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封信件 请查收 ▲ 图片来源:Unsplash 亲爱的你,展信快乐: 我是我,我是明月。明月是华夏民族对我的叫法。 听说你们的华夏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光是写我的诗词就有好几万条。 不管是新月、半月还是满月,不管是春月、夏月还是秋月,都写的至美至仙、浪漫飘逸。 听说明天是我的节日,人们都把它叫“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都会赏明月、吃月饼、盼团圆、送祝福。 听说月饼是仿照我的样子做的,圆圆的、甜甜的,寄托了大家无限美好的愿望。 千百年来,很多的人都曾经望着我,对我倾诉过心事。 我最喜欢的、最好玩的是很长时间以前的一个人,一个叫李白的人。他还曾经邀请我喝酒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请我,对影成三人。 那一天,李白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花、有酒、有好玩儿的朋友,真是畅快。 李白还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人生就是这样的吧,和知己的人对饮、畅聊,哪怕是喝醉酒、乱起舞,也是件很惬意的事。 还有一个叫张若虚的人曾经问过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谁最先见的我,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哪一年开始“初照人”的,我也不记得了。 就知道岁月悠悠长长、绵绵无期,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甚至很有可能是洪荒之前的事了。 他又问:“不知江月待何人”。我到底在等待谁呢?我见过阖家团圆的欢愉,也见过分隔两地的相思,我见过人世沧桑的变迁,也见过极致绽放的芳华。 要说等谁,我想是等那些有灵性、并且心地纯净的人吧。对,有灵性、并且心地纯净,我喜欢这样的人。 说到这样的人,苏东坡就得算一个了。他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当初听到这几句的时候,我就知道又是一个知音。 他跟李白一样,也喜欢“起舞弄清影”,也喜欢跟我举杯对答、聊天说话。 这首词是他写给弟弟子由的,兄弟两人相隔千里,但彼此都互相牵挂。末尾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被多少人传颂过。 千百年来,一到中秋节,人们就想起这首词来。现在的你们都开始发微信、发朋友圈了,不信你看看你的微信、你的朋友圈,这两天一定会有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还被谱成了歌,一个叫邓丽君的歌手和一个叫王菲的歌手都唱过。她们一个唱得轻柔婉约,一个唱得空灵幽远,我都很喜欢。 当然这是近些年的事了,我记得会赏月的还有一位老人,人们都说她是“红楼梦”里的贾母。 有一年中秋节,这位贾母领着子孙晚辈们过节。看到天上的我,老人家就说:“这月色真好。这么好的月亮,怎么可以不听笛呢。” 还说:“音乐多了,反而失了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贾母带着大家赏了一回桂花,就在大家回席换暖酒的时候,猛不防就听到那边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 衬着明月清风、天空地净,闻着桂花香、听着笛声,真让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大家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就连我也感动于其中的意境了。 比起贾府的中秋赏月,现代人赏月就简单多了。尤其是在城市里的人,霓虹灯的光亮减杀了我的光芒,而且你们一个个都抱着手机,手机的光芒把你们吸引的都很少看我了。 人们都说还是前些年的中秋更有味道。比如我们就说说一个普通人的记忆吧。 有一个叫赵小册的人,你或许认识,她说小时候在中秋节的晚上,月亮刚升起来的时候,妈妈就在院子里摆好桌子。 桌子上放着秋天刚下来的时令瓜果,比如石榴、苹果、葡萄这些,当然还有月饼,用来供月,也用来贡人。 大家这时总是把电灯都关掉,因为有月光就足够了。 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慢慢地爬上西墙,然后慢慢映进院子,这时院子的人身上都蒙上了一层月光,就像身在仙境一样。然后一家人就在这最美的节日里,一起赏月…… 感觉这多年前普通人家的样子才更有原汁原味的节日味道,这才有点像古时候人们过中秋的样子。 不知道今天的你是怎么过的。可能中秋节有的地方晴、有的地方阴;有的看得到我,有的看不到我。不过不管怎么样,我总是一直都在的。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一直都是圆的,阴晴圆缺只是在地球上的你们的一种幻象。我其实只是一面镜子,只是照出了人们心里的阴晴圆缺和喜怒哀乐。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按照华夏民族的习俗,我也要祝你:中秋节快乐! (明月是我的中文名字,我很喜欢,所以就用明月落款吧。) 明月 2017年草笔 2019年中秋佳日寄出 - End - 花絮 这是前年中秋写的一篇文章,稍微改动了一下,寄给大家。 我上初中的时候,住的是家里的西屋,说文雅一点也可以叫西厢房。晚上在这西屋、西厢房里,经常能看到月亮的身影,看到月光朗朗的照进屋子。 我现在仿佛还能想起当时月光的质感,想起它落在那桌上、地上、落在床边的明澈和温柔,也能想起它落在身上的体贴和温暖。 PS:下面的第一个链接是关于《红楼梦》里过中秋节的一小段音频,点击即可收听。 你可能错过了 赵小册 聊生活 聊经典 爱天地 爱人生 |
|