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国的多种措施,巩固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更增加北宋收复的难度

 思明居士 2020-01-03

公元938年,后晋高祖“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建国称帝寻求辽国(契丹)的帮助,并把燕云十六州作为耶律德光帮助他称帝的条件,在辽国的帮助下建立后晋之后,石敬瑭就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此后,燕云十六州正是纳入了辽国的版图。

辽国的多种措施,巩固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更增加北宋收复的难度

辽国为了守住燕云十六州这个生产及防御的地区,一方面采取军事手段,迫使北宋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另一方面,制定符合当时辽国国情的“因俗而治”的治理方法,加强统治燕云十六州的臣民,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鼓励当地的农业、商业等的发展,用来巩固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迫使北宋王朝虽然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但是却也无可奈何。

辽国增加军事力量以及战争来维护对燕云地区的统治

《辽史·食货志》:“祖宗旧制,常选 南征马数万匹,牧于雄、霸、清、沧间,以备燕云缓急。”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为了守住燕云十六州,费劲心思在燕云地区加强兵力, 积极增加牧养的战马数量,防止北宋王朝的进攻,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之后,辽国的统治者并未安心享受已得的成果,而是驯养战马,训练军队,时时刻刻准备战争,守住这得来不易的土地。

但是,中原政权不断进行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先有后周世宗柴荣北征,成功夺回了瀛、莫二州,加上宋太宗先后进行的大规模的北伐战争,虽然并未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也让辽国遭受巨大的损失,并且更加看中燕云地区,深知燕云地区给辽国带来的利益。

辽圣宗继位后,为了北宋放弃收复燕云十 六州,加上辽国经过整顿,又有燕云地区的物资充实,就对北宋展开了入侵行动。公元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率兵三十万南下入侵北宋。由于北宋失去了燕云地区这一天然屏障,辽国军队直接南下进入河北平原,势如破竹。

辽国的多种措施,巩固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更增加北宋收复的难度

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宋真宗被迫亲征,北宋军队士气大振,相互对峙着, 随着辽国大将萧挞凛的战死,辽国见也占不到便宜了,于是双方议和,从而签订“澶渊之盟”。盟约里面规定宋辽双方以白沟河为界,不得互相侵扰,此后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也使北宋君臣对燕云十六州的念想在逐步消退。

宋辽二国盟约的签订,就意味着北宋正式承认了燕云十六州归属辽国,辽国在战争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争取到了最有利的协议内容,并采用了武力的手段打击了北宋君臣,迫使北宋放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辽国也得以实现利用军事手段巩固燕云地区的统治目的。

因地制宜的办法,采用“因俗而治”的方法加强统治

虽然辽国占领了燕云地区,但是辽国想要征服燕云地区就会有一个问题,文明程度较低的征服者,在最绝大多数的场合上会和文明程度高的格格不入,这样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严重的就导致内乱,不利于辽国的统治,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辽国分崩离析。

文明程度较低的面对文明程度较高的时候,为了避免差异导致内乱,那就必须有一方要妥协融入对方,如果让燕云地区文明程度高的融入文明程度低的辽国,那么辽国得到的燕云就会变成鸡肋,面对这种情况,辽国统治者若是用统治本民族的方式去统治燕云地区是不可能的,必须主动去适应燕云地区的情况,主动融入学习较先进的文明,但是辽国的统治者又深怕会丢失赖以生存的武力。

为了能更好地管理燕云十六州,给辽国带来更多的利益,辽太宗以幽州为南京,幽州由此成为辽国的五京之一,称南京析津府。辽国开始采用“因俗而治”的方法,任用汉人统治燕云地区, 契丹人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其实早在燕云地区归辽国之前,契丹时期就已经任用许多有才能的汉人担任要职,比如韩廷徽、韩知古、王郁、赵延寿等等,但是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汉人的机构。为了适应燕云地区的发展,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北面官,北面官员由契丹人担任,主管本民族和其他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事务,南面官员由汉人担任,主管汉人事务。

并且,辽国还在地方上还设有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县令等一系列汉人官职,对燕云地区的官员建制结构大部分按照隋唐时期的设置,只有名称稍有变化,幽州为南京析津府,云州为西京大同府,改喴妫州为可汗州,改武州为归化州,改新州为奉圣州等等。辽国采用汉人制度,便于辽国对燕云地区的管理,进一步的巩固了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

大力发展燕云地区的经济,用经济手段巩固统治

除了上述的方法,辽国还通过发展经济,来巩固对燕云地区的统治,为此,辽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助于燕云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来鼓励农业、商业的发展。

第一、农业方面

辽国(契丹)是以游牧为主的名族,虽然辽国在疆域上面积很大,但发展农业区域很小,辽太宗耶律德光取得了燕云地区之后,在燕云地区发达农业区的带动下,辽国农业区域迅速扩展到了东京、南京、西京地区。使得农业在原本以游牧为主的辽国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辽国就更加重视燕云地区的农业发展,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燕云农业发展的措施。

宋辽经过二次作战,燕云地区丰富的物资和恢复速度在战争过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多的契丹人民也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也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随着农业在辽国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更加坚定了辽国统治者的决心大力扶持农业,使原来以游牧为生,物资缺乏的辽国物资丰裕,甚至还可以周济邻邦。

辽国的多种措施,巩固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更增加北宋收复的难度

第二、商业方面

除了大力扶持农业,辽国还鼓励燕云地区的商业发展,契丹民族长期以游牧为生,在北方的环境养成了他们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所以燕云地区归入辽国之后,也放宽了对商业发展的限制。

隋唐时期有“市”和“坊”的区别,市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必须严格分开,而且还有有“日中为市”的规定,燕云十六州入辽后,打破了隋唐时期对商业发展的严格限制,此外燕云十六州入辽后,农业迅速发展,户口增加,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辽国用农业为本,任由商业自行发展,来实现对外的贸易,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弥补辽国内部商品的不足的情况。燕云地区归辽国之后,因为辽国采取宽松的政策,商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辽国所收赋税大部分都来源于燕云地区,为辽国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辽国通过开放式的方法来管理燕云地区的商业,更加充实了辽国的国力,也巩固了对燕云地区的统治。

辽国通过鼓励、保护燕云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发展,采用““因俗而治””,加快了辽国的封建进化程度,提高了契丹民族的文化水平,在配合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形成对燕云地区的保护。辽国在燕云十六州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燕云十六州的管理,巩固了辽国对燕云十六州 的统治,辽国的实力大增,燕云十六州作为辽国的主要经济来源,意义重大,所以辽国不惜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北宋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更加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