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干货!!!一个“比喻句”与一篇“文章”的距离

 小妖20 2020-01-03

    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段组成篇,篇组成中心。我们的孩子,字组成词都很擅长;但词组成句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本次就从怎么组句开始。

    先看几个句子:

1. 看到了钱塘江水飞奔而来

2. 听到了水流的声音传向远方

3. 闻到了桂花的清香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几个句子了。我们尝试着组成一个小片段:

“我来到钱塘江边,看到钱塘江水飞奔而来,林边的小溪的水流的声音传向远方,这时,也闻到了桂花的清香。”

很明显,这句话大家都觉得太单薄。如果是哪位熊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一定会被老师差评:“不够具体、生动!” 那么到底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可能方法有很多,我们看下这样行不行?

公式一:看到了(现象)+那AB + C (场景)

        很明显:A是本体,B指喻体,C是(场景),用以解释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所以句1升级版1

   这样是不是生动形象一点了?下面难度再加大试试

公式二:看到了(现象)+那(什么样的)A像(什么样的)B+ (什么样的)c场景

所以句1升级版2:看到了钱塘江水流湍急,那(波涛汹涌的)水流像(齐头并进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加个修饰词,有没有觉得更加生动形象而具体了?

公式三:看到了(现象)+那(什么样的X2..3..4A像(什么样的X2..3..4B+ (什么样的X2..3..4c场景

所以句1升级版3:看到了钱塘江水流湍急,那(波涛汹涌的、一路狂奔着的)水流像(齐头并进的、高声怒吼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排山倒海地)飞奔而来。

       加了多个修饰词,是不是又觉不一样了呢?

综上可得出结论:

公式三:“看到了(现象)+那(什么样的X2..3..4A像(什么样的X2..3..4B+ (什么样的X2..3..4c场景”

即可成为一个可以把句子表达得相对具体形象的一个推论,但不唯一。

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本文文首的三个句子,分别是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角度来的。那么:

原句2听到了水流的声音传向远方

原句2的升级版3为:听到林间哗哗的、叮叮咚咚的水流声,那动听的声音仿佛像美妙的歌声,悠扬地、轻快地传向远方。

同样:

原句3闻到了桂花的清香

原句3升级版3闻到了桂花的清香,那沁人心脾、惹人喜爱的清香,仿佛像十月里的温暖而明媚的阳光,悠扬地、无处不在地滋润着、笼罩着大地!

现在,再来把开头那个小片段来一遍:

原段1“我来到钱塘江边,看到钱塘江水飞奔而来,林边的小溪的水流的声音传向远方,这时,我闻到了桂花的清香。”

原段1升级版3

我看到了钱塘江水流湍急,那波涛汹涌的、一路狂奔着的水流像齐头并进的、高声怒吼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排山倒海地飞奔而来。此时,林间哗哗的、叮叮咚咚的水流声,那动听的声音仿佛像美妙的歌声,悠扬地、轻快地传向远方。还有那远处的桂花的清香,那沁人心脾、惹人喜爱的清香,仿佛像十月里的温暖而明媚的阳光,悠扬地、无处不在地滋润着、笼罩着大地!

有没有发现,句子不一样了,段落就不一样了?如果一篇文章中能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应该算有出彩之处了。

好,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一个秘密:即姜老师刚才所举的例子,是同一个事物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展开的比喻句,当然,还有味觉和触觉了。即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感官角度。那是不是可以说,写一个事物,可以出现至少五个感官方面的比喻句呢?个人认为,其实没必要面面俱到,可根据事物的特性选择不同的角度。如桂花侧重写味觉、水流侧重写听觉和视觉甚至触觉等。

那么同一种景(事)物可以写出感官的各个角度,还有什么好写的吗?当然!请看下边一段话: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 )(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人教版初一年级上  冰心《荷叶·母亲

可见,同一事物的不同时间下的不同形态,如:早晨、中午、晚上、刮风、下雨、雨中、雨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曾经,现在,(作者)开心时,失意时,成功时,失败时等主观时态;如果是植物,可以写开放前、开放中、开放后,动态、静态等。是不是可以写的有很多?

既然想到了时间,那么是不是还有空间角度呢?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人人皆知!

好,综上,就以“花”为例做个总结:

写一朵花,可以首先从感官(视觉  嗅觉  听觉   味觉  触觉等角度)入手,进行比喻联想;再从不同时间段下,描写此花的感官状态;再从不同角度(远近高低)描写此花的状态。

这样的写法,不怕你写不细,就怕你说不完啊!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最后想告诉各位,文章的语言,可以有多种玩法;而美文的形成,有太多的途径可走,但最佳途径,一定还是需要你带着你的敏感的神经,去大量的阅读。读结构、读立意、读情节、读语言。五年级的不是学了《走遍天下书为侣》吗?多读的重要性谁都知道。而本文,只是给那些作文语言实在是太干枯无味的同学一点借鉴,不唯一也不绝对,仅供参考。

 教学经验分享,专供写作干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