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lixj1028 2020-01-03

明成祖朱棣逝世,他的长子朱高炽继位,洪熙元年五月,继位前后不足10个月的仁宗突然死于北京钦安殿,引起了人们深深的疑问?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仁宗是怎么死的?长期以来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仁宗之死与其长子朱瞻基有关。当初明成祖立太子时,因为仁宗忠厚平庸的性格,成祖已经打算立朱高煦为太子。仁宗长子朱瞻基永乐九年(1411)被立为皇太孙,明成祖发现这位孙子与他的性格极其相似,因而倍加宠爱。朱瞻基一反其父不喜欢骑射的习性,熟谙武事,且善于应变,颇具口才,明成祖十分喜爱他,在二征漠北时特命皇太孙随行,另其有戎马军旅的磨练。朱瞻基工于心计,在保全其父储位上出了较大力气。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仁宗与朱高煦、朱高燧之间的皇储之争,由于仁宗的忠厚,表面上并没有撕破脸皮,而永乐十四年有人告发高煦有谋反状如私立护卫、大造兵器等;永乐二十一年高燧纠结集常山护卫王瑜等“将不利舌上及皇太子”,而事后经明成祖仔细审查,二事都是言过其实。有专家经过详细考证,认为这两场诬陷案的幕后策划者是朱瞻基。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朱高炽想保太子之位,但不想谋害两个弟弟,所以在成祖面前为弟弟讲尽了好话。相反,他对这个性格与他反差很大的长子朱瞻基却没有什么好感,因此感情上日益疏远。当他即位之初,群臣都上书说应该立太子了,仁宗却以一些托辞回绝,后来实在勉强答应了,然而态度却一直很冷淡。在立太子的册文中,也能看出,册文一反之前冠冕堂皇的惯例,却用了不少笔墨来晓瑜太子朱瞻基做人的道理。看来仁宗对他这位太子还是很不放心的。

洪熙余元年3月,仁宗命朱瞻基去祭祀凤阳皇陵、南京孝陵,并让他之后留守南京。四月,又命令成国公朱勇大批官员侍奉皇太子祭祀皇陵、孝陵。壬子十四日,朱瞻基从北京出发。当时应该走的路线是出河北经山东折入安徽,再到南京。整个行程,大概要花费二个月左右。但奇怪的是当五月十二日太监海涛带了继位诏书赴南京召皇太子时,朱瞻基居然早到南京了,而且还静静地等在那里。太子六月初三日回到北京,从当时的路线推断这段路快马加鞭要走十天,而且太子应在五月下旬就从南京出发了。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宣宗实录》上记载由于太子当时没回京,朝廷就秘不发丧。等太子回京走到卢沟桥时中官在这里设幕次香案,“矣上至开读,上既至,闻有遗照,恸哭几绝”。

而实际上太子还未从南京上路,人们就已经在暗传“仁宗上宾”的消息了。即使在北京也没有人知道的消息,在南京人们怎会知道?看来仁宗的死是一些人早就预料好的。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当时宣宗的举动言行也十分反常。有人劝他为了安全从小路回北京,他却说:”君父在上,天下归心。岂有他哉!且予始至邃还,非众所侧,况君父召,岂可稍违。”于是从大道大摇大摆就驱车回京了。问题是宣宗怎么知道他要“始至邃还”这不是在掩盖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结果吗?“非众所测”众大臣“测”的是什么?宣宗回到北京,英国公张辅等说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宣宗踌躇满志地回答说:“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

说这话的时候,等于在告诉众人他早已做好一切准备继位了,一语泄露了天机。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这一观点认为,仁宗之死必然于宣宗有关,当宣宗于仁宗日益疏远并派他到南方祭陵时,宣宗开始担心了,邃做了杀仁宗夺皇位的安排。随侍在仁宗身旁的宦官海涛等人就是朱瞻基的亲信,而仁宗的暴毙就十分蹊跷了。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另一种观点是仁宗之死与他纵欲过度有关,因为体虚乏力,最后到了难以言喻的不治之症。在陆釴《病逸温记》中记载;“仁宗皇帝驾崩的速度太快了,有人怀疑是被雷震死的,也有人怀疑是宫人想毒死张皇后,想不到误毒了皇上。”我曾碰到雷太监,问他仁宗是否死于上诉两个原因,他说都不是,主要是得了阴症”。得于太监之口,应该说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就当是的医疗水平来说,得了阴症要治好是有难度的。宣宗初年,罗汝敬上述大学时杨士奇说:“先皇帝嗣统还不到一年,就弃权臣,追查一下原因,都是俭壬小人献金石之药,最后有可能中毒身亡。由于所得的病比较特殊,正史中也无法加以记载了。

一语泄露天机,“十月天子”明仁宗死因之谜

皇位刚做10个月就暴毙,的确是可疑的。不管是被宣宗杀掉,还是得了难言之隐的疾病去世,仁宗的死都值得人们去继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