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游上海杭州 80 唐三彩人物佣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1-03

      唐代彩色釉陶器又称唐三彩,用白色黏土制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的矿物为呈色剂,以铅为助熔剂,在摄氏800度左右低温下烧成。

      色泽以黄、白、绿为基本,由于色彩的釉料在烧成过程中相互交融浸润,因而烧成产品釉彩鲜艳,色泽斑斓,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器型种类非常丰富,大体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建筑模型四类,其中尤以人物俑、马俑、骆驼俑最多最出色,制作精美,形态逼真。


1. 唐三彩人物俑

      人物俑有男俑、女俑、文官俑、武士俑、乐舞俑、牵马俑、骑马俑、骆驼俑、天王俑等。唐代工匠们运用生动写实的手法,对各类人物的社会地位、形态动作、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细节均做了认真细致的刻画,再加上巧妙的釉色点染,致使塑造出来的人物姿态优美,表情逼真。


1) 男俑、女俑

      艺人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物、动物形象的认真观察,经过提炼和加工,将其艺术地再现出来。不同人物、不同身份,塑造得准确生动、生气勃勃。如唐三彩的女俑有三种形象,即贵族妇女、侍女、艺妓,劳动妇女的形象较为少见。

  彩绘陶仕女俑     公元618~907年

      高36厘米,底座长19厘米、宽14厘米。出土时发髻残缺处长2厘米、宽1厘米,左耳残缺处长宽各1厘米,底座残缺处长9厘米、宽7厘米,且全身破碎。曾经黏接,但身首相离,浑身斑驳,接缝处错位严重,摇摆不稳。

      经过拆卸原黏接处、清洗锈土、拼接、修补、上色等修复过程,才看见现在的贵妇模样。女俑长一副圆圆的脸蛋,娥眉丰颐,挽一个松松的发髻,俗称“抛家髻”。细骨丰肌的身形穿着窄袖襦裙,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於腋下,并以丝带系扎。长裙垂地,露出脚上一双鞋头上挠的云头鞋。这是唐代'以胖为美'的典型仕女形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种风气不仅影响到女性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到了女俑造型。
贴金彩绘陶女俑     公元618~907年 
     此女俑为一贵妇人形象。头梳高髻,身穿长袖褥衫,黑底金彩云覆从曳地长裙下翘出。右手贴胸,左手下垂握一巾帕,丰润的脸庞上略带微笑,尽现华丽俊美之风采。 陶女俑在彩绘的基础下,加上了贴金的修饰工艺。
彩色釉陶托鹦鹉女俑       公元618~907年
      此俑头戴幞帽,身穿翻领右衽窄袖长袍,脚穿锦靴,腰佩带,上身向左倾侧,凝视着停立在右手上的小鸟,形象既悠闲又潇洒。调玩小鸟时喜形于色的神态也得到充分的表现。女俑除头项、足及底座外,全身施彩色釉。

彩色釉陶女坐俑     公元618~907年

      女俑束发高髻,面容丰颐端庄,双手分別持不同物件,端坐于凳上。黄、绿、白三色釉彩施于上衣、下裳、所饰物、坐凳上,融溶流淌,色彩绚丽。俑首露胎无釉,通常以墨色涂染头发,描绘眉、眼。强调白面素颜的肤色,与彩釉相互映辉。


2) 文吏俑

      文吏俑一般头戴梁冠,身着官服,双手持笏,拱于胸前,直立于三彩台座上。
       头戴高冠,冠上装饰串珠,卷叶花纹。身穿宽袖翻领长袍前有护胸,腰间束带,直立,拱手於胸前,双手拢於袖内。 俑胎色灰白。文吏俑的头部无釉,俑身着的翻领长袍上点施赭、黄、绿三色低温铅釉,在烧籹过程中熔融流淌。靴子涂绘成黄色。面部薄施朱红彩,唇部绘成红色, 眉、眼和腉沤皆用墨彩勾画,脸部丰满,冠压前额,紧蹙双眉,鼓眼垂头,态度谦恭,文吏俑整体处理简洁而脸部刻划传神。
彩色釉陶文吏俑     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文吏俑     公元618~907年
彩色釉陶文吏俑     公元618~907年

3) 天王俑

       天王俑体型高大,身着甲胄,一手又腰,一手举拳,脚踏恶魔或猛兽,怒目圆睁,威武异常。天王俑是墓中镇邪之物,它是受佛教影响而出现于唐代的一种新造型。
彩色釉陶天王俑     公元618~907年
      头戴高冠,身着绿底黄白彩斑铠甲。两肩饰有彩色象头覆膊、甲附双护胸及护心。右手高举握拳,左手叉腰,足穿长筒紧靴,踏於灰白色恶鬼头、腹之上,恶鬼四肢朝上痛苦争扎的样子。恶鬼下为长方形台座。
      天王脸部、恶鬼无釉,涂以红彩。
天王俑眉毛上扬,双目圆瞪,腉沤上翘,给人以不怒自威的威慑感。
彩色釉陶天王俑     公元618~907年
      此俑与上一件天王俑相似,不同的是头戴头盔,左手握拳,右手插腰。似乎与前俑成对,啍哈二将,共同守护墓地。俑的各部细节精致,天王与恶鬼表情強烈对比,相映成趣。

2. 唐三彩动物俑


1) 马俑

   动物俑中,马俑最为精致。唐代马的特点是头小颈长,膘肥体壮,臀部发达,骨肉可辨,线条流畅。它们有的昂首嘶鸣,有的腾空奔驰,各种形象塑造得细腻生动、 栩栩如生。有的骏马颈项鬃毛上剪留有“三花”、“二花’’或“一花”,这是区分马的等级的一个标志。除造型外,马的釉彩极为富丽、晶莹明亮。
单色釉('一彩')陶马    唐   公元618~907年
      动物俑中最为出色的是马俑和驼俑。它们不仅造型各异,比例恰当,而且肌肉的走向,完全符合解剖规律。
  这是一匹白马,体型矫健肥壮,短尾。竖耳睁目前视,张大着口嘶喊,神态活灵活现。胎泥白色,除马鞍,全身上淺黄色釉,但留点点余白,使马的成品形成点点白斑。
经过千余年岁月沖刷,马后半身与四肢外釉严重剥落。单色釉陶又称"一彩"。
彩色釉陶马    唐   公元618~907年

  此马头部较小,躯体健壮,腿部修长有力,尾;这种骨肉均匀,精气神十足的造型是唐代标准陶马的样式。唐彩色釉陶马除了少量处於奔跑等运动状态中的造型外,大部分是这种处於安静的站立状态,但在安静之中都蕴涵着一种动感和美感。
  马通体施低温铅釉,马鞍、挽具、头笼、马尾等处施以黄、绿、褐色等低温铅釉,在高温烧造过程中相互交融流淌,形成了唐三彩独特的艺术效果。

2) 骆驼俑牵驼俑

   除马俑外,骆驼也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动物。骆驼体型高大,四肢强健有力, 站立于方形板座上,昂首引颈,张口长鸣,颈毛、腿毛质感极强,刻意追求真实,造型结构准确自然。

      盛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民族及世界各国来往密切。深目高鼻、身着胡服、足蹬长靴的胡俑,出土较多。他们牵着背负重载的马与骆驼,仿佛正在长途跋涉。
彩色釉陶牵驼俑     唐   公元618~907年
  胡人陶俑,一手握缰绳的样子,另一手已断,全身仅衣服施彩色釉;骆驼也不施釉。一大一小的对比,形成极生动的画面。

3. 唐三彩骑马、骑驼俑

1) 骑马俑

彩色釉陶骑马男俑    唐   公元618~907年

  灰白色陶胎,俑头、颈、手、靴及马鞍为彩绘,其他施彩色釉。男俑绿衫,黑靴伸入马蹬,端坐于马上,双手拉马韁绳驭马姿态。马身施黄褐釉,头施白釉,四足及底板施褐釉。

彩色釉陶骑马男俑    唐   公元618~907年

      器高39厘米,此俑为灰白色陶胎,除俑头、颈及手为彩绘外,周身均施彩色釉。马儿高大雄壮,胸肌宽阔身,施褐黄釉,间施绿釉,形成绿中透黄杏叶形饰片,鞍上搭“绿地障泥锦”,剪鬃束尾,昂头挺脖,似欲跳跃。四足及底板施白釉。
  男俑为一胡人,身穿黄褐衫、绿襟胡服,底襟缠于腰间,脚着黑靴,端坐于马上,双手缚缰,歪头撇嘴,两眼圆睁,瞪着不羁的大马,人马间出现一种故事情节,妙趣横生。人物和马的塑造、刻划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是唐代彩色釉陶器中的上品。

彩色釉陶骑马女俑    唐   公元618~907年

      灰白色胎,女俑周身彩绘不施釉,马儿除马鞍及马蹄外,全身施黄褐色釉。女俑身穿胡服,头套头巾,红唇抿嘴,驾驭不羁的马,作品造型生动而逼真。

彩色釉陶骑马女俑    唐   公元618~907年

  胎呈灰红色,施化妆土,除俑头部及鞍为彩绘外,余均施彩色釉。女俑胡人装扮,头罩帷帽,身穿黄色袒胸短袖衣,腰束绿色长裙。右手原作勒马状,已断,神态悠闲。马白色,竖耳、短鬃,扎尾。鞍黑色,鞯施黄绿色彩斑。站立于长方形底板上作前视状。形象雄伟,体态匀称,是陶塑艺术中的成功作品。

2) 牵驼俑、骑驼乐伎俑

       盛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民族及世界各国来往密切。深目高鼻、身着胡服、足蹬长靴的胡俑,出土较多。他们牵着背负重载的马与骆驼,有的骑着马或骆驼奏乐,仿佛在长途跋涉中取乐
彩色釉陶骆驼载乐伎俑-牵驼俑    唐   公元618~907年
      这件骆骆载乐伎俑更加精美,胡人跷足坐于双峰之间,一手扶驼峰,一手持乐器吹奏,神情潇洒自如,骆驼也闻歌齐鸣。骆驼前方另有一胡人牵着。人物表情及骆驼神态刻画自然逼真,生动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