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针灸体系-五脏针灸

 为什么73 2020-01-04

灵素真要』第196

(摄影:老严)

    《黄帝内经》作为文献集大成之作,非一时一人而成,初读庞杂无序。

      反复研读与体悟,验之临床,内经隐含三套独立而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暂定义为阴阳体系、卫气体系、五脏体系。  

        阴阳体系即人迎气口诊法指导下的反应邪气由表入里沿浮络-大络-经脉-腑脏-四海五个层次传变,导致阴阳相倾,核心在于《灵枢.终始》。
      卫气体系即卫气输布或化原异常致其“温分肉,充皮肤,非腠理,司开阖”的功能失常,核心在于《灵枢.卫气行》、《灵枢.营卫生会》。
      五脏体系即五行,取象比类,将临床繁杂症状归类为五脏,守五脏经隧以调其虚实,核心在于《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调经论》。
      三者相互独立又有融合之处,皆可自成一家。独立在于三者有各自的脉诊方法,融合在于病因皆为虚邪(风寒湿不正之邪)中人或内伤饮食,治疗上也有部分相通之处(守四时而刺)。
      《素问.调经论》开篇言: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歧伯曰:皆生于五脏。以五脏统领百病。
      病机分为邪客于形、血气未并和邪客于经、血气以并两种。
      血气未并,邪气留于五脏之外形,心神(脉)、肺气(皮)、肝血(筋)、脾形(肉)、肾志(骨),即五体,此时未影响五脏血气,《调经论》言“微邪”,治疗上守病所在,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血气以并,与邪俱输于经,客于分腠之间,邪气胜则实;营血,卫气去则虚。此时虚实已生,五脏病形(即五脏虚实症状)已成,治疗则守五脏经隧,调其血气。
      血气以并,五脏虚实已成,与《素问.痹论》所言五脏痹一致,以骨痹为例,虚邪客于骨空,为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则成肾痹,肾脏病形虚实成,余脏皆如此。
      临床诊断依色、脉、症,核心为脉诊,依《玉机真脏论》所言五脏太过与不及脉气定所病五脏,再验三部九候定所病经脉,盛则泻,虚则补,取血于营,取气于卫,因四时多少高下。为何取四时刺,篇后《四时刺逆从论》有详解: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
      五脏虚实已解,三部九侯已平,若病形不能尽除,何解?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统观《素问》,《痹论》言五痹病机,《刺要论》、《刺齐论》、《长刺节论》、《骨空论》、《四时刺逆从论》言五体及刺法,《玉机真脏论》言五脏脉气诊法,《调经论》核心总结,《缪刺论》完善愈后,将这些篇章串联起来看,背后隐含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五脏为核心,依四时、守经隧、调血气而治,与临床验证相契合,真实不虚!
      黄帝曾问于歧伯,九针之道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合于天道、人道、四时之变,如此繁杂可否“浑束为一”,歧伯答凡道皆可,非独针道也。笔者将这三种体系用“形与神”一言贯之,虽能一之,但各有不同,临床还需斟酌其异。

欢迎转载,敬请标明出处及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