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Unsplash 小册说: 今天早晨翻以前的东西,翻到了去年的这篇。从头到尾看了一下,就觉得有一种隔着时光的温暖在心里慢慢地化开,这是一种我贪恋的温暖。也分享给你,祝你冬天快乐~ 早晨,拉开窗帘,一片墨绿色的香樟树中夹着几棵柠檬黄的无患子树。那柠檬黄就像从淡灰色天空里开出来的一朵朵花一样,让人心生欢喜。 冬天总归是要有一点亮色的,似乎多一点亮色,就能多一点温暖一样。 昨天晚上从阳台拿睡衣的时候,睡衣碰到手上就有种凉凉湿湿的感觉。的确,一到了冬天,尤其是阴雨天,江南的天气就像没有拧干的毛巾一样,即使不滴水,也总是湿哒哒的。 于是今天早晨,我们就把电油汀从箱子里取出来。如果说冬天是一个舞台的话,那电油汀就是这个舞台上一个必不可少的布景。似乎只有它出场,才能正式宣告冬天的到来,至少是宣告我们家冬天的到来。 电油汀也算是暖气的近亲吧,样子长的很像。只不过一个烧煤,一个用电;一个靠水导热,一个靠导热油导热。电油汀虽然不像北方的暖气那样能把整个屋子都烤的热烘烘的,但放在旁边也算是一种温暖了。 我很喜欢电油汀上的小晾架,睡前烤烤睡衣,平时烤烤快晾干的毛巾、袜子什么的,很方便,也很温暖。总之,电油汀站在那儿,就像一个屋子里有一个温暖的定心丸一样。 昨天扫了一眼朋友圈,看到家乡有好几个人都发了下雪的照片或者小视频。于是我就给老妈发微信说:“妈,咱家里下雪啦,我怎么看朋友圈里有人发下雪的照片啦。” 老妈回:“是的,正在下呢,从早晨七八点就下了。” 我说:“下得大吗?待会下得有一层了,给我发张照片吧。” 于是很快就收到了老妈发的几张照片:有暗红的砖墙、橙黄的玉米筒、光秃秃的树枝,所有这些颜色都掩映在一片白色中。房顶上、地上、盖玉米的塑料布上、门口的洗衣石、大缸的盖子上,都落了白白的一层雪,连晾衣绳上也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白色的线。 院子里还有一串脚印,不知道是老爸的脚印,还是老妈的脚印。 看完照片后又听了下老妈发的语音,背景音里有热热闹闹的电视机的声音。我问老妈:“这么冷,家里生暖气了吗?”老妈说:“生着了,昨天就生着了。” 那么家里现在的场景就是,外面飘着雪花,屋子里生着暖气,老爸老妈在看着电视,电视机里有着热热闹闹的声音。 如果这是一个电影镜头的话,那么我更愿意把这镜头切到二三十年前。那个时候,也是同样的院子,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冬天,天空也同样飘着雪花。 那个时候我十来岁,弟弟更小,老爸老妈也都年轻,爷爷奶奶也还在,就在前院,一抬脚就到的距离。 那时候冬天一醒,扒着窗户看见外面飘着雪花,就很兴奋、很开心。要是下雪赶上放假就再好不过了。 见到了雪,脑子里会出现一长串欢乐的画面: 比如自己堆的丑丑的雪人,比如雪地里红红蓝蓝的身影,比如跟小伙伴打雪仗时雪钻进脖子里的冰凉,比如雪天炉膛里烤的红薯、粉条或者馒头片的甜香。 每到下雪的日子,穿衣服起床就显得格外地爽快。大概对于小孩子来说,窗外的雪是有着比被窝更大的吸引力吧。这个时候很多人家都在扫雪,大人们扫屋顶上的雪,小孩子则抢着用笤帚扫院子里的雪。 我穿得厚厚的,拿着笤帚,笨拙地左一下、右一下,在雪中间扫出一条小路来,那小路从正屋的门口到厨房,到西屋,到耳房,到大门口,总之是四通八达。 有的时候雪下得急,刚扫过就有一片蒙蒙的白色覆盖在小路上。但我不管,还是干劲十足地扫,一直从大门口,再顺着小胡同扫到爷爷奶奶的院子和屋子前。 还没扫到的时候,就一边扫一边喊,爷爷奶奶就撩开厚厚的门帘应着,让我赶紧到屋里先烤烤火,然后再接着扫。我是断断不肯的,一定要扫到门前才罢休。大概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冷冷的雪比暖暖的屋子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到了门前,奶奶就赶紧替我打掉肩头、帽子、袖子上的雪,再把炉子上的水壶拿掉,让我赶紧暖暖手。然后过了没一会,老妈就顺着我刚扫的小路,端着热腾腾的饭给爷爷奶奶送过来了。 我现在只记得雪天的快乐,竟然记不得在那样的下雪的早上,我是在前院吃饭,还是在后院吃饭了。反正在下雪的天气里,我们不是和小伙伴疯玩儿,就是前院后院的乱跑了。 ▲ 图片来源:Unsplash 我想,要是有航拍镜头的话,我会把镜头从院子里一直拉高,一直拉到整个村庄,甚至更大的地方。 那么二三十年前下雪的样子,大概和二三十年后下雪的样子,是很像的。总之,都是雪花飘飞的村庄,模糊又清晰。 如果像电影一样可以有旁白的话,那我的旁白结尾就是:“二三十年过去了,爷爷奶奶没了,爸爸妈妈老了,我们长大了;除此之外,别无变化……” - End - 你可能错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