我却用它来寻找相反的东西”,即,我心向往光明,不为黑夜的笼罩所迷惑。

他们一代人都在干这个?

6、《别》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AFarewell

It’s in spring

You gently waved the hanky

Did you want me to go away

Or go back at once?

But no, it’s nothing

It’s nothing because

It’s like fallen flowerson the water

And the dew on the flower

Only the shadow understood

And only the wind couldrealize

Only the butterfly rousedby sigh

Were still swirling indiscoid flower

这首诗用了“水中的落花”、“花上的露水”两个意象。水中的落花,是讲“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花上的露珠”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你来了,他没说欢迎;你走了,他也不留你。是你自己要来的(花落在水中,露珠落在花上都是如此),也是你自己要走的(落花随水流而去,露珠蒸发),这儿没有别人。

这得有多孤独?

7、《悟》

树胶般

缓缓流下的泪

粘和了心的碎片

使我们相恋的

是共同的痛苦

而不是狂欢

    Sudden Enlightenment

    Likevegetable gum

Tearswere slowly flowing down

Gluingthe debris of a broken heart

It’scommon pain made us

Fallin love with each other

Butnot the revelry.

通观所有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小说、戏剧,都在宣扬,爱情要痛苦才精彩。这大概是因为相恋的两个人之间,总是要你猜你猜你猜猜猜,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相互猜来猜去,你认为我应该懂你,我也认为你应该懂我——心灵相通嘛(可这是哪门子道理呢,你这是在爱人,还是在考验人?)。

其实呢,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那么怎么办?

你猜。

猜不到呢?

猜不到我就恨你。你应该懂我的,不懂就是你的错。

我想往东,可你偏偏往西,你就错了。

这里有逻辑可言么?没有。爱情是不讲逻辑的。诗人顿悟到,大部分爱情,都是在莫名其妙地“相爱相杀”。后来,诗人终于发现,两个人在一起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相同的痛苦。品尝痛苦比品尝欢乐更持久。因为欢乐总是短暂的,而不满足、不如意的时间更长久——十有八九。

这好像是虐待狂和受虐狂之间的默契?这样的爱情,还是远离一点比较好。不然,只好以“上辈子的恩人,这辈子来讨债了,相互折磨”来自我安慰了。

显然,这不是健康的爱,想起来,只能叹息。

译后记:

《远和近》这首诗,刚好可以用来作为例子,比较中文与英语的不同。简单来说,中文模糊,英语精确。模糊的语言,可以用较少的字符表达更多的意思,这样的文字更具有包容性,且冗余度低。精确的语言,需要更多的字符来表达一个意思,这样的文字冗余度高。

这里先不讲英语有的而中文没有的时态之类,就拿“远”和“近”这两个相对意思的字,来深究一番。

就这首诗而言,诗人利用了“远”和“近”的双关意义(构建了这首诗)。远和近,可以指空间上的相对距离,也可指情感上的疏远和亲密。

如果从字面上来翻译这首诗,就要取空间上的距离farnear(远和近)。如果从含义上来翻译这首诗,就要取情感上的疏远和亲密的意思,也就是本次翻译所用的Alienated(疏远)和Close(亲密)。但这么一翻译后,就失去了字面意思。从中文翻译成英语,所失去的,就是这个。然而,翻译总要有所失去,这是语言的不同特性决定的。

如果直接用距离的farnear(远和近)来翻译这首诗,使用英语的人就会觉得很奇怪,不能理解(要么看成是语法错误)。但用Alienated(疏远)和Close(亲密)来翻译,我们使用中文的人又会不满,你这是怎么翻译的?什么疏远和亲近?明明是远和近嘛!

“远”和“近”在中文里,能表达更丰富的含义。我认为它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空间上的距离;时间上的距离;感情上的距离。空间与时间,是我们测量和定位世界物理特性的工具,而感情,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关乎我们的幸福或不幸。

比如,“我从甲地搬到乙地后,同原来的朋友就远了”——这首先是空间距离上的远。

“慢慢地,我跟原来的老朋友走得远了”——这是感情上的疏远。来往少了,接触少了,感情自然就疏远了。

“过去经历的那些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是时间上的遥远。

我们在处理亲属关系时,也能看到这样的表达,比如“远亲”、“近亲”。古代社会,交通不怎么发达,如果嫁得远了,或住的地方远了,感情也会慢慢地变淡。再好的朋友,再深的恋情,都是如此。亲情方面,三代以外,都叫远亲了。

如此一想,中文还真的挺有意思。同样几个字,只语调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

比如:轻轻地问“你是什么意思”,这是在问对方的意愿。

如果指责地问“你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在责问对方,不论对方到底说了什么,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你生气了”,你什么意思嘛,想讨打还是讨罚?

中文的模糊性(包容性)还体现在下面这个小故事中:

话说一帮进京赶考的书生们,考试之前心中很忐忑。为了壮胆,书生们分3人一组,找街角那个瞎眼的算命先生,陆续给算了一卦。算完后,每一组都乐呵呵地回去了。及至考完发榜,每一组都竖起了大拇指,都说算命先生真神,全部都给算准了。

算命先生是怎么未卜先知的?当3名书生去算命时,算命先生沉吟半响(这个动作其实是在故弄玄虚),伸出了一个手指。

书生问:只考上了一个?

先生笑而不语。

书生又问:只一个没考上?

先生仍然笑而不语。

书生再问:一个也没考上?

先生继续笑而不语。

书生再问:全部都考上了?

先生还是笑而不语。

最后,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你们回去吧。算命先生的“笑而不语”,含义深远,具体结果如何,书生们自己去理解,自己对号入座。反正对算命先生来说,他的数学是这样的:

1=1,只考上了一个;1=2,只一个没考上;1=3,全部都考上了;1=0,一个都没考上。

下面说说语言模糊性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语言模糊,思想也当然会模糊。比如“你什么意思”,这句话的理解就可以有三种:

(1)问你的意图,刚才没听明白,请你再说一遍;

(2)朋友或熟人之间,这话就是在打趣,你说的是真的吗,这就是你说的意思吗,你真的这么想?

(3)责备,剑拔弩张,吵架了,潜台词是:我不爱听你这话,赶紧给我收回去。不然,我揍你,或唾沫星子淹死你。

我想,因为中文的模糊性,所以自古以来一直都在提倡,说话要十分地小心,以免引起误会。就算是语气不对,意思也可能完全相反。这就给我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困惑,意思传达不顺畅,沟通的成本很高。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他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如果将某句话从当时的情境中抽出来,把它孤立、放大来看,肯定就会出问题。搞“文字狱”时,这一手很管用。比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在说不懂就不要乱动,但审查的官员却可以用来作为证据,把人给抓起来。

“清”,你说的是大清吧?不是也是了。字面上它就是

中国之喜欢含蓄,或许是中文的模糊性导致的。在美学上,也讲究含蓄美,还发展出来了一整套关于含蓄美的学说系统。特别是在爱情中,含苞待放,一直暧昧,那是最好的(亦即最美的)。举爱情的例子来说:

假设你喜欢她,但她呢?

第一种情况,她也喜欢你;第二种情况,她不喜欢你。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这场恋爱就皆大欢喜,可以一直暧昧下去;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就是自作多情,或许还会弄出点事故来。一首诗?一篇小说?一部戏剧?一部电影?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其代表。

但到底是那种情况呢?你不知道,她也不知道。不知道又不能问。不能问就只好猜。你猜呢?

在你猜你猜你猜猜猜,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在猜的情况下,人其实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

好像喜欢吧,不过不确定。你猜呢?

一个“猜”字,把日常生活的沟通成本,拉得奇高。于是,很多事情就在你猜你猜你猜猜猜中没有了下文,最后都无疾而终。

最有效率的沟通是以下三种:是的;不是;还不确定,先看看。

对应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就是:

(1)能解决,接下来就动手解决问题;

(2)不能解决,接下来就是把这个问题先搁置下来,留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再解决;期间,与问题共舞;

(3)不知道能不能解决,先试试看,或许能解决。至于最后能不能解决,还不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动起手来。此情此景之下,尽人事,听天命吧。

一个“猜”字,也让我们的性格变得捉摸不定,思路翻来覆去,难以理清。甚至是“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警惕和反省模棱两可的做法。尽量做到:凡事交代清楚,立即动手去做,做完后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

大部分问题首先出在“交代不清楚”,做事时就一路“猜和蒙”,最后没有结果。这么做,实在太费劲了。

没想清楚,所以就讲不清楚。不讲清楚,却要让人去执行个明确的结果来,这容易造成混乱。

我们是天生的和稀泥的高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