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这座瑰丽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永乐(1404年)夏筑,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虽经历经风雨依然是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明政府为镇压古州吴勉起义,调江南九省官兵,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自此隆里是屯兵之处,后军人都解甲归田,渐渐融入当地,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建筑多为四合院、有江南水乡的韵味,马头墙有徽派的风格,唱汉戏,迎故事,玩花脸龙是隆里古城三大汉文化瑰宝。 到隆里必须要看“花脸龙”,明代屯军时由隆里先民带入隆里,清代臻于成熟,传承至今。“花脸龙”顾名思义,所有扛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尽全。隆里“花脸龙”的起源,据传是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建功立业后“蓝季子会大哥” (又名“戏皇嫂”)一则戏的传统故事演化而来的,至今仍固守着极具汉文化特色的传统! 如愿以偿的欣赏了隆里舞龙技巧、滚地龙、二龙抢宝、双龙戏珠、黄龙吐丝、金龙抱柱、青龙翻身、天龙穿雾、黄龙出海、大盘龙、小盘龙等,有数十总之多,龙和舞龙者合己似一体,龙头不时的左右摇摆,龙身如旋涡似地卷起来,又似那龙卷风,一圈又一圈,好威武霸气! 当然来到这座被誉为“花脸龙”故乡的隆里,怎能错过画花脸,画师技艺高超,几分钟就给我画了条帅气“中国龙”! ![]() ![]() 伙伴们也竟相体验一番画花脸的魅力,生、旦、净、末、丑,它是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文化底蕴丰富,在当地百姓文化娱乐活动中占重要地位,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 ![]() ![]() ![]() ![]() ![]() 我们从青阳门城楼走进古城,里面巷道虽纵横交错,但两边民居却排列有序,一路都是鹅卵石铺满的街道,做为军事古城,内部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虽经历尽沧桑,城内格局却完整如初,错综复杂的街巷,处处暗藏玄机。 ![]() ![]() ![]() ![]() ![]() ![]() ![]() ![]() ![]() ![]() 隆里的古街上随处可寻到明代时期的古井,也成为这里独一无二的风景线,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使得这里井水不断,即时干旱时期,也可保持数月不干,难怪古人要选这里为军事基地. ![]() 冬日阳光洒落在古城的每个角落,暖暖的,门口坐了不少老人,悠闲的享受着阳光,聊着家常,在隆里少了些都市的喧嚣,多了些宁静和淳朴....... ![]() ![]() ![]() ![]() ![]() ![]() 村后边有条红军桥,据说当年红军就从此走过。 ![]() 过了红军桥前行二百多米左右有座状元祠,又叫王昌龄祠、王少伯祠,祠于明朝万历27年(公元1599年)也是为纪念王昌龄而修建的。清代乾隆8年(公元1743年)隆里人捐金重建,整个状元祠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内有池塘、石桥、花园、草坪、古树、石华表等,祠中刻有贵东观察知府徐立御《重建少伯先生祠碑记》,祠中正壁中供有王昌龄画像。状元祠整个布局精巧,建筑古朴而有气势,环境清幽。 ![]() ![]() 信步走过状元桥前面一座小山,真武山,山顶有一古寺真武寺,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于清乾隆、道光民国间多次重修,1995年乡里老人等又集资维修。真武寺耸立于洪钟山上,小路盘旋而上。站在山顶,可见隆城全景! ![]() ![]() ![]() 夜幕降临,即将离开隆里,隆里是一座需要细细品味的小城,六百年历史的古井,王昌龄祠、状元桥、古城墙、书院、古街、古桥、古墓、古碑,龙标书院、状元桥、状元墓等等,感觉自己在穿越历史的长河中...... ![]() ![]() 砾石—— 户外活动、旅行体验大本营! 我们势要把你变成爱玩儿、会玩儿、敢玩儿一族,摆脱单调和重复!只需要随时选择一条路线出发,徒步、露营、骑行,攀岩、自驾、滑翔伞......爱上户外就是这么简单。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贵州 黔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