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感东坡:苏轼与王安石

 qiangk4kzk8us4 2020-01-03

文/刘寅

关于苏轼与王安石,我们在前面的篇目里已经多次提到过了。浩浩荡荡的熙宁变法,二人意见相左,针锋相对,大约是互为“政敌”,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王安石字介甫,生于1021年,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父亲王益,曾是临江军判官,后来辗转各地为官,年幼的王安石也跟着父亲四处奔波,期间增长了阅历,当然也饱尝奔波劳累之艰辛。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太短,就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王安石对日常生活不怎么感兴趣,锦衣玉食和粗茶淡饭对他来说是一回事。他把时间大多花在读书上,他钦慕远古圣贤,似乎年代越久远的越是感兴趣,孔孟之道、尧舜之治,华夏文明数千年历史在他心中已是烂熟。像个世外高人一般,王安石生得一双龙眼,烛照着在他看来已病入膏肓的大宋江山。

1043年,22岁的王安石考进士得了第一。他往扬州做了通判,一代名臣韩琦是他的顶头上司,然而这俩人几乎处处合不来。韩琦生得仪表堂堂,穿着整洁,显出一股名士风范,四下官吏也照着学,然而王安石斜带官帽,一身官服大概半个多月洗一次。韩琦举止端庄,言谈儒雅,而王安石常如一股旋风般在扬州府里冲来冲去,他不轻易开口,一开口即如雷鸣。一日点卯,王安石迟到了,头发蓬乱,双目血红。韩琦认定他昨晚没睡好觉,讥讽道:“小伙子,趁你年轻,多看些书。”王安石不理他,其实他昨晚就是书看太久了,他回到家里,写下几个字:“韩琦貌美,余一无可道。”

北宋把倔性子形容为“牛”。王安石后来得个绰号“拗相公”,司马光被称作“司马牛”,当然苏轼也“牛”,初任凤翔便和太守陈希亮闹起别扭,与王安石颇为相像。

王安石与三苏第一次碰面是在哪里?

1060年,苏洵领着两个孩子抵汴京,与王安石有了第一次接触。九九重阳节,韩琦设家宴,堂下有范镇、富弼、包拯、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是当时的顶级人物。苏洵“添陪末座”,位于王安石旁边,苏轼则作为父亲的“跟班”,并不要紧。宴席之间,韩琦挨着敬酒,王安石不喝,他素不饮酒,谁劝都不行。上司包拯几番使眼色,王安石并不理会。欧阳修借着几分酒意,夸起苏洵。王安石不喜欢苏洵带有策士之风的文章,他爱听不听,起身上厕所,又在那园子里溜达几圈,回席坐着,始终不以为然。苏洵很生气,斜眼瞄着王安石,但王安石连斜眼看他的功夫都没有,只自顾自地夹菜。苏洵回家,把王安石痛骂一顿。不知老苏的态度是否对两个小苏有影响,但苏轼与苏辙均是独立人格,事事需亲历再做评判,至少从一些后事来看,影响并不大。

苏轼于制策之试,获三等,一二等皆虚设,苏辙获第四等,一时间三苏在京城名声大噪,而王安石却说:“如果我是考官,我就不录取他(苏轼)。”后来苏辙本要往商州做军事推官,王安石不肯撰词头,事情又搁置下来。

看来王安石对三苏的印象并不太好。

“政敌”如何成为朋友?

王安石在京城做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这是个挺有趣的官职,然而离他的“宏图之志”太远。1063年,仁宗驾崩,王安石的母亲也于同年去世。他回到江宁潜心丁忧,索性呆着不走了。朝廷几番揣着官帽来请他,他东躲西藏,就不赴命,他是要干大事的人,懂得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仁宗之后的宋英宗是个病恹恹的皇帝,没过几年就死了,年仅21岁的宋神宗继位,王安石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长期闲居江宁,王安石“世外高人”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欧阳修、司马光常当着众人面称赞他,神宗也略有所闻。神宗年轻气盛,要一扫萎靡之风,重振大宋江山,替宋太宗兵败辽国雪耻。一个是站在权力顶点的天子,一个是追慕尧舜的“高人”,两股强力合为一处,浩浩荡荡的熙宁变法也正式拉开序幕。

关于熙宁变法,我们之前也提过,其中是非对错着实难以言明,这里也只讲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一些事。熙宁变法,的确富国强兵,然而下层官员胡作非为,让劳苦百姓都遭了罪,这是王安石事先没想到的。众多的反对者中,司马光和苏轼无疑是最厉害的。司马光与王安石地位相当,不止一次在神宗面前痛斥新法,一刀斩断了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然而没用,神宗只耷着脑袋挨骂,却并不采纳司马光的意见。一气之下,司马光乞外放,在洛阳一呆就是十五年。而苏轼则是小官骂大官的典型,他官仅八品,却摆开架势和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对着干。“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这样的话,几乎是说绝了。神宗依旧耷着脑袋听,这些日子他已经被骂惯了。王安石并不回应,他大概知道自己说不过苏轼,但也绝不会用强权把苏轼打死,同为正人君子,虽政见不合,但彼此的价值还是心知肚明的。

然而安石不“下手”,他麾下的一些个小人们就难说了。当时朝廷已乱,一大批忠臣名臣因反对新法纷纷离京,如韩琦、吕诲、欧阳修、张方平、司马光等等。君子不管事,小人趁机上位。这些人平时像台机器一般,只顾着干事,并且干得有声有色,因此受王安石重用,但一有机会,他们就犬牙毕露,疯狗似的乱咬。他们盯上了司马光,却拿苏轼开刀。安石手下一个叫谢景温的,翻旧账弹劾苏轼,说他几年前丁忧途中夹带私盐。韩琦、欧阳修当即指出这根本不可能。王安石并不表态,他不想一棍子打死苏轼,但要苏轼离开汴京。苏轼最终无罪,往杭州过了几年美滋滋的日子。

小人咬君子上了瘾,一张血口越来越大。随着新法弊端凸显,神宗和王安石之间牢固的关系有点松动了。王安石手下干将吕惠卿趁机向上司发难,一跃当上了宰相,然而他不自量力,妄图给王安石致命一击,最终气死王安石独子王雳,但自己也被赶出京城。老年丧子,王安石无力支撑朝局,于是二度罢相,伤心地返回老家金陵。

君子两败俱伤,小人群魔乱舞。王珪、李定、舒亶等人发动了著名的乌台诗案,直指苏轼,也试图将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等一同拉下水。案件的紧要关头,退居金陵的王安石站了出来,给皇帝写信,其中一句“安有盛世而杀贤才者乎?”,保全了苏轼,也给整个事件划上了句号。

上篇里我们说到苏轼从黄州复起后畅游庐山,其实他从庐山下来,便取道金陵,看望王安石。因为熙宁变法,苏轼把一生的命运都搭进去了,但他毫无记恨之意。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鸿沟,都是一心为国,目标一致,只是方向不同罢了,抛开政见,两人仍是推心置腹的朋友。苏轼献上一首诗:“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王安石感动得眼泪长流,他心想:当年我这“牛形龙眼”的拗相公,可是让你苏轼吃了不少苦头啊……

苏轼走了。王安石立在江边,遥望孤帆远影,叹道:子瞻,人中龙也!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等人物。这是巨人与巨人之间给予的最高认同。

1086年,王安石去世,享年66岁。此时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朝廷废尽熙宁新法,而苏轼却盛赞王安石“糜然变天下之俗”,他为王安石制诰词云:“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稀世之异人。”对王安石一生的理想做了充分的肯定。全力反对熙宁变法的司马光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

君子之交,莫过如此。北宋年间,文人治世,由此产生许多感人的友情,苏轼与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

神宗死后,小皇帝宋哲宗仅10岁,朝廷基本上由高太后垂帘听政。我们说过高太后是苏轼的崇拜者,加上宋仁宗几十年前便说苏轼有“宰辅之能”,因此苏轼官运看涨也在情理之中。

离开黄州之后,两年时间,苏轼返汴京,升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知制诰,官四品,“被三品之服章”,下一步大约就是副宰相。朝中诸臣羡慕惨了,然而苏轼反应平平。自黄州复起以来,他对那些个高官重职兴趣不大,倒生出买田阳羡(今常州市宜兴县)归隐的念头。几番上辞状,奈何太后不允,也没办法。苏轼此番官运大涨,其实并不是好事,这也导致他成了朝中小人的眼中钉。几年之后,高太后去世,苏轼旋即遭贬,一路被“打”到广东惠州、海南儋州……

当然我们今天的主题并不在此,只稍微交代些历史背景,让读者们在这个方面有个概念而已。

作者简介:

刘寅,现为眉山市作协会员,眉山日报社编辑,有多篇新闻、散文、纪实文学作品获四川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眉山市东坡文艺奖等。《探秘苏东坡》为作者首部纪传体小说。

《探秘苏东坡》

该书从印象东坡、学子东坡、情感东坡、官员东坡、行走东坡、美食东坡和神秘东坡七个角度,探索苏东坡的生命轨迹的真善美的本质和精神。

来源:东坡文化网记者 刘寅

编辑:熊莉

审核:周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