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 0 -公元前8 7 年在位。 他当政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长达50 年的盛世景象。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他天资聪颖是他成为汉朝的掌权人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他一生从狩猎活动中汲取的哲理,更是使他带领汉朝走向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民富国强的国家的前提。
一、 汉武帝的内政方面
上林苑是刘彻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其中养有各种珍禽走兽, 汉武帝每年春秋就在上林苑射猎。 每到狩猎季节在上林苑中成百上千的猎物将被诛杀,刚开始狩猎的时候猎物葱盈着大小河流山谷,等到狩猎结束后就鲜有猎物被发现,这让刘彻明白只有让动物有繁衍的机会,来年才能有更多的猎物出现,对于国家也是一样,汉朝初期,由于连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昕,各个郡县更是十室九空,汉初通过文帝、景帝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家人口大大增加,流民返回家乡,人口迅速增加,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财政税收增加,于是汉武帝即位之初继续执行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
上林苑中还养着老虎、 大象、 狼、 豹子等动物,在每年大批围捕之后猎物就锐减,这些猛兽也不能例外,在冬夏季节这些动物就会借着捕猎间隙繁衍,它们之中有繁衍速度陕的将其他动物猎杀,之后占领其领地,这就导致此种动物在上林苑中“称雄”。 汉武帝知道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全国分封许多同姓诸侯王,让他们帮助管理地方并且给予很大权力,他们可以在所管的辖区内拥有军队,向封地内人民征收租税,可以铸造钱币,可以任免封地内官吏。 后来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这些汉武帝心知肚明,他上台就开始对各封地诸侯实行“推恩令”,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将诸侯分封传袭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各同姓诸侯的封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分越小, 他们各自力量难以同中央相抗衡。与此同时,他还在朝廷设立刺史一职,刺史代表中央,他们的职责就是替皇帝监察地方诸侯与官员。他还施行盐铁官营,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在元鼎二年下令各郡国以后不可以铸造钱币,只有上林三官可以铸造钱币,全国除了三官所铸造的钱币其他的钱币都不允许流通。 汉武帝通过上述措施使得财政大权集于中央。
在上林苑中有一种产自西域的马名日“汗血宝马”,是一种体型硕大强健有持久耐力的马,汉武帝每次都是驾乘这种马匹出去围捕猎物,随从驾乘的是普通中原马匹每次都会被汉武帝抛在脑后,汉武帝对于“汗血宝马”就像他爱惜人才,汉武帝十分重视人才,他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征召制度。俸禄在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孙也可以当官; 通过“赀选”有钱的人也可以当官; 贤德人的后代可以受照顾优先做官。然而,最为突出的是汉武帝用人选贤用才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后来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公孙弘、儿宽、严助、朱买臣、张汤、杜周等都出身贫贱。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越人、匈奴人做军队的将军 。这些都说明汉武帝选拔任用人才是不看出身与不看种族。只要是人才,只要愿为汉朝服务,有用武之地的人都可任用。
二、 汉武帝的对外军事方面
汉初因为国力衰微,在军事上主要采取消极避让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汉武帝即位后将在上林苑中的狩猎活动视为练兵的综合演习,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消灭匈奴。每到初春或者秋天汉武帝都会来这里狩猎练兵,他命人在上林苑中撒开各种野兽,之后他开始排兵布阵,在这些狩猎活动中汉武帝将野兽视作与汉朝为敌的匈奴部队,当成群结队凶猛的猎物在一起的时候,他就避其锋芒,尾随跟踪,将其分割,聚集主要士兵将其围捕,对善于奔跑的猎物,他就率领随从骑马追之,先不着急围捕,待猎物长途奔跑,体力耗尽再将其一举围捕,每次狩猎之前都研究各种动物的习性,研究他们的活动规律,掌握动物们的觅食场所觅食规律,然后研究抓捕、 猎取的办法。这些狩猎演练都为将来与匈奴交战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大力加强军队建设,特别是加强骑兵的建设,选拔优秀的骑兵指挥将领,命人修筑军事要道。注重战略方针的制定,注意军队综合演练。特别是骑兵的长途奔袭能力。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漠北决战是对匈奴作战胜利的标志,他对匈奴作战一共分为两大战略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反击匈奴”。在这一阶段内,汉朝军队对匈奴分别展开三次重大作战,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
1、三次战役。 ( 1)河南之战: 武帝元朔二年匈奴派骑兵进犯上谷、渔阳等地。 汉武帝命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河南地。 卫青带领军队从云中郡这个地方向北,沿着黄河向西方向前进,突袭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大获全胜收复了河南地 。 战前汉武帝正是总结在上林苑中的狩猎经验,制定了“避实就虚,实施反击”的战略方针。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汉朝军队对匈奴反击初战告捷。 汉武帝后来又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个郡,并修筑朔方城,移民十多万。汉军收复河南地灭掉了匈奴进军中原的前沿哨,从而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军事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对匈奴战略进攻的重要基地。 ( 2)漠南之战: 河南之战后匈奴不甘心失去河南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郡,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在元朔五年春让卫青任车骑将军,带领军队进入漠南,打击匈奴右贤王; 同时命李息等人出兵,牵制匈奴单于、左贤王,以支援卫青所执行的军事打击行动。大将卫青带领汉朝军队远出边塞几百公里,实现长途奔袭匈奴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匈奴右贤王部狼狈北逃。这一仗的胜利将匈奴从一个整体切成左右两部,进一步巩固了朔方的安全,彻底消除了匈奴军队对首都的直接威胁。第二年二月和四月 ,汉武帝又命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次从定襄率骑兵出击,将匈奴主力击退到漠北一带。在这次漠南之战中汉武帝运用从上林苑狩猎活动中所掌握的分割歼灭战法,利用汉朝骑兵的强大机动能力,迅速出击,将敌人分割歼灭,再一次沉重打击了匈奴军队势力。( 3)河西之战: 汉武帝在元狩二年三月 委派霍去病带领骑兵部队从陇西率精骑兵一万多人出发,越过乌稍岭, 打击河西走廊的匈奴。 汉武帝总结先前的作战经验制“突袭战法”,命霍去病采取带领骑兵长驱直入。霍去病带领汉朝军队出战6天连破匈奴五个王国。然后翻越焉支山一千多里,在皋兰山下大破匈奴军队。同年夏天,汉武帝再次命令霍去病领军出击。 汉武帝运用从上林苑中得到的狩猎经验,制定“迂回包抄作战方针,运动中追击敌人,并寻找机会与敌人主力作战”的方针,他命令霍去病率领数万骑兵从北地郡出发,迂回穿越一千多公里, 绕到河西走廊的北面敌后,从西北向敌军东南发起进攻,同时命令张骞,李广等人率领所部攻击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的部队,以牵制匈奴主力,策应霍去病的攻击行动。这次霍去病带领的汉朝军队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流域与匈奴的主力遭遇并展开了生死大战,最终打败了匈奴, 汉朝军队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
2. 漠北之战方针。 汉武帝为了彻底打败匈奴军队,从根本上解除边疆威胁,运用了与前面几次战争不同的军事策略。由于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多次战争认为汉军由于是远途征伐,不能够跨越沙漠远距离作战,不能够携带过多的辎重和补给,不能久战的心理。他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的战争准备后,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汉军集中优势兵力,组成了一只有十万人组成的骑兵突袭队,分成两路人马,一路由大将军卫青指挥,另一路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另外汉军还组织了几十万的步兵人马,十多万的马匹作为策应骑兵主力的军事行动。匈奴闻讯汉军到来,命令部队将牲口,辎重全部往北转移至更远的地方。令匈奴没有想到的是卫青率领部队出塞后,直接横穿沙漠直扑匈奴单于的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等率领所部从东面进行迂回包抄策应。不久卫青主力部队就和单于主力相遇,双方鏖战至黄昏,由于匈奴准备不足,匈奴军队大败,只有匈奴单于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跑。卫青更是一举歼灭了匈奴军队一万九千多人,一直打到真颜山的赵信城,把城和匈奴粮食都烧了之后才还师。由霍去病带领的另一部人马从代郡和右北平出击,向北前进穿越一千多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左贤王部交战,歼灭了他的精锐军队。左贤王逃跑,霍去病乘胜追杀,直到狼居胥山 。此次战役后,汉军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没有能力南下入侵汉朝。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运用的战术在上林苑狩猎练兵中曾多次演练,并能在战前制定明确的战略方针,为对匈奴作战的胜利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反击匈奴的多次战争中,匈奴损失人数累计达十五万多人,从此军事开始逐步走向瓦解。由于战争的失利匈奴还退出了水草丰盛,气候适宜的河南和河西,开始远徙漠北,因为那里条件艰苦,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大大减少,从此匈奴民族也开始走向瓦解和衰落。随后汉武帝实行了移民垦边的政策, 使汉朝北部边防进一步巩固。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为了取得西域各国支持,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带去了许多先进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再加上对匈奴的胜利帮助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从而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给汉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可见,汉武帝打猎,并非为了娱乐,真是小人度君子之腹了。
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
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yù(自我标榜和自我推荐)者以千数,上简拔其俊异者宠用之。庄助最先进;后又得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人枚皋、济南终军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辨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不根持论(论点没有根据),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朔亦观上颜色,时时直谏,有所补益。(不拘一格,人才济济。自古以文辩脱颖而出,如当代的竞争演讲,从未见以文凭选材。)
是岁,上始为微行,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与左右能骑射者期诸殿门。常以夜出,自称平阳侯;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驰骛禾稼之地,民皆号呼骂詈lì。、杜令欲执之,示以乘舆物,乃得免。又尝夜至柏谷,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浆,主人翁曰:“无浆,正有溺耳!”且疑上为奸盗,聚少年欲攻之;主人妪睹上状貌而异之,止其翁曰:“客非常人也;且又有备,不可图也。”翁不听,驱饮翁以酒,醉而缚之。少年皆散走,妪乃杀鸡为食以谢客。明日,上归,召妪,赐金千斤,拜其夫为羽林郎。(放荡无忌,不拘小节)
上以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举籍阿城以南,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统计登记),及其贾直(价格),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荒田),欲以偿、杜之民。寿王奏事(吾丘寿王办理完毕回来报告),上大说称善。时东方朔在傍,进谏曰:“夫南山,天下之阻也。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材,百工所取给,万民所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很懂得实际,民生,关心民计,并非仅诙谐。)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是其不可一也。盛荆、棘之林。广狐、菟之苑,大虎、狼之虚,坏人冢墓,发人室庐(拆迁。),令幼弱怀土而思,耆qí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营之,垣而囿之,骑驰东西,车鹜南北,有深沟大渠。夫一日之乐,不足以危无堤之舆( 不值得尊贵无比的天子去涉险犯难。),是其不可三也。夫殷作九市之宫(宫中设九市搞买卖交易。)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又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后毁于兵乱。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经考证位于湖北潜江龙湾附近。)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粪土愚臣,逆盛意,罪当万死!”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保留意见,坚决执行。)
上又好自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上疏谏曰:“臣闻物有同类而殊宜然(而才能不同)。(所以力量大数得着乌获,行动敏捷要说庆忌,勇猛无敌应归于孟贲和夏育。依我的愚见,人确实有这样的情形,野兽也是这样。)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曾,卒然遇逸材(力大凶猛)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逄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突然出现在京城)而羌、夷接轸(车辆)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控驭马匹的铁勒折断,或是车轮脱出等意外变故);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捕获猎物)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就不能坐在堂屋的边缘)。’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上善之。(为了皇帝在娱猎中的安危,颇费口舌笔墨地劝说,皇帝似无知小儿,或故意矫情。)
四年(甲辰、前137)夏,有风赤如血。(估计是沙尘暴。)
六月,旱。
秋,九月,有星孛于东北。
是岁,南越王佗死,其孙文王胡立。(很长寿,103岁,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
五年(乙巳,前136)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夏,五月,大蝗。
秋,八月,广川惠王越、清河哀王乘皆薨,无后,国除。
六年(丙午、前135)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